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研究
- 王皓宇
- 4718字
- 2024-05-23 14:53:06
1.1.1 研究背景
1.1.1.1 中外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軌跡同樣悠遠而漫長,縱觀歷史,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輸入與輸出始終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漢代的張騫及其后來人所開辟的絲綢之路,成為千古稱道的中西文化之間的橋梁,因其不僅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而且是中國和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轉至唐宋,中華文化更是兼容并蓄、開放包容,呈現出海納百川、氣象恢宏的氣勢:“游方”與“留學”盛極一時,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分別向西與向東傳播了中國的語言與文化,其影響在空間上的廣博與在時間上的久遠至今都是難以估量的;眾多的外交使節、商人和僧侶,在長安游學、經商和傳道,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藝術與政治制度,朝鮮半島的崔致遠、日本的吉備真備,都為中華文化在異國的傳播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元朝時期,描述富饒神秘的中國的《馬可·波羅游記》,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強烈向往,對之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影響。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傳播了中國“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對外觀念,開拓了海外貿易,加強了中外交流。可以說,明代中葉之前,由于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以“自然溢出”的形式進行,即中國“高勢文化”向西方“低勢文化”的輸出。
明中期以后,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開始走向“一體化”,中國和歐洲之間的交流改變了以往主要以物質文化為主的交往局面,在思想文化層面開始進行直接對話,在亞歐大陸兩端之間一度呈現“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雙向交流的文化景觀。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大批西方傳教士涌入中國,名為傳教,實為傳播近代西方思想觀念與學術成果。在這個時期,中國人對西方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最初的排斥到逐漸接受,甚至后來追求“全盤西化”,興起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然而事實證明,由于中西文化在價值根基、倫理道德、政治觀念、經濟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照搬西方是絕不現實的。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以外的學者也對有關中國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研究,我們稱之為“漢學”。“漢學(Sinology)”最初主要是指對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哲學和考古等傳統人文學科的研究,到了現代,除上述研究對象外,研究領域有所擴展,開始涉及中國近現代和當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可以看到,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發展和世界格局的變化,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歷史中國、古典中國之研究,而轉變為以現實為中心、以實用為原則的現代漢學——“中國學(Chinese Studies)”之研究,研究領域日益廣闊,研究視角不斷豐富。新的世界格局和形勢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地發展,世界開始關注當代中國和當代中國人的所思所想。要想真正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文化,必然要關注于當下,關注于眼前,關注于民生,關注于中國人民實實在在的生活和感受,而不再只是從故紙堆里、從片面的政治化報道里、從道聽途說的傳聞中去了解。
新中國的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從1950年7月清華大學成立第一個對外漢語教學機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算起,至今已有七十多年。2019年,全球孔子學院大會更名為“國際中文教育大會”,其主題為“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再到“國際中文教育”,名稱的更迭體現的是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在國際國內新形勢下理念的革新和發展方向的變革。它表明,國際中文教育事業不僅要把留學生“引進來”,還要以漢語教師為媒介、承載更豐富的中華文化、用更先進的手段去傳播、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出去”,讓國際上更多的人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消除對中國的偏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甚至喜愛中國。
1.1.1.2 中華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全球化的歷史必然
今天,隨著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中國正步入世界舞臺的中心,特別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等,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在經濟上強大的國家必須同時在文化上強大。在歷經百年恥辱之后重新崛起的中國,需要在世界,尤其在西方重塑自己的文化形象。中華文化作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到今天的文明,有著它獨有的魅力,它同世界其他優秀文化一樣,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今天的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其成功的歷程和經驗同樣有著世界性的意義。把中國介紹給世界,這是中國學術界、知識界新的歷史使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今的世界大國,首先是一個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全面強大的國家。文化外交已經和政治外交、經濟外交一起成為我國總體外交的組成部分。近兩年來,中國在新的國際國內條件下把文化外交的作用提升到了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文化外交與政治外交、經濟外交一起被視為中國外交的三大支柱,是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我國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
然而當前我們面對的現實是,中國硬實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之相對應的文化軟實力還比較弱,難以匹配中國的國際大國地位。同時,隨著我國社會深刻變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一些錯誤思潮暗流涌動、此起彼伏,中華文化面臨種種挑戰。“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粹主義”“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不絕于耳,這一系列論調的背后,表現出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不安,其中也夾雜著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讀”。
比如,孔子學院是國際中文教育的主要平臺。《孔子學院章程》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孔子學院的辦院宗旨:“孔子學院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地區)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孔子學院自建立以來,在世界各國快速擴張,但規模變大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與困境。近年來,各國不斷冒出針對孔子學院的信任危機,孔子學院的機構屬性被過度解讀,帶有政治性色彩偏見,導致其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質疑,面臨認同危機。一些西方國家利用各種傳媒手段,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文化入侵論”“中國文化滲透論”等,嚴重詆毀了中國的國家形象。
再如,2020年暴發的波及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被一些不懷好意的國際勢力利用,大做文章,他們肆意抹黑中國,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因此,通過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通過有效的文化教學,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轉型,不僅可以降低文化傳播的噪音、消除國際社會的誤解,而且可以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價值、避免或減少戰略誤判,為中國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在當今紛繁復雜的國際社會情境下,牢牢把握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基礎。
1.1.1.3 現代傳播技術與文化傳播形態的大變革
人類文化傳播媒介通常劃分為口語傳播、文字傳播、電子傳播三個時代。“元宇宙”繼承了電子傳播時代的特點,跨越時間、空間,給人以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必將催生出更多的新媒體平臺,建立更多的新社會關系,文化傳播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在發展國際中文事業,進行語言文化教學時,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元宇宙技術,優化傳播形式,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讓文化自己說話,在展現視聽化內容的基礎上呈現多元文化的魅力,甚至結合元宇宙技術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元宇宙文化環境”,尤其是要融入“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創造力。
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對外傳播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以音頻、短視頻、長視頻、直播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平臺正不斷涌現,其低門檻、普泛化、便捷性、時效性和交互性等特點,可以突破語言甚至文化上的障礙,為中華文化提供了視覺化呈現的絕佳平臺,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新的可能,也為文化教學手段、平臺和渠道的創新提供了條件。
1.1.1.4 國際中文教育是一項空前巨大的文化事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國際上看,從德國的歌德學院(Goethe Institut)到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Instituto Cervantes),從法國的法語聯盟(Alliance Francaise)到英國文化教育協會(British Council),世界主要國家都十分重視本國語言的國際推廣,把語言輸出作為國家戰略,借以提高本國語言的國際地位,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使本國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漢語國際推廣是中國參與構建世界文化大格局的客觀需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教育現代化,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國際國內重大場合宣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飽含深情地給海外學子、留學歸國人員、在華外國留學生、在華外國中小學生回信,為教育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教育對外開放、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導意見,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十年來,我們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更加注重開放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召開全國教育外事工作會議,印發《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和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
中國政府也加大投入,積極調動海內外各方力量,努力加快漢語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首次提出要“增強國家語言實力”,并將語言文字提升為國家的“戰略性文化資源”,指出要“進一步擴大語言文字工作的對外開放程度”,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語言文字的對外交流和傳播,擴大中華語言文字的國際影響力,拓展中華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英期間,出席了英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孔子學院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平臺”“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為世界各國民眾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推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文交流、促進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18年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擴大教育開放,提升我國教育世界影響力”;要“增強教育服務國家外交的能力,通過教育交流合作,繼續辦好全球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讓全球幾千萬漢語學習者、幾十萬來華留學生成為中國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