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的邏輯:對話中國強影之路的變局與勝局
- 每日經濟新聞編著
- 2402字
- 2024-05-23 14:18:53
改革開放初期,電影承擔了思想啟蒙的使命
中國的改革開放首先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而中國電影就是這場運動中最生動的形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一幅滄桑畫卷中,中國電影留下了一個個深情委婉、可歌可泣的銀幕形象,推動了對大眾進行“思想啟蒙”的任務進程,在全社會呼喚改革開放、擁護改革開放。
“牛犇同志:你好!得知你在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的夙愿,我為此感到高興。”習近平總書記寫的這封信,送到了83歲表演藝術家牛犇的手中。
牛犇接到這封信時,時任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是見證者,他說:“他激動萬分,熱淚盈眶。在場的我也深受感染。習近平總書記的來信肯定了牛犇幾十年來一直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把‘為人民創作’作為人生追求的做法,鼓勵他繼續在從藝做人上做表率,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
他們是中國電影的脊梁
“像牛犇老師這樣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藝術家,無疑是中國電影的一棵大樹,這樣的大樹在上影集團、在中國電影行業里還有很多,他們是中國電影的脊梁。”任仲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上影集團七十載,改革開放四十年,改革開放為中國電影產業釋放新動能,為歷史悠久的上影集團注入了活力。信仰、情懷、擔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改革開放與上影集團發展一脈相承的精神烙印。
曾經困難重重的國有電影制片廠如何響應改革開放、如何在市場化浪潮中撲騰出一條道路,作為78級大學生、電影改革的親歷者,任仲倫感觸深刻,也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敘說。
改革開放讓中國的姿態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毫無例外地受益巨大。而在任仲倫看來,改革開放初期,電影還承擔了“思想啟蒙”的使命。
“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化,開始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大的政策。但對老百姓來講,電影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如上海電影制片廠在20世紀80年代出品的電影《天云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等,帶著觀眾去思考中國歷史發生了什么變革。電影用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動的方式,告訴觀眾中國社會、人民的生活出現了怎樣的新變化。”
1980年,作為“文化大革命”后中國國內公映的首部愛情電影,《廬山戀》曾經產生的震撼效應,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個難以復制的“傳奇”。任仲倫認為,如果說謝晉導演的《天云山傳奇》和《牧馬人》是對“文化大革命”政治生態的反思,那么黃祖模導演的《廬山戀》代表的則是另一種反思。其通過電影鏡頭,試圖訴說中國人深藏心底的渴望,那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純真向往。
20世紀70年代末,被封存的幾百部中外影片陸續恢復公映,電影院成為最火爆的文化場所之一。1978年,日本電影《追捕》走進國門,《追捕》的出現不僅讓中國人看到了一衣帶水的鄰國是什么樣,也看到了當代電影其他的可能性。2017年,吳宇森翻拍《追捕》,主演張涵予回憶:“毫不夸張地說,當時(1978年)至少有4億人不止一次地觀看了這部電影。”
當時,五分錢一張的電影票對于中國人的平均收入而言,屬于并不低的額外消費。1979年,中國電影年產量只有50多部,觀影人次卻達到293億,相當于每天有7 000萬人進入電影院。人們為了買到電影票,不得不通宵排隊,而電影院的售票員,成了當時令人羨慕的職業。
1949年以來,中國電影傳承了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優良傳統,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電影出現了思想啟蒙的高潮,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大量涌現,為中國電影提供了很好的藝術源頭,電影又反過來影響文學,因此,中國文藝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解放思想是那代人的精神烙印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電影出現了長達十幾年的低迷期。“是毫無征兆的,一下子就出現的。我們也在總結原因何在,可能與電視和其他娛樂方式的爆發式出現有關。當時,每晚精彩電視劇和節目播放的時候,甚至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場景。”任仲倫說。
而彼時,計劃經濟還未走向市場經濟,統購統銷的機制也未打破,而電影市場又突然門庭冷落,承擔著影片制作的國有電影制片廠遇到了困難。“當時國有電影企業也想自救,因為主業已經沒有市場了。鋼鐵業興起,去弄鋼鐵廠,后來覺得鋼材離得太遠,便去做化妝品。但最終發現,那些事情真的干不了,又借錢、又虧錢,于是進入了更加艱難的時期。”
怎么辦呢?只能等待電影行業整個大環境的復蘇。
從2003年、2004年起,電影行業從政策層面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院線制改革、制片行業改革,降低拍電影、做電影的門檻,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在改革的推動下,供給端蓬勃發展,推動了電影行業整個大環境的復蘇。
“這時候,國有電影制片廠一方面在慢慢迎來生機,另一方面還要和新興電影公司競爭,在競爭中漸漸卸下身上的包袱,補足自己的短板。”任仲倫就是在這個時期臨危受命,接管了困難重重的上海電影制片廠(簡稱“上影廠”)。“中國電影開始好轉,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解決困難,要通過內部改革,使得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電影制片廠能按照電影產業的發展規律來發展。”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電影政策改革和開放帶來的變化,撲在一線做企業的任仲倫感受深刻。“從產業政策來講,一是打破了單一格局,幫助了中國電影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二是設計了一系列產品措施,鼓勵主流價值,讓電影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沒有完全成為一種單純的商品、完全徹底貨幣化,還是有主心骨在里面。”
“這幾年,國家提出建設電影強國。我覺得,建設電影強國離不開強大的電影企業,從政策環境來看,電影產業、電影企業正處在一個好時候。”
回顧改革開放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任仲倫頗有感觸。
“我們這代人,在改革開放初期進入大學,那時候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有兩個點。一是‘解放思想’。我們學習各種新知識,如饑似渴,到晚上想在圖書館找個位置學習都很難,大家都熱火朝天地學習,這種狀態對我的鼓舞和影響都很大。二是‘振興中華’。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年輕大學生、年輕知識分子真實的愿望,要為中華崛起而奮斗。所以解放思想、振興中華,是烙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精神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