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監察御史傳
- 浙江監察御史研究課題組編著
- 6969字
- 2024-03-25 17:26:56
唐朝諫議大夫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唐朝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曾擔任過起居郎、諫議大夫等職。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褚遂良所說的“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從諫言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褚遂良。
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唐貞觀二十三年(649),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唐高宗即位后,封河南縣公,晉封河南郡公。出為同州刺史。唐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廣西桂林市)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唐顯慶三年(658),卒于官,享年六十三歲。唐神龍元年(705)追贈右仆射,謚號“文忠”。唐天寶六年(747),配享高宗廟庭,累贈太尉。
出身名門
褚遂良先祖褚少孫,曾補《史記》,晉末南遷到杭州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封為錢塘臨平侯,漸成大族。父褚亮時遷杭州,宅邸在杭州城東。
隋開皇十六年(596),褚遂良出身于名門貴族。父親褚亮時任散騎常侍一職,與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為好友。
當初,褚遂良父親褚亮入仕隋朝,為東宮學士。后因與楊玄感有舊,被貶為西海郡司戶。隋大業十三年(617)陰歷七月,西秦薛舉稱帝,褚亮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褚遂良則做了薛舉的通事舍人,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同年,薛舉占據了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企圖奪取京城長安,但在進軍途中病死,薛舉兒子薛仁杲繼承了他的事業。
唐武德元年(618)陰歷五月,李淵建立了唐王朝。陰歷十一月,李世民包圍了薛仁杲駐扎在涇州的營寨。薛仁杲被迫投降,被押往長安處決,而他手下的人被收編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這樣進入了李家王朝,開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起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府里做鎧曹參軍,掌管兵器、鎧甲等事務,李世民對褚遂良懷有好感,逐漸重用他。
弘文館主
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命令李世民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并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名學士做他的國事顧問。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員,主管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且具備了歐、虞二人所不具備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名望。《唐會要》卷六十四《史館下》記載,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人們都稱他作“館主”。
唐武德九年(626)陰歷六月,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隨后被立為太子。陰歷八月,唐高宗禪讓皇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即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唐貞觀三年(629),唐太宗下詔把隋末戰亂時期的戰場改修為廟宇,既可超度在戰爭中逝去的亡靈,又可紀念戰役的勝利,刻石勒碑以永記功業,并頒布了負責其事之人的名單。名單中,除了虞世南、顏師古、李百藥、岑文本、朱子奢、許敬宗等名臣外,年輕的褚遂良也在。唐太宗立晉州慈云寺,由褚遂良書寫碑文。
諫議大夫
唐貞觀十年(636),褚遂良因出色的才學得到提拔,出任起居郎,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褚遂良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先后進諫和上奏于國于民有益的奏章數十件,許多被唐太宗采納。
唐貞觀十二年(638),虞世南逝世,這是位被唐太宗視為師長的大書法家。唐太宗特別感傷,曾感慨道:“虞世南死后,無人可與論書了!”魏徵適時將褚遂良推薦給李世民,唐太宗立即命他為“侍書”。唐太宗曾重金廣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當時天下人紛紛來獻,令人真假難辨,只有褚遂良可以鑒別出王羲之書法的真偽,使得沒有人再敢將贗品送來邀功。
唐貞觀十五年(641),褚遂良勸諫唐太宗暫停封禪。當時,唐太宗想效仿古人祭拜天地、稟告上蒼自己的文治武功,祈禱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便決定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這是古代有為君王都做的事情。眾大臣跟隨唐太宗從長安出發。途經洛陽時,恰巧天空出現了彗星奇觀,一向認為封禪大典浪費人力、物力的褚遂良趁機勸諫道:“皇上功勞蓋世、力掌乾坤,剛要打算到泰山祭告上天,就出現了彗星,這是不祥之兆,上天旨意是此次不宜到泰山封禪,這次就不要去了吧?”于是,唐太宗聽取了他的諫言,立刻下令中止封禪。同年,褚遂良由起居郎遷諫議大夫。唐太宗每有大事,幾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詢。
唐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向諫議大夫褚遂良道:“古時候,舜帝雕飾漆器,禹帝裝飾俎器,當時有十幾個人上諫勸阻。這只是食用器具一類的小事,為什么要苦苦勸諫呢?”褚遂良回答道:“雕琢耽誤農業耕種的大事,精美的彩繪耽誤女工。肇啟奢侈浪費之風,是亡國危險的開始。追求漆器等奢侈品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必然想用金器來代替,金器也是無止境的,發展下去一定會用玉器來代替。所以諫諍大臣必須在帝王剛露出苗頭之時進諫,一旦奢侈成風再進諫就難了。”唐太宗說:“愛卿所言極是,如果朕的所作所為有不當之處,或者是在剛開始,或者是在即將結束時,都可以進諫。與前朝史實相比,有的諫臣勸諫,帝王則回答‘已經做了’,或者說‘已經答應了’,竟然不停止、不改正。這實在是滅亡的危險顯現,即將大禍臨頭了。”
唐貞觀十七年(643),因玄武門之變而耿耿于懷的唐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愛卿負責起居注,記的都是什么事,我作為皇帝可以查看嗎?”褚遂良回答說:“現在的起居注,就是古代的左史右史,記錄的是人君的一言一行,而且要記錄下人君的善惡是非,作為人君日后言行的約束警誡,這樣人君差不多就不太會再胡作非為了。希望您不要做不合禮節的事情。臣還沒聽說過有哪位人君親自查看史官的記錄。”唐太宗說:“朕如果有不善的言行,愛卿你也一定會記錄下來嗎?”褚遂良說:“堅守君臣之道還不如堅守職責,臣的職責就是秉筆直書,記錄人君的一言一行、善惡是非,所以人君的舉動必須記錄下來。”唐太宗說:“我的行為有三方面:一、借鑒前代的成敗,把它作為鑒戒;二、引進能人,共同實現為政之道;三、斥退遠離小人,或許聽到讒言,我能夠堅守而不失誤,也是想要史官不能記下我的壞處。”黃門侍郎劉洎也說:“即使褚遂良不記錄,天下人都會記著。”唐太宗答道:“確實如此。”
貞觀中,唐太宗寵愛第四子魏王泰,褚遂良提出太子、諸王子的待遇應有一定規格。唐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黜。當時,朝臣們多認為九皇子晉王李治宅心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但唐太宗更喜愛四皇子魏王李泰。有一次,唐太宗對近臣們說:“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懷抱說:‘我到今天才得以成為陛下最親近的兒子,此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個兒子,百年之后,一定為陛下殺了他,把王位傳給晉王。’父子的倫理,原應當是天性,我見他如此深明大義,非常垂憐他。”大家聽了,面面相覷,都沒有說什么,唯獨褚遂良走上前說:“陛下,您也是君王,恭請慎重考慮。哪有執掌天下的君王,殺死自己的兒子,傳位給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猛然醒悟。褚遂良與國舅長孫無忌終于說服唐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后來的唐高宗)。
唐貞觀十八年(644),作為黃門侍郎的褚遂良,開始參與朝政。當時,唐朝所冊封的高句麗國王高建武,被大臣泉蓋蘇文(莫離支)所殺,唐太宗想以此為由親自去征討高句麗,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對,尤其反對唐太宗御駕親征,但是唐太宗強硬拒諫的態度使褚遂良感到恐懼。他沒有再堅持,并跟隨唐太宗遠征高句麗。但是后來唐太宗遠征高句麗的失敗,證實了褚遂良當初反對出兵是正確的。隨后,他被唐太宗派往全國各地,巡察四方,可以直接黜陟官吏。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因他父親褚亮去世,他不得不暫時辭去黃門侍郎之職回鄉守孝。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褚遂良又被起用為黃門侍郎。同年陰歷九月,被提升為中書令,成為繼魏徵之后,與劉洎、岑文本、馬周、長孫無忌一樣在唐代政壇上舉足輕重的大臣。唐太宗曾對長孫無忌評價道:“褚遂良性格耿直,有學術素養,竭誠服務、親近于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托孤輔臣
當初,唐太宗的兒子雖然年幼,但都外放擔任都督、刺史,褚遂良進諫說:“過去兩漢用郡國參與治理,間雜使用周代制度。如今設州縣全都仿效秦代的法度,而皇子幼年一齊擔任刺史,陛下您的確是在用至親守衛四方。雖然如此,刺史是人民的領導者,用人得當下面就安定穩妥,用人失當轄域就勞苦疲憊。我認為,未成年的皇子,可以暫且留在京城,用經學教導(他們),(使他們)敬畏仰慕天子的威嚴,不敢違犯禁令,養成德行和才能,考察(他們)能勝任管轄州縣,然后再勉勵派遣。請陛下審察(我的諫言)。”唐太宗贊許并采納了褚遂良的諫言。
西突厥進犯西州,唐太宗說:“以前魏徵、褚遂良勸我立麹文泰的子弟(為王),我沒有采納他們的計策,今日才后悔。”唐太宗在寢宮旁另置院落讓太子居住,褚遂良進諫,認為“朋友深交時容易產生怨懟,父子沉溺于愛憐時增多過失。應該準許太子偶爾回到東宮,親近師傅,專心學藝,來擴大美德”。唐太宗聽從了他的話。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在彌留之際,將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二人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并對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國家之事,你沒有什么可憂慮的,我也就放心了。”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傳位詔書。
唐貞觀二十三年陰歷六月,李治繼皇帝位,為唐高宗,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貶為同州刺史。三年后,唐高宗又把他召回身邊,征拜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同時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又兼為太子賓客。唐永徽四年(653),又升為尚書右仆射,執掌朝政大權,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頂峰。
諫阻武氏
唐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想要廢除皇后王氏,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后的斗爭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后的企圖。唐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仆射于志寧和尚書右仆射褚遂良進宮商議廢后立后的大事。當時,大臣們有很多是堅決反對的,褚遂良就是其中之一,并打算帶頭勸諫。有人說長孫無忌應該先去進諫,褚遂良說:“長孫太尉是國舅,如果事情不順利,就會讓皇上背上一個向舅舅發怒的名聲,這不好!”還有人說應該李勣勸諫,褚遂良說:“李司空是國家的重臣,一旦事情難辦,就會讓皇上背上一個治罪大臣的壞名聲,這樣就不好了。我只不過受太宗寵遇,這才有了今天,況且今天正是我報答太宗的恩情之時,如果我不去,何以面對先帝的在天之靈啊!”
于是,褚遂良入宮進諫,將入見高宗的時候,褚遂良對無忌等人說:“皇帝想廢除皇后王氏,今天一定會商議此事,我想進諫,各位的心意如何?”無忌說:“明公必須盡情地說,我會緊跟其后。”等到入見皇帝,高宗難于開口,多次看著無忌說:“天大的罪,沒有后人是最厲害的。皇后王氏沒子,昭儀武氏有子,現在我想立昭儀為皇后,你們認為何如?”褚遂良說:“皇后王氏出自名家,先皇帝給陛下所娶,孝順先帝,沒有違背婦德。先帝臨終時,握著陛下您的手對我說:‘我的好兒子,現在就托付給你了。’陛下親聞先帝的臨終遺言,其言好像還在耳邊。皇后此后沒有聽到什么過錯,恐怕不能廢除。我現在不能曲從,(如果這樣的話,)對上違背先帝之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愚臣違抗圣旨,罪該萬死,只想不負先帝厚恩,哪里顧得上性命?”他極力反對廢黜王皇后,其后又主張即便立后,也要立貴族之女,不可立曾服侍過唐太宗的武則天。他把手中的笏板丟在殿階,摘下官帽叩頭流血,說:“還陛下此笏,乞歸田里。”
褚遂良發了這通議論,給唐高宗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態度——將官笏放在臺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至于流血,更使唐高宗大為惱火,唐高宗覺得褚遂良在要挾他,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武則天則在簾幕后高呼:“為什么不撲殺此獠!”武則天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死。長孫無忌見狀,急忙勸道:“遂良受顧命,有罪不加刑。”于是,褚遂良被遠貶外地。
第二天,唐高宗對李勣說:“冊立武昭儀的事情,褚遂良固執不從。褚遂良是受到先帝臨終重托的大臣,這個事情如果不行,應當暫且停下來。”在關鍵的時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勣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唐高宗于是冊立昭儀為皇后,把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這樣一來既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將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貶謫歲月
武氏在唐永徽六年(655)陰歷十月被冊封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皇后趕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唐顯慶元年(656)元旦,武后的兒子李弘(652—675)被立為太子。武則天不失時機地向反對立她為后的大臣進行打擊報復,褚遂良再次遭遇厄運。唐顯慶二年(657)春天,褚遂良調到離京師極遠的桂州(今廣西桂林市)去任都督。同年,武則天伙同許敬宗、李義府一道,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瑗與在廣西的褚遂良共謀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貶——這一次是被貶到遠離京師的化外之地愛州(今越南清化)。褚遂良在絕望之中,寫了一封信給唐高宗,向他求情訴說自己曾長期為唐高祖與唐太宗效勞,最堅決地支持唐高宗繼位等等,信中提道:“當受遺詔,獨臣與無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號慟,臣即奏請即位大行柩前。當時陛下緊緊抱著臣的頸,臣及無忌請即還京,發哀大告,內外寧謐。”結果,唐高宗不為所動,褚遂良的辦法仍是無濟于事。
唐顯慶三年(658),禇遂良在流放地帶著遺憾離世,時年六十三歲。在他死后的兩年多時間里,武則天等人還沒有放過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孫后代也流放到他故去的地方。褚遂良的兩個兒子在流放途中被殺。直到他死后四十六年,即唐神龍元年(705),才得到平反,復官爵。唐貞元五年(789),唐德宗下詔,將褚遂良等功臣的畫像掛于凌煙閣中。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經安南都護、首任靜海軍節度使高駢奏請,訪求褚遂良后裔護喪歸葬于陽翟。
書法藝術
褚遂良博涉文史,有文集二十卷,《全唐文》收錄其奏疏章表二十篇、碑記等十篇。
作為唐朝著名書法家的褚遂良,他的書法,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書法家”。相傳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
褚遂良善于學習,他與虞世南曾有過一次對話:“褚遂良亦以書自名,嘗問虞世南曰:‘吾書何如智永?’答曰:‘吾聞彼一字值五萬,君豈得此?’曰:‘孰與詢?’曰:‘吾聞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遂良曰:‘然則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筆調,固可貴尚。’遂良大喜。”
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圣教序》。褚遂良研習多種字體并綜合運用,史稱他的書法初學歐陽詢、史陵,然后學習舅父虞世南,終法為“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且融會貫通漢隸,自創一體,所以被稱為“初唐四大楷書家(歐、虞、褚、薛)”之一,人稱“褚體”。
晚年的褚遂良,在書法上達到了一個至為高超的境界,為書法藝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梁巘《評書帖》中說:“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書法的空靈,正是通過運筆與提筆而體現出來的。在歐書或虞書之中,我們都找不到明顯的運筆的痕跡。褚遂良卻不同,他不掩飾用筆的痕跡,甚至樂于強調這種痕跡,以表現他所傾心的活潑節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種韻律,異常明快。像孫過庭《書譜》中要求的“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衂挫于毫芒”,在褚遂良的書法之中,體現得是最為徹底的。
御史典范
歷史上的褚遂良是一個復雜而又簡單的人,既有北方人的曠達,又有南方人的心細。說他復雜,是因為他歷仕兩朝、兼具多種身份,以至行事動機較難揣測;而說他簡單,是他做事敢作敢為,頗為雷厲風行,始終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褚遂良作為言官,是十分稱職的,他忠義堅貞、疾惡如仇。他既敢于上諫,又善于勸諫,而且取得較好的諫止效果,深得帝王的信任。這是十分難得的。唐太宗是從與褚遂良討論書法逐漸喜愛他的,后來,兩人的討論內容逐漸從書法轉到政治上來,唐太宗曾說:“我自從得到魏徴以后,每天聽取諫言,魏徴病逝以后,幸虧又有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能不斷上諫。”敢于直言上諫的褚遂良,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代帝王的寵信。
五代時后晉政治家劉昫曾評論道:“褚河南上書言事,亹癖有經世遠略。魏徵、王珪之后,骨鯁風彩,落落負王佐器者,殆難其人。名臣事業,河南有焉。昔齊人饋樂而仲尼去,戎王溺妓而由余奔,婦人之言,圣哲懼罹其禍,況二佞據衡軸之地,為正人之魑魅乎!古之志士仁人,一言相期,死不之悔,況于君臣之間,受托孤之寄,而以利害禍福,忘平生之言哉!而韓、來諸公,可謂守死善道,求福不回者焉。”贊曰:“褚公之言,和樂愔愔,鐘石在虡,動成雅音。二猘雙吠,三賢一心。人皆觀望,我不浮沉。”
褚遂良作為政治家,他勤勞王事、忠心為國。為了維護國家和君主的尊嚴,不顧個人得失,多次提出治國安邦的好建議,并被唐太宗所采納,對朝廷、對國家可謂赤膽忠心,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忠臣。
褚遂良作為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受到歷代推崇。魏徵評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清朝劉熙載《書概》一書評論道:“歐褚兩家并出分隸,于遒逸二字各得所近。若借古人書評評之:歐其如龍威虎震,褚其如鶴游鴻戲乎。”因此,書法界多認為:“學書尚風韻,多宗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諸家。尚沉著,多宗歐陽詢、李北海、徐浩、顏真卿、柳公權、張從申、蘇靈芝諸家。”
從褚遂良身上,我們能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值得追求的東西,也能得到一些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