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監察御史傳
- 浙江監察御史研究課題組編著
- 3661字
- 2024-03-25 17:26:56
唐朝殿中侍御史劉長卿
劉長卿(約709—約789),字文房,安徽宣城(今屬安徽省宣城市)人,唐代著名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省滄州市)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授官殿中侍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唐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今浙江省建德市、桐廬縣一帶)。唐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這是一位官居殿中侍御史,又曾擔任睦州司馬的外省籍官員。
屢遭誣陷
劉長卿少居嵩山讀書,后移家來鄱陽居住。唐開元二十一年(733)與狀元徐征同榜進士及第,也有學者認為天寶年間(742—746)登第。據《唐才子傳》第二卷記載:“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痹谟啡紊?,他忠貞直諫,敢于上書,多次直刺朝廷弊政。
劉長卿的一生經歷過唐代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他經歷了盛唐的繁榮和中唐的戰亂,目睹了社會的榮辱興衰。他才華橫溢,秉性孤介,不為世俗所移,出淤泥而不染。然而,他命運坎坷,晚登科第,仕途不暢,又蒙冤入獄,兩遭貶謫,致使他那滿腹經綸、滿腔抱負得不到施展。盡管如此,劉長卿卻一生憂國憂民,不滿于官場的鉤心斗角,憐憫重賦之下百姓的民不聊生,他為命運掙扎并不屈地抗爭。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劉長卿任淮南轉運使判官。大歷六年(771),又移任知淮南鄂岳轉運留后。大歷九年(774),貪官鄂岳觀察使吳仲儒依仗自己有靠山(其岳丈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為非作歹,欲截奪上繳朝廷的錢帛。而劉長卿生性剛直,廉潔奉公,不愿依附權貴,不愿與之同流合污,因而得罪了這位上司。結果反遭吳仲儒以“犯贓二十萬貫”之罪誣奏,鑄成了當時一大冤案。幸好朝廷派來審理他“犯贓案”的監察御史苗丕尚能秉公辦案,劉長卿被就地受審后,死里逃生,免遭牢獄之災,去職東歸。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于得到了朝廷傳來的消息,劉長卿悲喜交集,感慨萬千。他的“犯贓之罪”得以洗刷,但還是難免遭到貶謫,被降級為睦州司馬。
劉長卿一生坎坷,兩度遷謫,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縣尉(今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第二次大約在唐代宗大歷九年(774)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岳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
歌以詠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寫的是嚴冬,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寂寥無人,寫出了作者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儼然一幅風雪夜歸圖,應是他在遭貶之后創作的。
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應當創作于第二次遷謫途經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唐大歷十一年(776)的秋末,屢受折磨煎熬、年邁并且體弱多恙的劉長卿奉著皇命,攜帶妻兒眷屬,千里跋涉,來到了睦州治所梅城古鎮。
到達目的地安置停當之后,他就寫了一首長詩《按覆后赴睦州贈苗侍御》,他寫道:
地遠心難達,天高謗易成。羊腸留覆轍,虎口脫余生。
直氏偷金枉,于家決獄明。一言知己重,片議殺身輕。
日下人誰憶,天涯客獨行。年光銷蹇步,秋氣入衰情。
建德知何在?長江問去程。孤舟百口淚,萬里一猿聲。
落日看鄉路,空山向郡城。豈令冤氣積,千古在長平。
這首詩是寫給監察御史苗丕的,表達了他對苗侍御史秉公辦案使自己的冤屈得以洗刷的由衷感謝,流露了他對朝廷內外貪官污吏誣陷忠良的怨氣。
睦州司馬
唐大歷十二年(777)春,劉長卿正式上任睦州司馬之職。直到唐大歷十四年(779)冬,三年屆滿離任。建中元年(780),唐德宗即位,起用了一批在唐代宗朝被貶謫的官員。劉長卿結束了他的貶謫生涯,被擢升為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刺史,才離開梅城去湖北就任新職。
劉長卿在任期間,他與當時的兩任睦州刺史蕭定、李揆關系融洽,相互賞識,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睦州政務。他與睦州主管之間,還常常酬贈詩賦,互敬互勉。這給了劉長卿那憂郁的心靈以莫大的撫慰。劉長卿雖是遭貶的司馬,但上司沒有鄙視他。于是,他盡心盡職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對睦州的現實社會非常關注,并對在重賦下苦苦掙扎的睦州民眾充滿了同情與愛心。他深得睦州百姓的信任與喜愛。
劉長卿來梅城后,曾經在大門外北峰塔下的碧溪塢山澗口興建了一棟房子,他將這所簡陋的棲身之所稱作“碧澗別墅”,立即令其增添了詩意。據《建德縣志》記載:“碧澗,在城(睦州府城)東三里許,為唐劉司馬長卿別墅,群山環抱,勝景天然。今名碧溪塢?!彼图揖炀驮谀莾壕幼。娌r在那兒調養休息。睦州司馬這個官職雖權力小一些,但工作倒是相對輕松閑散,管的事情也少一些。公務之余,能跟家人生活在一起,雖然清貧單調,卻也十分悠閑溫馨,并且可以安然享受天倫之樂。
結交詩友
劉長卿重情義,愛交友。在梅城期間,他不僅與老朋友常有交往,還結識了本地的一些新朋友。他住在碧溪塢口,出門不遠處是蛇浦橋(后來改稱佘浦橋,俗稱老虎橋),過橋后就到東館碼頭。在走水路交通的年代,他的“碧澗別墅”倒是接待友人的好處所。舒州司馬皇甫曾、越州詩人嚴維等老朋友多次乘船來梅城看望他,給他很多的支持與鼓勵。他與流寓睦州的越州詩人秦系、睦州詩人章八元交往甚密。與詩人李嘉祐、皇甫冉、張夏、包佶、朱放等,也都有廣泛的交流和誠摯的友情。
中唐時期,文人之間的交往,注重以贈詩酬和的方式。劉長卿在梅城時,寫過《對酒寄嚴維》《七里灘重送嚴維》《蛇浦橋下重送嚴維》《送嚴維赴河南充嚴中丞幕府》等四首詩送給越州詩人嚴維;寫過《酬秦系》《贈秦系》《見秦系離婚后出山居作》《贈秦系征君》《秦系頃以家事獲謗,因出舊山,每荷觀察崔公見知欲歸未遂,感其流寓,詩以贈之》《夜中對雪贈秦系,時秦初與謝氏離婚,謝氏在越》等六首詩給流寓睦州的越州詩人秦系;寫過《酬張夏》《酬張夏別后道中見寄》《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三首酬張夏。還給其他友人寫了許多酬唱詩篇。
劉長卿最早于唐上元二年(761)最遲至唐大歷二年(767)在越州游歷。劉長卿跟越州詩人秦系過從甚密。在睦州時,劉長卿寫過《贈秦系征君》一詩:“群公誰讓位?五柳獨知貧。惆悵青山路,煙霞老此人?!眲㈤L卿不但寫出秦系的“征君”形象,而且將秦系比作陶淵明,為秦系不得其位而不平,其中不無自己曾被貶謫的感慨。據《新唐書·隱逸傳》,秦系于“天寶末,避亂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為右衛率府倉曹參軍,不就”??梢?,劉長卿寫這首詩時,秦系尚在剡縣,以“征君”相稱,不無道理。秦系當有和詩,可惜沒有保存下來。劉長卿任睦州司馬以后,與秦系依然有詩歌往還。秦系的《耶溪書懷寄劉長卿員外》詩曰:“時人多笑樂幽棲,晚起閑行獨杖藜。云色卷舒前后嶺,藥苗新舊兩三畦。偶逢野果將呼子,犀折荊釵亦為妻。擬共釣竿長往復,嚴陵灘上勝耶溪?!鼻叵狄宰晕倚蕾p的態度,向遠在睦州的劉長卿傾談了自己的幽居生活,并提出往訪睦州的希望。按理,劉長卿必有和詩,但《劉隨州集》并沒有保存下來。劉長卿有《酬秦系》一詩:“鶴書猶未至,那出白云來?舊路經年別,寒潮每日回。家空歸海燕,人老發江梅。最憶門前柳,閑居手自栽。”從題目看,秦系應先有一詩寄給劉長卿,劉長卿才答以此詩,不過原詩也散失了。劉長卿還有《贈秦系》一詩:“向風長嘯戴紗巾,野鶴由來不可親。明日東歸變名姓,五湖煙水覓何人?”亦當寫在睦州任上。劉長卿勸秦系生活得現實一些,而自己內心卻并不好受,好友間的拳拳之意,溢于言表。
李穆,劉長卿之婿也。詩寄劉長卿云:“處處云山無盡時,桐廬南望轉參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遲。”當時,劉長卿在新安郡。劉長卿答云:“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云山路更賒。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劉長卿離開隨州后,大約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于唐貞元五年(789)前后。《全唐詩》收劉長卿詩五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劉長卿作品有集,稱《劉隨州集》, 《唐詩匯評》稱十卷,《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稱十一卷。
五言長城
作為中唐詩人,劉長卿詩作豐厚、流傳甚遠、影響較大。劉長卿詩調雅暢,甚能煉飾。其自賦,傷而不怨,足以發揮風雅。權德輿稱為“五言長城”。劉長卿嘗謂:“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李嘉佑、郎士元何得與余并驅。”每題詩不言姓,但書“長卿”,以天下無不知其名者云。常與其唱和的章八元創作的《酬劉員外月下見寄》云:“夜涼河漢白,卷箔出南軒。過月鴻爭遠,辭枝葉暗翻。獨謠聞麗曲,緩步接清言。宣室思前席,行看拜主恩?!眲㈤L卿云:“貧家唯好月,空愧子猷過?!?/p>
作為監察御史,劉長卿骨鯁直言、敢于上諫,秉性孤介,多忤權貴,是一名忠貞履職、不憚上差的正直言官。正因為不善于阿諛奉承、見風使舵,所以,他屢遭貶謫。但盡管如此,并沒有改變他的為人品格與為官風格。《唐詩記事》云:劉長卿,字文房,至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轉運留后,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潘州南巴尉,會有為之辯者,除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以詩馳聲上元、寶應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