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社工“青椒”對教學的思考

李權財

在學生時代,我是一個喜歡聽課、喜歡與老師交流的人。在本碩階段,對于絕大多數的課程,我都會提前10分鐘左右到達教室,經常是第一個到教室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我擁有了自己的固定座位——第一排中間靠過道的座位。我在臺灣東海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除了在博一修完畢業所需的課程學分之外,博二到博四我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旁聽了不少課程。其中,從博一到博四,“社會工作管理”這門課程我足足聽了四次。博一時第一次聽,是王篤強教授在講授;博二時第二次聽,是彭懷真教授在講授;博三時第三次聽,還是彭懷真教授在講授,但這時他已成為學校圖書館的館長;博四時第四次聽,仍舊是彭懷真教授在講授,此時他已經擔任臺灣省臺中市政府社會局的局長。雖是同一門課程,但每年的授課內容皆有不小的差異,我也都有新的收獲和成長,對“社會工作管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老師,他們在教學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受大家的歡迎。我在心中一直將他們視為榜樣,希望能夠多向他們學習。在我本科階段的汪春劼老師,每次上課都特別認真,用心準備了一頁又一頁的資料,也很擅長引導大家做深入的思考。汪老師的選修課可謂一“位”難求,教室里總是坐滿了人,連過道都經常站滿了聽課的學生。而荀崢老師,似乎是天生的演說家,一站上講臺就滔滔不絕。在三節課的時間里,他從不休息,也不怎么喝水,講課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每次聽他的課我都覺得是一種享受,也經常感嘆怎么這么快就要下課了。在攻讀博士期間,我遇到了很多以學生為中心、熱忱投入教學工作的老師們。例如,彭懷真老師口才極佳、視野廣闊,其課程的信息量極大。他還是位不折不扣的勞模。而王篤強老師尤擅思辨,講課非常富有哲理性。他經常在課上說,“我要少講一點了,同學們要多分享點”,但每次又都忍不住“多講”。德高望重的高老師已經70多歲了,但依然堅持每學期都給碩士生、博士生上課,并且每年的課都不重復,一直在開新課。他的課,總是有一群又一群的學生去旁聽。

如今,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老師,我也會不時地問自己:對于教學工作,自己是否愿意全心全意地投入,是否真正樂在其中?我很期待自己的每一次上課,我總是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教室,也希望同學們能收獲滿滿地走出教室。正是基于對教學的熱愛,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盡管我被借調到四川省民政廳工作,可以按照相關規定減免課時,但這兩個學期我也都主動給自己安排了教學任務。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教學的狀態和熱情,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教學相長。

客觀來說,今天的大學老師要講好課,越來越不容易了。從老師自身的角度而言,大學老師除了教學之外,尚有沉重的科研壓力。社會工作專業的老師更是承擔著若干的社會服務工作,這使他們不得不精心規劃自己的時間,甚至有些時候不得不擠占用于準備教學的時間。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身處資訊發達的網絡社會,要在網上找到相關的課程內容是相當容易的事情。那么學生為什么還要聽老師在課堂上講,而不自己在網上學呢?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老師如果想要緊緊地抓住學生們的心,守好自己的課堂,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更精心的準備、更恰當的方法。從大學的管理考核制度角度而言,老師們面臨著教學評分的考核壓力,并且教評的成績是與職稱評定密切關聯的。作為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青椒”,在怎么上好課這件事情上,我自己也是在探索中成長,希望能夠站好三尺講臺,守好自己的課堂,不負自己的教師之名。

自2020年9月入職西南財經大學以來,我給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們上過“民族、文化與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志愿服務”“社會工作行政”等課程。在此過程中,我也嘗試做了些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工作。2021年12月,“民族、文化與社會工作”課程被評為西南財經大學2021年度“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2022年8月,我申請的“新文科視域下能力為本的實踐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培養機制探索”項目,被評為“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2023年1月,“民族、文化與社會工作”課程被認定為西南財經大學2022年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并獲得學校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評選活動的二等獎。此外,我也對田野式教學進行了實踐和思考。其中,我有以下幾點的體會。

第一,師生都要適當放松,讓課堂活躍起來。社會工作專業的碩士生,經過本科四年的系統學習,再加上考研過程中的精細化備考,大多已經掌握了社會工作學科的基礎性知識。他們在研究生階段,既需要建構體系化的學科思維,也要切實提升自己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其中,既有知識層面的,也有技巧層面的,更有價值層面的。目標的達成,需要同學們的深度參與。師生都要適當放松,要努力創造愉快、友好、包容、互助的課堂文化,讓課堂真正活躍起來。如此,老師會更加地投入,輸出更多知識;而同學們則會放下自己“內心的包袱”“心理的戒備”,自然地分享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相關疑問。在我的課堂上,我會花較多時間分享自己的成長背景和經歷,讓大家了解、熟悉我,也知曉我分享之內容背后的脈絡是什么。我也會盡可能記住每一個同學的名字,了解他們的背景,以便在課堂上有效互動。我也注意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大家都放松和活躍起來。例如,對于有些課程,我會結合當節課的授課內容,給大家唱一首與課程相關的歌曲。有的時候我則會讓同學們來唱,并讓大家解釋其與課程內容的關聯。盡管我們的嗓音可能都不怎么樣,但這對于營造友好、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調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還是有不少益處的。以至于不少時候同學們都會主動申請下次課由他們來唱。

第二,由同學來教同學,也會有不錯的教學效果。在我的課堂上,一些適當的時候,我會采取“同學教同學”的模式。只要把握得當,這樣的模式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在每年“民族、文化與社會工作”課程的第一次課上,我都會邀請兩位上一學年修過這門課程,并且課程論文寫得很有特點的同學來分享他們的論文。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一方面會增加修課同學對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這樣的形式,也是對修課同學的一種激勵。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課程論文若是也能寫好,將來也會有機會分享給下一屆的同學。除此之外,在一些關鍵的教學任務上,我也會采用“同學教同學”的模式。例如,2022年5月23日,我邀請了五位即將畢業的研二同學現身說法,面向研一的同學們做“怎么寫畢業論文:我們有話要說”的專題報告。如果老師們自己講,同學們有時候就會覺得遙遠,覺得你是老師,你的要求自然高。而由即將畢業的研二同學來講,研一的同學們會覺得更真實、更貼近他們。此外,同學們自己分享的內容,往往更接地氣,更具有借鑒意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做整體的把關和適當的補充,而非完全“放任”。

第三,適當采用案例教學方法,有助提升課程質量。一般而言,案例教學可以呈現真實的事件,為同學們提供實操演練的機會,有助于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增強同學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022年9月23日,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組織了“社會工作案例教學培訓工作坊暨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交流研討會”。在該研討會上,南卡羅來納大學案例教學中心主任特里·沃爾弗(Terry Wolfer)教授圍繞社會工作案例教學做了主題培訓,受到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界的廣泛關注。2021年,西南財經大學開始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經過申請,我講授的“民族、文化與社會工作”課程成為全校最終入選的九門課程之一。該門課程以議題為導向,重點探討社會工作參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行動、鄉村振興、災后重建、禁毒防艾、鄉村教育、社區治理等議題,并關注城市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路徑。該課程的教學全面貫徹案例教學的方法,在每一個議題之下,皆有相對應的教學案例。這些案例既有師生通過實地觀察、訪談,以及透過行動研究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有引進的已獲評國家級、省級優秀社會工作服務案例的案例,還有改編自發表在各類權威期刊的典型案例。后續,該門課程還將積極促進師生共同參與案例實踐,并及時更新補充最新的案例成果,以期探索出更多有生命力的、符合實情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教學案例。

第四,推進能力為本的實踐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培養機制探索。目前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培養,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首先,培養目標缺乏操作性。社會工作強調實踐能力,但學界對“實踐能力”的相關研究還不足,如實踐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應該如何建構等,還沒有完全厘清。這導致培養過程缺乏針對性,也難以操作。其次,培養方式刻板守舊。一定程度上,專業碩士的授課方式與學術碩士相差不大,“重學術,輕應用”的情況依舊存在。“情景式教學”“參與式教學”“案例式教學”這些適合應用型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法還比較缺乏。最后,培養機制不健全,特別是實習機制不健全。實習是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過程,是專業碩士重要的培養環節。然而,由于實習條件有限、實習機制建設缺乏經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等,實習在一定程度停留于形式上。課堂學習與專業實習未能有效銜接,導致實習無法充分發揮對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在這樣的培養現狀下,尤其需要積極推進以能力為本的實踐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培養機制探索,以便更好地提升培養的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广南县| 灵寿县| 泰宁县| 应用必备| 新田县| 吉林市| 竹山县| 凯里市| 会宁县| 澜沧| 扎鲁特旗| 陈巴尔虎旗| 广州市| 宜兰市| 翁牛特旗| 土默特左旗| 利辛县| 南昌县| 青冈县| 邯郸县| 密云县| 浮山县| 金秀| 盐亭县| 陵水| 道孚县| 万年县| 缙云县| 林西县| 景东| 田阳县| 洞头县| 泽州县| 建湖县| 互助| 屯留县| 苍溪县| 罗源县| 宽城|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