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
一、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建設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各類政務行為主體的誠信水平,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發揮著重要的表率和導向作用。
(一)堅持依法行政
將依法行政貫穿于決策、執行、監督和服務的全過程,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在保護國家信息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切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轉變政府職能。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和程序,提高決策透明度。進一步推廣重大決策事項公示和聽證制度,拓寬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渠道,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社會監督和約束,提升政府公信力,樹立政府公開、公平、清廉的誠信形象。
(二)發揮政府誠信建設示范作用
各級人民政府首先要加強自身誠信建設,以政府的誠信施政,帶動全社會誠信意識的樹立和誠信水平的提高。在行政許可、政府采購、招標投標、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研管理、干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申請政府資金支持等領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培育信用服務市場發展。
(三)加快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建設
嚴格履行政府向社會做出的承諾,把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把發展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落實情況以及為百姓辦實事的踐諾情況作為評價政府誠信水平的重要內容,推動各地區、各部門逐步建立健全政務和行政承諾考核制度。各級人民政府對依法做出的政策承諾和簽訂的各類合同要認真履約和兌現。要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不得施行地方保護主義措施。要支持統計部門依法統計、真實統計。政府舉債要依法依規、規模適度、風險可控、程序透明。政府收支必須強化預算約束,提高透明度。加強和完善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機制。完善政務誠信約束和問責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要自覺接受本級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大監察、審計等部門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和審計力度。
(四)加強公務員誠信管理和教育
建立公務員誠信檔案,依法依規將公務員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廉政記錄、年度考核結果、相關違法違紀違約行為等信用信息納入檔案,將公務員誠信記錄作為干部考核、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深入開展公務員誠信、守法和道德教育,加強法律知識和信用知識學習,編制公務員誠信手冊,增強公務員法律和誠信意識,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