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學研究
- 王皓宇
- 10字
- 2024-05-23 14:53:08
2 文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2.1 文化與文化傳播
2.1.1 文化
2.1.1.1 文化的含義
“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漢代劉向《說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文選》李善注:“言以文化輯合與內,用武德加于外遠也。”這里的文化的含義與現代的理解不一樣,指與“武力”相對的“文德教化”。后來“文化”一詞被日語借入,被日語用來作為英語culture的對譯詞,再后來文化作為日語借詞被漢語吸收,于是文化就有了英語culture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漢語的“文化”與古代漢語的“文化”并不存在直接的關系,倒是同日語的“文化”以及英語的culture存在直接的詞源關系。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文化這個詞,如“企業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但對于什么是文化,人們的理解并不一樣,甚至有學者將文化定義為“當代學界的斯芬克斯之謎”。其實,定義與定義的目的有著密切的關聯。比如,對“稻谷”這個對象,對于植物學家來說,是一種禾本科單子葉植物;對于農學家來說,是一種草本類稻屬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于很多民眾來說,則是一種可以用來做成米飯的主食。季羨林先生曾說:“據說現在全世界給文化下的定義有五百多個,這說明沒法下定義,……現在好多人寫文章還在非常努力地下定義,這個不過是在五百個定義外再添一個定義,五百零一、五百零二,一點問題不解決,所以我個人理解的文化就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人民有好處的,就叫做文化。”任何事物本身都是一個永恒變化的過程,文化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文化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同時,由于“文化”一詞使用的頻率很高,使用的范圍很廣,因此它的內涵和外延都變得十分豐富,界定它的意義也就變得比較困難。
一般認為,“文化”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理解著眼于精神方面,但精神或意識并不能脫離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而獨立存在,因此,本書所指“文化”是對其廣義上的理解,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張岱年、程宜山兩位學者在2006年的闡釋:“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2.1.1.2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這兩個概念,對我們進一步理解本書的研究課題有非常大的啟發。張公瑾先生從民族差異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各個民族對特定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其適應成果的積累,這一觀點有助于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普遍價值。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民族文化”是指具體某一民族所擁有的文化總體。民族文化與“文化”相對而言,是文化的具體存在形式。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征,顯示出與另一民族的文化明顯的差異。我們國家經歷過數千年風雨滄桑,仍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樣風采,這就是所謂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
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構成的。任何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相對于這個民族所處的生態環境,所達到的發展水平和所擁有的價值觀念而言,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從赫斯科維茲的“文化相對論”到湯因比的“文化進化論”,再到季羨林先生的“文化循環論”,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世界文化只能是一個多元互補的格局,各民族都從其他民族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將給每個民族帶來好處。而東方文化的傳播,特別是中華文化的傳播,必將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
2.1.1.3 文化的分類
對文化有多種分類方法,如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分說”,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說”,張岱年、方克立、程裕禎等學者采用的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四層次說”。具體來說,“物態文化層”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制度文化層”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系的準則;“行為文化層”是指人們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心態文化層”是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及由此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它是文化的核心。本書后文中對文化傳播內容體系的闡釋正是基于這里的四個層次展開的。
2.1.1.4 文化的特性
關于文化的特性,學者們提出過多種表述,在這里我們結合國際中文教育跨文化傳播的特點,參考戴昭銘及祖曉梅的觀點,將文化的特性歸納如下:
第一,超自然性。文化是人類獨創的,文化性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因此,人類生活和行為的一切方面無不帶上或終將帶上文化的印記。比如“吃”這個生物為了個體生存的需要而進行的自然行為,一經在人類身上表現出來,就帶上了人性,具有了文化性,于是才有了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文化現象。再如,打噴嚏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在聽到別人打噴嚏后,英語國家的人會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目的是祝愿對方身體安好,也就是說,人們在生理現象的外面裹上了一層文化的外衣。
第二,符號性。任何文化都表現為一些象征符號或符號系統,也表現為人在創造和使用這些符號過程中的思維和行為的方式。作為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其性質就是由能指和所指結合而成的符號系統。再如,在中國古代,服裝的顏色和樣式是特定身份的象征符號,到了現代,雖然由于平等思想的普及、等級觀念的淡薄,服裝顏色的等級象征意義不復存在,但我們還是能從一個人的著裝上判斷出這個人的年齡、性別、身份、地位、從事的行業及審美追求,甚至了解到其所在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追求等,這就是服飾文化的符號性。
第三,整合性。文化是一個由多方面要素綜合而成的復雜的整體,是一定的文化群體創造的一整套生活、思想、行為的模式。整個民族文化長久形成的“文化內核”滲透在該民族的文化細胞之中,發揮著整合文化的潛在作用,使整個文化產生一種保守性、內聚性、排異性和對外來文化要素的同化力。如盡管在歷史上與多個民族有交流與融合,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而不同”的處世觀、集體主義價值觀等精神內核一直發揮著“整合”作用,從而使中華文化成為迥異于歐美文化的獨特模式。
第四,可變性。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同時又是不斷變化的。一方面,當物質生產生活條件發生變化,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必然會發生變化,這是文化變遷的內部推動力;另一方面,文化傳播、文化碰撞等外部力量也導致文化的變化。以打招呼為例,舊時人們見面會作揖,以后又有鞠躬禮,現在常用點頭、握手、微笑等方式。再如,受到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一些價值觀念的影響,中國的年輕人對金錢、消費、競爭、戀愛、婚姻等問題的看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很大的挑戰。
第五,民族性。各民族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仍以“吃”為例,不同民族人們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民族所厭惡的食物可能是另一個民族的佳肴。如中國人一般都不喜歡吃奶酪,而奶酪卻是歐洲人的日常食品,有些奶酪如“blue cheese”還帶有一種發臭的氣味,中國人吃不下去,而歐洲人卻視為珍品;相反,大多數外國人來到中國,也無法適應豬肝、鴨血、毛肚、雞爪、兔頭……還有臭豆腐、螺螄粉等中國人眼中的美味。
第六,傳承性。文化是社會遺產,不是生理的遺傳。在沒有文字的社會,人們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自己的經驗、知識、信仰、觀念等一代代地傳下去。在有文字的社會,人們通過各種著作、法規、經典、文學藝術等將文化相傳。由于文化代代相傳,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都包含了以往文化的積淀。同時,每一個人都是他所在的民族和社會文化的縮影,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說,當一個人走出國門時,他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了整個國家和民族。
第七,社會性。文化是后天習得的。一個人身上所體現出的文化特質是由他所成長的環境決定的。美國有一種說法叫“香蕉人(ABC)”,即“American-born Chinese”,指在美國成長的華裔。他們雖然是華人,但自小就受美國文化、美國教育的熏陶,其思維方式、價值觀也是完全美國化的,與移民來美的上輩不同。這些都是文化后天習得的結果。
2.1.1.5 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文化是語言存在的人文生態環境,要真正了解語言,就必須了解它所賴以生存的文化,而要想理解一個民族的社會和文化,語言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首先,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
立足于語言,從語言的角度來審視文化,我們認為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無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是行為文化、心理文化,都會反映在語言文字之中。試想,如果人類社會沒有語言,人類便不可能有信息的傳播、思想的交流,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包括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化等都會中止。正如韓民青在《文化論》中寫道:“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不論是以何種形式出現,都有三種作用,即生成、貯存、流傳。……如果說人生活在一個文化世界里,那么從形式上看,文化就是一個語言的汪洋大海。人是語言大海中的生靈,離開這大海就會失去人的本性——回到動物行列之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民族語言就是民族文化的模式體現,是民族文化的天然‘圖騰’。習得一種語言就意味著習得一種文化,要想了解一種文化就必須學習表現這種文化的語言。”
而當一個人在學習某一種語言的時候,也就是在學習相應的文化。
其次,語言是一種文化樣式。
立足于文化,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語言,語言本身就是在文化環境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語言是一種文化樣式,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不可分割。人類的文化創造活動產生了語言;語言的分化和統一通常與社會文化的分化和統一在步調和范圍上相一致,語言的傳播通常是文化遠征的結果;語言的產生與發展使文化得以傳承;語言結構系統的演變和功能系統的改善也都可以從人類文化的進步中找到根源。例如,漢民族長期的封建等級制度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貴賤有序的觀念,因此,“天地”“日月”“國家”“君臣”“父子”“男女”“長幼”等聯合詞都是“先尊后卑”次序的體現,前一成分指“尊者”“主導者”,后一成分指“卑者”“服從者”。語言和文化存在著鏡像關系,語言像一面鏡子,能清晰地反映出一個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各種事物、觀念、習俗。
由此,我們認為,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漢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漢民族歷史文化精神的體現,面對國際學生的漢語教學和文化教學,不僅會幫助學生加深對漢語言本身的理解,還是傳播中華文化的最優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