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浙江監察御史傳
  • 浙江監察御史研究課題組編著
  • 4920字
  • 2024-03-25 17:26:56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需要堅持發揚我們黨在反腐倡廉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需要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390頁。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深入推進清廉浙江建設之際,深入研究浙江監察御史,了解他們的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對于新時代長足推進清廉浙江、清廉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浙江監察御史是指從古至今擔任過御史等相關職務的浙江籍官員,也包括部分舉家遷居浙江或曾在浙江地方任職,又擔任過御史之職的外省籍官員。他們是忠君愛國、敢于直諫、肅整朝儀、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查究奸宄、忠實履職的一個官員群體。從古至今,浙江涌現出一大批熱愛國家、忠于職守、解民危困、造福地方、反腐倡廉、執法如山、為民請命、平定倭亂、反抗侵略的監察官員,如:有許多在浙江地方任過職的歷史文化名人,后又擔任過監察御史;臺州市仙居縣歷代共出過御史51人,號稱“御史故里”;嘉興市平湖市還出現過“屠氏一門五御史”“當湖二馬御史”;擁有“江南第一家”之稱的金華市浦江縣鄭義門,從宋元到明清,鄭氏一族有173人為官,鄭氏子孫沒有一個因貪墨而罷官者,其中不少擔任過御史。他們的事跡廣為流傳,他們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榜樣。

御史,是中國古代執掌監察的官員的一種泛稱。約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歷代御史臺有時還設“里行”“內供奉”等職,他們行使監察御史的職權,但其身份又不是正式的監察官員,官品更為低下。從御史臺的構成看,其中既有品級高、聲望重的官員,又有一大批品級低、權力大的官員,這樣既保持了監察制度“以卑察尊”的原則,又提高了監察機構的威懾力,使監察機構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下屬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戰國時期,監察官御史見諸文獻,《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當時,國君置御史,《史記·滑稽列傳》載:“執法在旁,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史記·孟嘗君列傳》曰:“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邑宰置御史,《戰國策·韓策三》云:“安邑之御史死,其次恐不得也。”總之,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記:“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但由于掌管記錄、收受和保管文件,往往成為國君的耳目,帶有監察性質,秦漢時期的御史大夫即由此職發展而成。

約自秦始,秦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秦時如派御史出監郡縣,則稱“監御史”。御史的官制和監察制度的最初形態,得到了湖北云夢睡虎地的秦簡的確證。如《秦簡·尉雜》規定:“歲讎辟律于御史。”意為每年歲終,廷尉要到御史處核對律文的變通之處,說明御史掌管國家的法令。《秦簡·傳食律》還記載了御史的屬官出巡的物質待遇:“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醬駟(四)分升一,采(菜)羹,給之韭蔥。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至從者,食(糲)米半斗;仆,少半斗。”這說明從秦朝開始,御史已逐漸被重視,負有掌管國家法令、進行巡察等重要職責。

到了漢代,御史官制出現了一些變化。《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御史臺長官作為高級監察官員,包括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秦及漢初,以御史大夫為御史府長官,秩中二千石。成帝時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掌水利,御史中丞遂成為御史府的實際長官。御史中丞秩千石,東漢時由于其位要權重,故號稱“三獨坐”之一。御史留守中央執行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指派之公務,則一般皆稱御史,或侍御史。

兩漢侍御史皆可簡稱御史,西漢御史府、御史大夫抑或簡稱御史。西漢時御史秩六百石,東漢衛宏的《漢舊儀》記載:“員四十五人……其十五人衣絳,給事殿中……余三十人留寺,理百官事也。”給事殿中的15人稱侍御史,由御史中丞率領,在宮廷中隨侍皇帝,從事監察工作;其余30人,則在御史府辦公,負責舉劾百官的非法行為,監督行政、軍事、財政等事務。御史的名稱按其職務劃分可分為:監郡御史(監察地方行政)、監軍御史(派遣至軍隊監督軍政)、督軍御史(派赴軍隊督促、督率軍事)等。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御史中丞成為御史臺的長官,權力甚大。漢御史因職務不同有侍御史、治書侍御史。漢朝御史統歸御史臺領導,按職掌分為侍御史和治書侍御史。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東漢末改刺史為州牧之前,漢朝的刺史亦是監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種。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御史”則為侍御史、治書侍御史、督軍糧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國侍御史之簡稱。又有禁防御史、檢校御史,雖隸御史臺,不居臺中,不入宿,不帶“侍”字。三國時,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西晉,御史名目很多,開后代專門職務——御史的先河,有督運御史、符節御史、檢校御史等。北魏、北齊沿設檢校御史。北周御史為春官府內史上大夫所轄御史上士、中士、下士的簡稱。

隋唐時期,御史大夫重掌御史臺,官品從正四品至正三品。隋唐以來,御史又成為對侍御史、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官的統稱。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始設,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為殿內侍御史。隋煬帝省殿內侍御史員數,增監察御史員數,又一度增設從九品的御史。

唐代是監察制度開始定型的朝代。帝王都重視御史,逐漸明確其職責。唐高祖即位時,明確表明御史官是“清而復要”的重要官職。唐睿宗在《令御史錄奏內外官職事詔》中強調:“彰善癉惡,激濁揚清,御史之職也。政之理亂,實由此焉。”唐玄宗在《飭御史刺史縣令詔》中進一步指出:“御史執憲,綱紀是司。”對于違法官吏,“按其有犯彈奏”。唐代御史臺分為三院,其監察御史屬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品秩低而權限廣。唐有侍御史(從五品到從五品下)、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下)、監察御史(正八品下),分掌臺院、殿院和察院。《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然品級僅正八品下,無出入朝堂正門的資格,只能由側門進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唐開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權限甚廣,頗為百官忌憚。中唐以后,御史常為外官所帶憲銜。

五代時,御史各官依唐代舊制。到了宋代,御史制度變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御史大夫無正員,只為兼官;二是御史中丞除正員外,多以他官兼權,而三院多出外,任風憲之職常用他官兼領;三是以御史兼言事,開“臺諫合一”的先例。《宋史·官職志》記載:“御史臺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辨,小事則奏彈,中丞一人,為臺長;侍御史一人,掌二臺政;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儀法糾百司之失;監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檢法一人,掌詳法律;主簿一人,掌受事發辰,勾稽簿書。”宋因唐制,御史員額由唐時的十五人減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級為從七品。其職權有所擴大,擴大為“可風聞彈事”。

元代承繼了遼、金的御史制度。元代御史制度特點在于抬高御史品位。《元代·百官志》載:“御史臺大夫二員,從一品;中丞二員,正二品;侍御史二員,從二品;治書侍御史二員,從二品;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二員,正四品。凡大朝會,百官班序,其失宜失列,則糾罰之。察院秩正七品,監察御史三十二員,司耳目之寄,任刺舉之事。”元代還有一種特殊的制度,就是行御史臺。行御史臺分道設立,“統制各道憲司,而總諸內臺”。元沿設監察御史,員額很多,除內臺三十二員,尚有江南行臺二十八員、陜西行臺二十員。元代雖然仍別設諫官,但御史承宋制,得兼官職。

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通掌彈劾及建言,仍保留監察御史。明洪武十三年(1380)五月罷御史臺。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都察院。都察院設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作為都察院長官,本正三品,旋改正二品;其次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本正四品,旋改正三品;再次為左、右僉都御史各二人,本正五品,旋改正四品;掌糾劾百司,提督各道御史,為皇帝耳目風紀之臣。皇帝派往各地的總督、提督、巡撫、經略、總理等大員,皆兼都御史銜,以便行事,但不理都察院事。都察院所屬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各冠以地方名稱,即浙江、江西、福建、四川、陜西、云南、河南、廣西、廣東、山西、山東、湖廣、貴州等十三道監察御史,各道人數不等,總數一百一十人,均為正七品官。十三道設十三布政使司,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十人,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各七人,陜西、湖廣、山西各八人,云南十一人。

清代專設監察御史,隸都察院,以監察御史分道糾察,員額甚多。清左都御史,滿漢二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改從一品;左副都御使,滿漢二人,正三品;原有左僉都御史一人,乾隆十三年(1748)省。右都御史為總督加銜,右副都御史為巡撫、河督、漕督加銜,不理都察院事。乾隆時于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下設十五道掌印監察御史及監察御史,清末增至二十道。其職掌為“彈舉官邪,敷陳治道,審核刑名,糾察典禮”等事。清代派遣監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種任務,如巡按御史(清順治后不設)、巡鹽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巡漕御史(清有監察御史督察漕運),等等。清代監察御史初為正七品,乾隆時提高為從五品。清朝滅亡后,監察御史這一官職被正式廢除。

中國古代的監察御史制度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整肅百僚、糾正官邪、彈劾非違、維持綱紀,以確保官僚隊伍的基本素質,通過“彰善癉惡,激濁揚清”,充分實現國家的職能。監察御史制度對于古代政治權力的運行,發揮了積極的規范和制衡作用。無論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還是司法機關都在監察范圍之內。這都說明監察御史制度在國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監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監察立法也相應地有所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法典化,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使得監察活動有法律根據。但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監察機關作用的發揮。盡管如此,古代的監察御史對于糾彈違法官吏、監督國家政務的實施、貫徹政策與法令、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受到歷代重視。歷代選拔監察御史的條件是十分嚴格的,首先是道德品質,要熱愛國家、剛正廉潔、忠于職守、不徇私情,敢于觸犯貴族、高官;其次需科舉出身,以保證其文化素養;最后一定要有地方工作的經驗。歷代出現了許多敢于諫諍、嚴于執法、忠于職守、不畏權貴的監察御史,他們嚴格依法監察,糾彈擁有實據,懲處準確有力,為維護國家法律與統治秩序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的政治勇氣和擔當精神,奮力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布局,著力從嚴從細抓管黨治黨。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著力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嚴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著力從作風建設這個環節突破,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著力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全面強化黨內監督,著力發揮巡視利劍作用。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著力遏制腐敗滋生和蔓延的勢頭,懲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中央既發揮各級黨委的主體作用,又充分發揮各級紀委監察委的監督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央巡視組是中央直接派的,要當好‘欽差大臣’,善于發現問題,發揮震懾力。”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關于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部署巡視工作情況的報告>時的講話》(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第107頁。)“中央給了巡視組尚方寶劍,是‘欽差大臣’,是‘八府巡按’,就要盡職履責,不能大事拖小,小事拖了,對腐敗問題要零容忍。”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關于二〇一三年上半年中央巡視組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時的講話》(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第179頁。)并引用唐代御史韋思謙的話來強調,“不能動搖山岳,震懾州縣,為不任職”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二〇一三年下半年中央巡視組巡視情況匯報時的講話》(2014年1月23日)。(《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第111頁。)。這不但是對中央巡視組提出的要求,也是對所有紀檢監察干部提出的要求。學習和借鑒浙江乃至中國古代監察御史的優秀品質、責任擔當和有益做法,對于新時代推進紀檢監察工作,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乐平市| 太原市| 朝阳县| 阿瓦提县| 南丹县| 绩溪县| 柏乡县| 班戈县| 赣州市| 克山县| 娄底市| 栾城县| 祁门县| 望城县| 保靖县| 常德市| 虎林市| 全南县| 建宁县| 冷水江市| 普兰县| 宝坻区| 饶河县| 开原市| 太和县| 达拉特旗| 庆城县| 聂荣县| 石门县| 剑阁县| 吉林省| 金川县| 浦江县| 故城县| 大英县| 分宜县| 曲靖市| 东乌珠穆沁旗| 北宁市|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