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省委“治蜀興川”的重大成就和經驗啟示

課題組成員:王春英、謝尚蕓、嚴紅、許彥、邱瀟、陽金平、薛蕾、王蕾、李德

隨著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四川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五年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和新挑戰,四川省委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把握新時代四川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深化對省情實際和階段性特征的認識,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全方位縱深推進高質量發展,確保全省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并發生歷史性變革,“治蜀興川”又一次躍上新的臺階。

一、新時代“治蜀興川”的重大成就

社會發展的核心在于解決“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四川省委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深化認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現代化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馳而不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推動全面依法治省和文化繁榮興盛,帶領9100多萬巴蜀兒女以優異的發展成績和奮力拼搏的精神風貌,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見證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輝煌歷程,共同感受了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背景下“中國之治”的成之惟艱,共同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

(一)以新理念引領“治蜀興川”謀篇布局,四川發展彰顯區域特色大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提出了“在全國有分量”“發展有基礎”“未來有前景”戰略定位,省委以此為出發點,科學運用五大發展理念做出最為有利的“治蜀興川”戰略抉擇,既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抓住發展的關鍵所在,以高水平“彈鋼琴”能力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推動全省經濟與社會發展大格局不斷升級,持續優化并形成新態勢。

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經濟體系建設提檔升級。為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著力完善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四川逐步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多點多極共興、同步全面小康的發展局面走向區域協同共興、整體跨越提升與動力轉換接續、發展提質升級”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創造性地提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天府新區建設、天府國際機場和國際空港新城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四項重點工程”,將建設“四項重點工程”首次寫入戰略謀劃,奠基四川長遠發展大格局。

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持續優化。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定》和《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兩份綱領性文件,做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通過加大統籌區域發展力度,有效推進“主干”引領帶動、“多支”競相發展、“干”“支”協同聯動,更好地實現全省各區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頻共振,綜合實力整體提高。

實施“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省域立體開放新態勢加快形成。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機遇,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做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戰略部署,深入推進全面開放合作,進一步集聚國內國際高端戰略要素,建設內陸開放高地。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省委秉承“一家親”理念、強化“一盤棋”思想,主動加強與其他區域協同聯動,不斷增強要素集聚力、產業支撐力、創新驅動力、開放引領力和民生保障力,堅持高端引領、強化創新驅動,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和科技創新水平,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建設西部大開發新格局中積極地發揮支撐帶動作用。

(二)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做大“蛋糕”,四川經濟建設實現質的飛躍

針對“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最大省情,省委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充分調動全省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推動四川快速形成“總量上臺階、追趕超預期、供需增動力、區域添活力”的良好態勢。

經濟體量壯大。全省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穩中加固、穩中提質。在“十三五”期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首次實現3年跨上1個萬億元臺階,經濟總量居全國第六、西部第一。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53850.79億元,成為全國第六個經濟總量超過5萬億元的省份,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2018—2021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8%,增速比全國的5.7%高1.1個百分點。

供需均衡發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投資關鍵作用不斷增強,消費基礎作用充分發揮。供給側——三次產業齊飛。農業生產總體穩定、工業生產穩步向好、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10+3”現代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7年的4262.5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5661.86億元;“5+1”現代工業加快發展,工業增加值從2017年的11437.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9901.38億元;“4+6”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在2018年突破兩萬億元,2021年達到28287.55億元。需求側——“三駕馬車”同進。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消費品市場穩步恢復,貨物進出口增勢良好。2016—20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5%,202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實現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98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實現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317.1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實現進出口總額9513.6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區域協同共進。“主干”引領帶動,集聚輻射功能得到充分釋放;“多支”競相發力,五大片區協同發展,區域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民營經濟、縣域經濟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第四極”目標正在實現。在“十三五”期間,成都平原經濟區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川南經濟區年均經濟增速超過13%,川東北經濟區年均經濟增速超過11%,攀西經濟區轉型發展成效逐步顯現,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綠色發展穩步推進;到2020年,全省經濟總量超過百億元的縣(市、區)達11個,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占市場主體總數的97.46%,為全省創造了50%的經濟總量、提供了9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貢獻了66.64%的稅收,在2021年,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以成都市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共同構成的成都都市圈,在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11.9億元,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比重達33.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為46.4%,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萬元人民幣(約1.3萬美元),達到全球中等收入地區水平。其中,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增加到19917.0億元,年均增速達10.74%,占四川省經濟總量的比例上升為36.9%。德陽、南充、綿陽、瀘州、宜賓、達州、樂山等7個地級市經濟總量合計占全省的比重為34.8%,超過全省的1/3。

立體開放態勢形成。東聯西延、南北突進,東向提升、南向深化,集聚國內外高端戰略要素,四川開放棋局走活。開放通道持續優化。38條南北貫通、陸海互濟的進出川大通道,國際班列聯通58個境外城市,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地區)通航航線達130條,2020年旅客吞吐量4074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二。高標準開放平臺強力建成。“十三五”時期獲批設立綜合保稅區5個,累計達6個,新增保稅物流中心(B型)2個,累計達6個,位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設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4個,獲批在川設立領事機構的國家達20個。四川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省1/4的面積,貢獻了近1/20的新增市場主體、1/10的外貿進出口、1/3的外商投資企業,主要指標位居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前列。不斷整合自貿區臨空、臨鐵、臨水“三臨”疊加優勢,加快建成海陸空高效閉環的對外戰略通道,一改四川“內陸腹地”的標簽。快速融入全球產業鏈。2020年,貨物凈出口突破8000億元,由全國第十二位躍居第八位,創歷史最好水平;服務凈出口年均增長15%,居西部第一;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保持全國第九、中西部第一;在川落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250家,占全省企業總數1%的外商投資企業貢獻了約10%的營業收入、8.1%的稅收、超過60%的進出口額;202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9513億元,規模居全國第八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起勢。2020年,川渝共同實施重大項目31個,總投資5563億元,成渝中線高鐵等項目規劃建設啟動,成渝兩市之間、成都都市圈內“1小時交通圈”已然形成;2021年,成、渝兩地經濟總量達7.4萬億元,占全國和西部的比重分別約為6.5%、31%。

基礎設施現代高效。一批支撐性、引領性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順利完成。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日趨完善。“十三五”期末,四川境內在建鐵路總里程超過1660千米,總投資超過2370億元,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到5312千米,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261千米;城市軌道交通建成558千米,地鐵運營里程居全國第四;累計新改建國省干線公路超過1萬千米,基本實現所有縣通二級,三州即甘孜、阿壩、涼山通三級及以上公路。2020年底公路總里程達39.4萬千米,居全國第一。“四江六港”基本建成,港口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到250萬標箱。水安全綜合保障逐步增強。自2016年以來落實水利投資1382億元,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20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48萬畝(1畝≈666.67平方米);建成防洪堤防護岸1250千米,實施9座大中型病險水閘和2172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整體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受益人口達276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4萬人。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2020年底,固定寬帶和移動寬帶普及率分別為93.9%、86.5%,千兆光纖寬帶用戶在全國排名第三,全省100%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和4G網絡覆蓋,達成“縣縣通5G”目標。四川在交互式網絡電視用戶數量、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總帶寬的容量等方面,均居全國前列。

城鄉差距縮小。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6.73%,比2017年提高了4.95個百分點,與全國的差距從2017年的8.46個百分點縮小至7.0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5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3.12∶1縮小到2.40∶1;全省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1.8萬個、養老床位50.7萬張,城鎮與鄉村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90%、60%。

(三)以創新為基點大力驅動高質量發展,四川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西部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四川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針對產業體系不優、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開放程度不深等問題,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創新企業、創新人才、創新平臺“三個重點”,提升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三個能力”,打通軍民融合、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與金融結合“三個通道”,充分發揮創新創造的巨大潛力,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完成了中央賦予的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多項重大任務。

高能級創新平臺成批涌現。聚焦優勢產業重點領域,統籌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堅持專業化市場導向,全面提升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的運營水平,不斷完善“天府科技云”等平臺的精準服務功能。2020年,全省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分別達183個和1770個。

創新資源快速集聚。實施“千人計劃”“天府萬人計劃”“天府高端引智計劃”“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四川計劃”,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精尖缺的戰略科技人才、各類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在“十三五”時期,新增5名“兩院”院士,累計達61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350萬人,比“十二五”期末增長17.7%;擁有全日制高校132所,數量居全國第五;各類科技研發機構超過29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154家,是“十二五”期末的3倍。科技發展投入逐年增加,到2020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達21.2%,總量排全國第七位,投入強度排全國第十二位。四川累計登記科技成果1萬余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89項。

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全面創新。自從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四川乘勢而上,快速拿下多項全國第一:率先成立省級軍民融合推進工作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率先與12家中央直屬國有軍工集團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全面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率先設立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達100億元;四川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投資約占全國的1/6,排名全國第一。

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2020年,全省簽訂技術交易合同20456項,合同金額1248.8億元,擁有各類孵化載體近1000家,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突破2萬億元,為四川“十三五”時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畫上了圓滿句號。

(四)以問題為導向縱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四川之治”突破瓶頸、沖出藩籬

實現高質量發展,四川面臨諸多難題。破解前進中的難題,必須增強改革動力。省委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農業農村、國資企業、行政審批、商事制度等相關方面的改革,著力解決和改善“治蜀興川”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頑瘴痼疾,有效推動四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三去一補”為重點,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序建成新的經濟結構。鞏固化解過剩產能成果,積極推進“僵尸企業”處置,推動落后無效產能加快出清,2020年超額完成中央下達的420萬噸鋼鐵、3303萬噸煤炭去產能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商品住房去庫存任務;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由2015年的60.3%降至2020年底的54.9%。

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農村資產資源“三權分置”,形成城鄉融合發展要素雙向合理流動的新格局。四川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成果位居全國前列,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產權交易量位居全國同類平臺第一梯隊。在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全省減少鄉鎮(街道)1509個,減幅達32.7%;減少建制村18429個,減幅達40.6%。“兩項改革”被評為唯一的全國改革2020年度省級特別案例。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重點,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國有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省屬一級企業公司制改革全部完成,全省國有企業(含在川中央直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3.9萬億元,實現營業總收入2.5萬億元。

以電力體制改革為重點,深化要素市場改革,逐步建成若干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推進四川電力交易中心獨立規范運行,出臺精準扶持電價政策,“十三五”期間釋放電改紅利885億元,按電價由高到低居全國第25位,基本形成“電價洼地”。

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重點,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穩妥實現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全省各類金融機構及地方金融組織總數達2000家,“十三五”期間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超過1.5萬億元。

以優化營商環境為重點,強力推動“放管服”改革,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2020年,全省行政許可事項精簡至632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面取消;取消、停征和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179項,政府定價項目數量縮減85%以上,全省98%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由市場定價;省級“最多跑一次”事項占比達96.9%,行政審批平均提速50%;在全國首創建立民營經濟動態監測體系和民營經濟發展指數,開通全省民營企業維權服務平臺,形成民營企業評價政府職能部門機制;全省已有市場主體695萬戶,居全國第六,新型親清政商關系逐步建成。

(五)以釘釘子精神打好“治蜀興川”三大攻堅戰,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正地惠及全省人民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為了分好不斷做大的“蛋糕”,省委堅持著力解決同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特別結合勞務大省實際,制定一系列加強民工服務保障和推進返鄉創業措施,為民工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和人性化關心關愛;積極解決教育、醫療、社保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縱深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讓全省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堅守“三條底線”,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聚焦重大活動,開展專項行動,實行清單式管理,從源頭上消除影響安全穩定的重大風險;全面落實人民調解員、律師、法律工作者等進駐基層政法單位和社區,推進綜合治理中心、“雪亮工程”、網格化服務管理一體化建設,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積極推動金融領域風險排查整治,嚴厲打擊非法經濟組織,有力有序地推進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重點企業債務等領域風險處置化解;加強對各市縣政府債務、或有債務和隱性債務情況的動態監控,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工作,全省平均每年節約利息支出300億元左右。

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脫貧攻堅成效。在“十三五”期間,累計選派11501個駐村工作隊、10.7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數百萬基層干部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累計投入817.67億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住房37.93萬套,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完成,搬遷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6.05萬人,搬遷規模居全國第二;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退出,5年超過390萬貧困人口脫貧,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深入實施“三大行動計劃”,穩扎穩打污染防治攻堅戰,讓四川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堅決完成大氣環境質量考核指標,打好藍天保衛戰。提前實施機動車國Ⅵ排放標準,建立完善的大氣污染防治合作與預警應急聯動機制。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31.8微克每立方米,較2018—2020年三年均值下降6.8%。實施專項行動,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抓好以沱江、岷江為重點的水環境整治工作,加強黃河、赤水河、川渝跨界河流環境治理,實施重點小流域水環境質量限期達標等專項行動,建立健全嘉陵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瀘沽湖等省級聯防聯控機制。2021年,全省63.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03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斷面占比96.1%,無V類和劣V類斷面。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打好凈土保衛戰。持續整治耕地環境,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增強農膜回收,推進耕地質量監測工程項目全覆蓋。2019年,全省化肥使用量為235萬噸,農藥使用量為4.45萬噸,農膜使用率連續四年下降,農膜回收率超過78%。在中央開展的2019年度和2020年度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四川連續兩年被評定為“優秀”。

(六)以文旅經濟融合發展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四川發展軟實力乘勢而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進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文化與旅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思想引領下,省委堅持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組組建四川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和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整合川報集團和黨建期刊集團,著力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推動文旅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亮點和標桿。

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目標明確、任務清晰、落實有效。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和旅游強省”目標,將文化建設、旅游發展納入“治蜀興川”再上臺階的大局來謀劃和推動;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要把發展文化旅游作為長遠的大事來抓”,推動建設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級文化旅游精品、著力培養一批文化旅游龍頭企業,將文旅經濟打造成為四川的支柱產業;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進一步強調,在“十四五”時期基本建成文化強省旅游強省。隨后,四川連續三年召開全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頒行了《建設文化強省中長期規劃綱要(2019—2025)》《關于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尤其是在文旅消費市場遭受疫情沖擊影響的情況下,著力練好文旅內功:建立文旅項目協調調度、運行分析、動態調整、投融資促進、定點聯系服務和督查考核“六大機制”;出臺金融扶持和減稅降費等政策措施,設立30家文旅支行,推出“文創貸”等特色信貸產品87種,發行文旅領域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24只,發行規模達349.13億元,均居全國第一。

鮮明主題主線、強化價值引領,文旅融合發展體系加快建成。堅持以鮮明主題主線統攬文旅工作,把握基調基色、節奏節點,不斷培固精神家園。提升城鄉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質。推動出臺《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升行動、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和移風易俗行動,新增全國文明城市10個,總量增加三倍多。構建巴蜀文化研究闡發體系。成立國學、國術、國醫、國樂、國技等系列中華文化研究院,保護恢復古文字、先秦史、醫簡文獻等冷門絕學,實施新修《甲骨文字典》重點項目,編撰出版珍本善本61種,推出《天回醫簡》等古籍文獻整理成果,強化文化傳承的學術支撐。構建巴蜀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三星堆遺址聯合考古發掘開創行業先河。構建巴蜀文化傳播交流體系。用好用活遺跡遺物、名人名篇等資源,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三星堆、九寨溝、大熊貓以及川菜、彩燈等形成品牌效應。推動傳統文化融入產業發展。建設傳統文化研學旅行基地45個,建成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就業工坊,對蜀錦蜀繡、竹編年畫等傳統工藝實行生產性保護,一批中華老字號煥發新的活力。

做強文旅經濟,以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治蜀興川”事業大繁榮,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推進“文化+”“+文化”“旅游+”“+旅游”,打造一批旅游休閑街區、文化藝術街區、音樂小鎮等新場景,培育數字文化、云演藝、云展覽等新模式,發展一批夜間文旅、文博旅游、創意設計等新業態;利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實施一批文化、旅游領域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提高文旅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快建設一批標志性、引領性、樞紐性文旅重大工程,推動文藝精品創作展演、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文旅精品線路推廣、文旅交流合作。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185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成公共圖書館207個、文化館207個、博物館292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4225個;創建31個天府旅游名縣、30個文旅特色小鎮,夜間經濟、體育休閑、陽光康養等新業態蓬勃興起。

(七)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障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四川發展環境實現根本改觀

堅持聚焦服務“治蜀興川”這個大局來謀劃推進全省黨建工作,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各項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進一步修復凈化政治生態,持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提供了堅強保證。

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提高干部隊伍的執政能力。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在黨中央的核心地位、在全黨的核心地位,深化拓展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不斷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等主題教育,深入開展對黨忠誠教育,扎實抓好踐行“兩個維護”,唱響主旋律、提振精氣神;圍繞落實“五個過硬”做到、“八個本領”增強,大規模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同時,強化實踐鍛煉,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執政隊伍。

加強德政建設,涵養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持續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落實黨委書記管黨治黨“施工隊長”政治責任,堅決查處對黨不老實、陽奉陰違的“兩面人”“兩面派”;堅決反對“袍哥”文化、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建立領導干部政德考核考察機制,引導黨員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培養良好家風,時刻保持共產黨人政治本色;持之以恒正風肅紀,開展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問題排查,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堅決糾正慵懶無為和不作為、亂作為、“冷硬橫推”等行為;堅持好干部標準,嚴格干部選拔任用制度,以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帶動黨員干部隊伍良好風氣;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切實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進一步激勵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確保大政方針、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受賄行賄一起查,深入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更加有效地遏制腐敗增量、更加有力地削減腐敗存量;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整治,加大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問題的專項治理力度,重拳懲治群眾身邊的“微腐敗”;全面完成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加快完成縣級紀委派駐機構全覆蓋改革,在高校、國有企業紀檢機構實施派駐(派出)式管理,抓好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整改落實,縱深推進巡視巡察并做好“后半篇文章”。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治蜀興川”匯聚強大合力。堅持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規范縣級以上人大專門委員會和常委會工作機構設置;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不斷鞏固和壯大新時代四川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城市少數民族工作;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作用,構建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新時代四川群團工作體系。

五年來,從區域協同到立體開放,從基層基礎到產業支撐,從交通設施到生態環保,從民生改善到全面小康,從美麗鄉村到美麗城市,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競相發展,四川區域發展多個支撐點建成,四川與全國各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十三五”目標順利實現,“十四五”開局起勢,交出了亮眼的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新時代答卷。

二、“治蜀興川”躍上新臺階的主要經驗

四川省委探索走出了一條落實中央要求、順應時代大勢、具有區域特點的發展路子,為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積蓄戰略動能、奠定堅實基礎,為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四川路徑、貢獻了四川經驗。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核心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4次親臨四川視察指導、6次發表重要講話、20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其中,特別強調要“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并明確提出了總體要求和“五個著力”重點任務。四川省委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緊扣實際提出事關區域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集中討論、做出部署,聚焦重點、攻堅克難,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自覺與黨中央對標對表,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這正是四川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所積累的最根本的經驗。

(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治蜀興川”戰略部署立足新的制高點

省委牢牢把握基本省情和階段性特征,堅定推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圍繞建設經濟強省,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逐步建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體系;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形成“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圍繞全方位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推動“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圍繞激發改革創新動力活力,推動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全面優化,打造形成發展環境新優勢;圍繞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創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五年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覺地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融入“治蜀興川”的戰略部署和實踐過程中,確保四川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三)堅持改革牽引、創新驅動,不斷穩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支撐

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統籌抓好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堅定地把創新驅動貫穿到全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突出全面改革創新“一號工程”、激發科技創新“第一動力”、用好創新人才“第一資源”,既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抓住了關鍵,尤其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作用。到2020年,四川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以上,比2015年提高9.2個百分點,四川經濟增長向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轉變。

(四)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夯實農業基礎、補齊發展短板

四川鄉村地域廣、面積大、人口多、產業弱,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農業發展大而不強的特征尤為突出。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中央著眼破解“三農”難題、縮小城鄉差距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省委進一步深化認識,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總抓手,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切實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實現了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到2021年,四川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整體重塑了鄉村發展治理格局,鞏固了產糧大省、生豬大省的優勢地位,推動形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態勢,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擘畫鋪開了美麗鄉村的錦繡畫卷。

(五)堅持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用心守護四川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

四川的生態環境地位獨特,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省委堅持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的首要位置上,強力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辯證處理保護與開發、節約與利用、綠色與發展的關系,做好綠色發展“加減法”,打好綠色發展“組合拳”,大力淘汰污染落后產能,積極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著力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推動四川發展更加綠色、更有質量、更可持續。2021年12月,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在長期發展的戰略上,推動全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四川未來發展積蓄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六)堅持厲行法治、依法治省,切實為新時代“治蜀興川”保駕護航

省委把“堅定在法治軌道上加快治理現代化進程”作為“治蜀興川”的根本要求,堅持把政法工作放在全省大局中謀劃推進,聚焦重大發展戰略的服務保障。著力加強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持續優化政法機構職能體系、全面完成司法機構改革、全面鋪開省以下檢察院財務統管改革、完善國家安全機關權責清單、創新建立執法司法監測研判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政法單位全覆蓋的案件評查機制、優化調整全省“兩所一庭”布局、探索試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試點運行全省政法系統跨部門辦案平臺。2021年2月5日,正式誕生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推動建設的現代法務集聚區——天府中央法務區,“立足四川、輻射西部、影響全國、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務高地正在加快建成。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及多種自然災害的沖擊,省委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著力護航四川高質量發展。

(七)堅持突出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充分激發“治蜀興川”的創造活力

緊扣“5+1”現代工業、“10+3”現代農業、“4+6”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深入實施“天府學者”特聘專家制度、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和“天府工匠”培養工程,加強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建立健全人才評價使用激勵機制,壯大高水平工程師隊伍,積極助力建設創新驅動先行省,推動四川由“技能大省”向“技能強省”轉變。

三、推動“治蜀興川”創新發展的重要啟示

四川進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省情沒有根本改變,還面臨“發展不足、發展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收入等人均指標排位均居全國靠后位次。改善和解決四川發展存在的短板與不足,要緊密圍繞“努力在全面開發開放上走在全國前列”目標定位,緊緊抓住國家戰略重大機遇,持續打造中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動力源,把四川鍛造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治蜀興川”,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堅守政治靈魂的過程。推動“治蜀興川”不斷邁上新臺階,必須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面對經濟發展、區域競爭、資源環境等壓力以及發展結構矛盾、民生供需矛盾、社會特殊矛盾相互交織的新局面新挑戰,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治蜀興川”的提質問題,著力于穩定增長、夯實產業、搶抓要素、擴張需求、搞活區域、綠色轉型、保障民生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的政治站位和戰略定位,舉旗幟、把方向,加強政治建設固本培元,繼續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二)進一步聚力創新發展

四川是全國科教大省,正處于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事關戰略全局的重大任務常抓不懈。一頭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堅持以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為引領,進一步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堅持以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為牽引,建立健全高能級創新平臺,堅持服務國家全局與推動地方發展相結合;一頭抓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大力實施產業跨界融合工程,推進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強化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加強民生社會領域科技創新,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鄉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抓好重大自然災害防治和重大公共安全處置領域適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推動四川成為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強省。

(三)堅持系統觀念原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十四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必須遵循“堅持系統觀念”原則,四川必須更加自覺地將這一原則貫穿到謀劃推動“十四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統一起來,統籌推進產業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繼續推動“治蜀興川”高質量、有效率、可持續發展。

(四)保持穩中求進、協調發展的實踐路徑

四川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市(州)的原生發展條件差異較大。針對“不協調”的基本特點,四川要始終立足于穩、著眼于進,穩步推進區域協調、產業協調、城鄉協調發展政策,以“穩”促高質量的“進”、以“進”維護高水平的“穩”,既做到穩增長、穩就業、穩生態、穩預期、穩環境,又做到結構調整要進、質量效益要進、創新發展要進、改革開放要進、脫貧攻堅要進、思想文化要進、人民生活水平要進、黨的建設要進,不斷切實有效地推動四川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加快開放性經濟體系的建設步伐

四川肩負著服務國家開放戰略的重任,必須堅持實施全面開放合作戰略,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開放開放等國家戰略,以全局思維和國際視野謀劃加強開放通道建設、物流體系建設、投資貿易平臺建設,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政策保障和服務支撐,全力推動四川由內陸腹地轉變為開放前沿。


當前,“治蜀興川”再次站在了新的起點。我們務必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勝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龙州县| 农安县| 邹城市| 全椒县| 万山特区| 沂水县| 疏附县| 抚远县| 新竹市| 化德县| 蒙自县| 邯郸县| 桐庐县| 丰都县| 奇台县| 温宿县| 丰宁| 陇南市| 芮城县| 浙江省| 介休市| 鄂托克旗| 满城县| 承德市| 巨野县| 黑河市| 车致| 略阳县| 资中县| 德保县| 沈阳市| 洛隆县| 宜阳县| 泽库县| 新昌县| 桓仁| 章丘市| 沙田区| 绍兴市|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