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2 研究意義

文化教學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就是針對國際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大力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關注文化教學與傳播,對促進語言教學、提升國家軟實力、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1.2.1 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奧林戰略研究所所長亨廷頓發表了一篇引起全世界關注的論文《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認為以往的君主的權利之爭,民族國家之爭和意識形態沖突都已過去,將來主宰全球政治的是文化與文化的沖突,而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斷層線,會是未來的主戰場。作者把文化差異看成是人類最基本的差異,認為文化的特性和差異缺少可變性,與政治和經濟相比,更不容易協調和消解張公瑾.文化語言學發凡[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10.。以亨廷頓論文為起點的文化問題大辯論,激發了各國家各民族對文化民族性的關注,文化問題已成為21世紀世界格局中眾多問題中的焦點之一。

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有機統一構成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構成軟實力的核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目前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很不相稱,文化軟實力是一個較為明顯的短板。從中共十七大開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被列為國家戰略,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強調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2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華民族早就懂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01.。沒有文化軟實力,或文化軟實力不強,硬實力再強大也是不可持續的。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具有吸引力,往往能夠發揮出比經濟或軍事手段更加顯著的效果。

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與語言實力的競爭有關。崔希亮在給《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方法》一書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國家的語言實力包括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國家語言安全實力和語言傳播能力吳應輝.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3.。中國正從世界大國發展為世界強國,漢語的國際傳播既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與中國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國國際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吳應輝(2013)指出,一方面,語言國際傳播直接形成了國家軟實力,語言傳播是文化傳播的基礎,語言國際傳播的好壞與文化國際傳播的效果存在著正相關性;另一方面,語言國際傳播還能促進國家軟實力其他要素的國際影響力,一種語言國際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往往影響人們對語言輸出國各方要素的理解程度和認可程度同②.。語言文化的教學與傳播,能更好地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狀、夢想與奮斗,可以感染他國民眾,增進友好情誼,從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彰顯中華文化對于現代世界的偉大意義。

1.1.2.2 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縮短文化距離

文化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國家形象”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在《國家形象和國際體系》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他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于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李智.中國國家形象:全球傳播時代建構主義的解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12.從塑造主體來看,國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有“自塑”和“他塑”兩個途徑。“他塑”是他國及其民眾通過大眾傳媒等途徑獲取信息而體現出來的對該國整體形象的評價。近代以來,中國的國家形象經歷了一個長期被“污名化”的過程。從“東亞病夫”到“Chink(中國佬)”,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文化滲透論”,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構建在西方文化模式和規則主導的國際輿論場上受到某些西方國家的刻意壓制,導致我國國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處于“他塑”的窘境之中。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加強“自塑”能力,即我們國家及民眾主動、積極、全方位地進行國家形象的塑造,提高我國的對外文化傳播能力,更好地將中華文化傳播出去,將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給全世界。一國文化被國際社會認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國家形象的重要標志。在文化教學中將中華文化中的和諧價值觀傳播出去,讓國際社會普遍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我國“和而不同”的傳統,向國際社會展示擔當負責、開放自信、謙遜謙和、可愛可敬的當代中國形象,有助于世界人民摘下濾鏡,逐漸消除對中國的某些誤解、偏見和疑慮,客觀理性地評價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縮短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空間上、時間上及心理上的“文化距離”,幫助中國在國際上贏得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1.1.2.3 增強文化認同,堅定人民文化自信

文化認同有內部文化認同和外部文化認同之分。內部文化認同主要是指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知、理解和支持,是一種文化自覺。內部文化認同并不完全發生在內部,也形成于不同文化的交往之中。因交往而有比較,因比較而有一種文化自覺,因文化自覺而有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認同的最高境界。外部文化認同是指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得到不同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認同。外部文化認同是跨文化傳播的根本問題。文化軟實力不是針對自己而言的,而是相對于他者而言的。因而,只有得到外部的文化認同,文化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軟實力”。中華文化要想獲得更多的“文化認同”,就必須使自己成為一種“世界的文化”,即面向世界的文化。只有這樣,中華文化才能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緊跟潮流,進而引領潮流張三元.大道不孤:中國價值的跨文化傳播[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22:119-120.

我們在進行文化教學和傳播的同時,也是在用新的視角對本民族的文化做一個全新的審視。增強文化教學意識、提高文化教學能力、提升對外文化傳播能力的過程,也是對本國文化深入了解和重新認識的過程。本民族的人往往對本民族的文化,特別是深層次的價值觀習焉不察,對外文化教學主體首先要深入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以便選擇適當的中華文化內容和恰當的方式方法進行文化教學。在文化教學和傳播過程中,包括國際學生在內的受眾對中國的了解更加深入,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得到增強,中國的國際形象得到改善,這反過來會激發我國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國家歸屬感與文化自信心。而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可,又會促使我國民眾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宣傳中華文化,從而形成文化傳播與文化自信的良性互動。

1.1.2.4 發揮語言的載體作用,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雙向互動

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各國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源泉。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互為前提、互為基礎,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中華文化不能離開世界文化,它要不斷從世界優秀文化的土壤中吸取養分以不斷豐富自身;同時,中華文化又構成世界文化的基礎,世界文化的建設發展不能沒有中華文化的參與,沒有中華文化參與的世界文化不是真正的世界文化。“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習近平.二〇一六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6-01-01(0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成果,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五千年不曾中斷而流傳至今且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其價值傳統符合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規律,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中國價值主張“和而不同”“和實生物”,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既有民族性,又有普遍性,它與西方的“普世價值”完全不同,“普世價值”是要讓西方價值觀一統天下,而中國價值尋求的是不同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而獨具特色的價值觀、人生觀、歷史觀和世界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也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因而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民族奉獻給整個人類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重視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與傳播,不僅有利于我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而且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共同繁榮。

1.1.2.5 促進語言教學,提高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陽市殷墟遺址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語學習課程的真正內容不是這種語言的語法與詞匯,而是這種語言所表現的文化,文化是語言學習最重要的語境之一。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離不開文化因素,這是國際中文教育界對文化教學的共識。文化因素體現在漢語的語匯系統、語義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中,它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有著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規約作用。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同時揭示語言中所包含的這類文化因素,就無法理解這種語言,更無法正確地使用這種語言進行交際。國際學生只有了解中文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掌握有效的交際知識,具備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輸出符合文化習慣的中文,得體地與中文母語者交流。

文化教學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是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無,這是由第二語言教學所具有的跨文化性決定的。國際中文教育本質上屬于跨文化教學,一是由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和學習者的教學互動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二是因為其教學內容——漢語及中華文化對于學習者來說都屬于異文化,學習者學習目的語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跨越自己的母文化學習異文化的過程,教師教授目的語的過程也是教授給學習者異文化的過程。因此,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漢語所賴以生存的文化,揭示跨文化交際的特征,特別是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進而提高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對中華文化的適應能力,是漢語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體現。

促進中外文化深入交流,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推動世界各國的合作發展,這是時代賦予國際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它已經不再是以語言教學為主的一種課程,也不再是單純的一個學科的事情。在中國走向世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它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戰略通道和平臺。一方面,我們的漢語教師要承擔起語言教學的任務,幫助學習者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交際能力,同時還要進行文化的教學,肩負起中華文化傳播者的重任,將不帶西方濾鏡的真實的中國形象、中國價值取向、中國成就與現狀傳遞給學生,培養他們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理解、包容的心態,讓他們成為推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正如陸儉明先生所言,“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靠學好并掌握了漢語,特別是學好并掌握了漢語書面語的外國學者,由他們來向自己的國人介紹中華文化,這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陸儉明.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6(2):79-84.以遍布全球的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學習者為媒介,能夠有效地深化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識,同時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和提升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助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與此同時,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將吸引更多留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從而促進漢語國際傳播事業繼續向縱深發展,從而使兩者形成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尚志市| 宜章县| 松阳县| 清远市| 定西市| 库尔勒市| 石柱| 腾冲县| 商南县| 钟山县| 阿尔山市| 定南县| 姜堰市| 土默特右旗| 正镶白旗| 沿河| 新沂市| 介休市| 勐海县| 中山市| 临洮县| 迁安市| 新兴县| 白城市| 仁寿县| 义马市| 江油市| 乐清市| 临高县| 吴桥县| 牡丹江市| 通江县| 丹棱县| 华亭县| 手机| 射阳县| 高要市| 红原县| 婺源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