第一節 席卷全球的比特幣現象
2009年,首枚比特幣被“挖掘”出來之后,這種新型貨幣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也引領了各類數字貨幣的發展,其大批擁護者形成了“幣圈”,而作為數字貨幣最典型代表的比特幣更是成為“幣圈”人士眼中的“數字黃金”。數字貨幣的興衰反映了貨幣數字化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不由得使理論與實務界人士深刻反思貨幣的本質與屬性。
一、比特幣的奇幻之旅
比特幣誕生至今,從嶄露頭角到風靡全球,再到變成一般投資品,至少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大規模的漲跌行情。
第一階段:新構想的提出。金融危機中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引發了廣泛擔憂,市場普遍希望優化貨幣發行機制。2008年,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人首次在一篇論文中提出比特幣的概念。2009年,首批比特幣產生,其當時的市場價值僅為每枚0.003美元,獲得極少數投資者的關注。
第二階段:風頭正盛。比特幣數量恒定,機制與技術新穎,國外一小部分人將其當作貨幣使用,還有一大部分人則將其作為投資品。比特幣投資一時間風靡全球,一躍成為“數字黃金”。2013年12月,1枚比特幣價格首超1盎司黃金價格,月均漲幅為521%。2014年2月,1枚比特幣價格迅速暴跌至110美元左右。這一時期,比特幣也贏得了中國投資者的青睞,中國一度出現了“比特幣中國”的交易平臺,“幣圈”規模甚大。2014年1月,比特幣市值為每枚5032元人民幣,僅在次月下旬就跌至每枚3185元人民幣,跌幅達到36.7%。國內比特幣的投機特性,引起了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的關注。在相關風險提示中,比特幣的貨幣屬性被明確否定。
第三階段:前景迷茫的投機游戲。發展至今,比特幣早已沖出了加密貨幣的單一舞臺,開始對包括美元在內的許多主權貨幣的地位產生沖擊。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比特幣的總市值已經高達1882億美元,僅次于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印度盧比的M0供應量(分別為1.95萬億美元、1.38萬億美元、1.15萬億美元、1萬億美元和0.425萬億美元)。然而即使成了流通量全球第六的貨幣,在成熟市場中,比特幣也依然被視為投機品,這也使得其價格長期處于高頻波動的狀態:2017年12月17日,比特幣價格接近2萬美元水平,卻在2018年11月份跌破4000美元;2019年4月,比特幣再次突破5000美元,5月份突破8000美元;2019年6月22日,比特幣價格再度突破1萬美元,五日后一度接近1.4萬美元;2020年2月,比特幣價格又突破了1萬美元,當年12月27日報價為28273.06美元;2021年1月初,比特幣漲至4萬美元,至同年2月中旬首度突破5萬美元大關;2021年5月份,比特幣價格跌破3.5萬美元。縱觀2017—2021年的市場行情,比特幣的發展前景實在令人迷茫。
二、比特幣的市場反應
比特幣的收發成本相當低,數秒內就能傳輸到互聯網的任何角落,目前每枚比特幣約合人民幣0.4分,相比之下,跨國匯款需數日才能到賬,手續費一般為匯款金額的3%~10%。這個優勢吸引了微軟、戴爾等企業接受比特幣支付。據不完全統計,有影響力的私人數字貨幣的市值已經超過1.3萬億美元。
自面世以來,比特幣一度成為風靡全球的金融投資品。一方面,這源于其所運用的新興技術——分布式賬本(DLT)、智能合約
、密碼加密等。這些技術使其更隱秘、更高效、更安全,并在迭代更新中,不斷消除其原有的缺陷。另一方面,比特幣總量恒定為2100萬個,部分國家政府支持比特幣交易,使其具備了投資品的特性,也推動了其交易價格的高漲。然而,比特幣是虛擬的投資品,具有高風險、高預期收益的特性,其短期價格容易震蕩波動,極易受到監管政策、網絡設備、能源消耗等的影響。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具有的隱匿性等特性,使其容易被用于洗錢、恐怖主義融資、暗網交易等違法犯罪活動。2014年,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所Mt.Gox的85萬個比特幣失竊,造成4.6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