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1.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和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必要步驟
信用關系是連接市場經濟中多種主體的經濟聯系的橋梁。信用是健全市場經濟的基礎和前提,市場化程度越高,信用的作用就越重要。沒有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市場交易關系和交易行為被體現為信用關系。由于信用系統開發水平低,在資源配額中限制市場機制的基本作用,影響現代市場體系的開發和改善。因此,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僅是改善市場經濟基礎的不可或缺的要求,也是改善現代市場體系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更是建立開放、統一、競爭及有序的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要求。
2.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矯正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障
市場經濟秩序的標準化與否,與市場能否在資源配置中起根本性的作用有關。信用關系是維持市場交換關系的重要環節,它對形成標準化的市場需求起著支持和促進作用。在這一階段,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對社會科目信用認識淡化,信用失衡矯正機制不健全,市場經濟秩序不規范,信用缺失影響市場經濟健康運行建設。因此,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形成有效的信用獎罰約束機制,營造誠信社會氛圍,是矯正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障。
3.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深入開展的背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既要從內部抓起,又要有效把握和利用外部開發空間。由于要素稟賦及比較優勢的變化,中國目前正處于由產品出口向資本出口轉型的階段。這是增強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關鍵階段。在向外銷的過程中,“走出去”的企業向國外輻射清潔不足的問題,不僅影響公司海外經濟活動,也嚴重影響國家聲譽。國家信用不僅是國家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也是擴大國家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性無形資產。因此,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遵循市場經濟基本準則,是確立國家形象,加快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避免的要求。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通過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務,緩解交易當事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少市場交易費用;二是運用激勵和懲戒機制,規避市場公平競爭的“道德風險”;三是促進政府廉潔和司法誠信,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4.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健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客觀需要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經濟活動中信用主要由實物信用和貨幣信用構成。建立和擴大信用關系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前提條件。作為維護信用關系健康發展的社會機制,社會信用體系必然會成為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制度框架。以綜合方式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確立和改善可以信賴的激勵和懲戒機制,是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預防經濟風險的重要手段。
5.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改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條件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力量重新塑造的重要體現。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可以在創新社會治理方法、改變政府職能、強化事中及事后監督方面起到非常關鍵的支持作用。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變化的重要時期,關注的對象更加多樣化,各類社會矛盾突出,社會組織和經營方式正在經歷重大變化。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強化社會組織自身管理職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干預的有效途徑,是強化社會誠信、增進社會互信、減少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增強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完善治理體系所必需的條件。
6.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路徑
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信用表現為在經濟水平上償還的價值轉移和社會倫理水平上社會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社會信用體系不僅在市場交易活動中保持信用關系的正常發展,通過利益機制引導社會成員誠實守信,而且在誠信文化教育的微妙潛在影響下,可以促使社會倫理關系的改善和社會成員之間的誠信的增加,強化安全意識和信任意識,推進社會和諧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