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場瘟疫,王老吉涼茶引爆流行
有時,一場危機爆發,一些人會陷入危險,另一些人會莫名其妙地迎來機遇。
2003年的“非典”,至少促成了兩家中國民營企業呈現井噴式發展,一個是馬云創辦的淘寶,另一個就是經營紅罐王老吉涼茶的加多寶。
這“二寶”無疑是“非典”的受益者。為了躲避SARS瘟疫,老百姓開始選擇了網購,這樣淘寶網業務呈現出了爆發式增長。也正是SARS瘟疫,使得白醋、板藍根都賣斷貨。SARS瘟疫,讓很多搶不到板藍根的顧客開始盯上了加多寶公司生產的涼茶。
顧客心理其實是個很怪誕的東西。人類行為學研究顯示,當人在面對一種確定的風險時,極可能選擇冒另一種風險,來博取一種安全感。
這個時候,“是藥三分毒”的風險也被選擇性遺忘,涼茶淡淡的草藥味,還能讓不少人獲得一種額外的安全感呢。當廣東涼茶被列入防治非典用藥目錄之后,更進一步強化了老百姓的這一認識。
紅罐王老吉的銷量開始迅速飆升,很多地區都賣斷貨。很多品嘗過紅罐王老吉的消費者發現,這種帶有草藥風味的飲料,甘甜可口,當作日常飲料也挺好。要知道,可口可樂的前身也是一種含有草藥的碳酸飲料。
這次席卷全國的SARS危機,促使加多寶董事長陳鴻道下定決心,將其他產品業務全部砍掉。將所有優勢資源,全部押在王老吉涼茶身上。
加多寶的成功,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但經營者眼光、魄力、毅力也是缺一不可的。
廣東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涼茶品牌,都曾受益于“非典”,為什么只有加多寶涼茶這頭“暴風口的豬”飛了起來?
陳鴻道提前布局,創業伊始就謀劃全國市場,雖然屢敗屢戰,但昔日繳的學費,在機會來的時候都派上了用場。當市場轉好的時候,加多寶嘗到了市場的頭啖湯,接著又及時聚焦業務,孤注一擲,重金砸廣告,豪賭涼茶。所以成為了暴風口上唯一青云直上者。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伏線千里,“老超人”躺著中槍
老話說:瘦田沒人耕,耕開有人爭。
有策略顧問早就建議陳鴻道啟動雙品牌策略——就像后來加多寶在2012年過渡期那樣,一個易拉罐上同時打加多寶和王老吉兩個商標。
陳鴻道反而安慰起這位顧問:“別擔心,會好起來的。”陳鴻道對未來是充滿勝算的信心,因為他為王老吉這個商標上了“雙保險”。
在2003年SARS瘟疫爆發之前,不論是廣藥集團還是陳鴻道,都對涼茶市場到底有多大沒有把握。王老吉這個品牌,對于廣藥而言,只是一塊雞肋,否則也不會將其出租。
對于陳鴻道而言,他雖然需要這塊“雞肋”,但在商言商,他必須為這塊雞肋估一個合理價。
SARS之后,王老吉商標的價值已經凸顯。陳鴻道打出廣告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廣藥的廣告則乘風而行“王老吉還有綠盒的”。
對于租賃商標的風險,陳鴻道不可能沒料到。但陳鴻道也有著商業上的精密考量。
2003年,王老吉涼茶已經引爆流行,王老吉這個品牌的價值開始凸顯。加多寶方面曾經派人和廣藥溝通,希望以一個億的價格買下王老吉商標,但結果是不了了之。于是,加多寶與廣藥集團簽署了一份補充協議,將租賃時間延長到2020年。這是第一道保險。
第二道保險,海外王老吉已被陳鴻道收歸旗下,陳鴻道考慮的是將海內外王老吉商標走向聯合,并通過資本手段完成與大陸王老吉的合體。
2004年,香港同興藥業公司與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藥業公司前身)設立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綠盒王老吉等產品,雙方各占48.0465%的股權。合資至2015年1月25日止。時隔近40年,王老吉又重新成為藥廠字號。
很多證據表明,陳鴻道極可能就是香港同興藥業的幕后人。這也為日后綠盒王老吉內訌埋下了伏筆。
在這場涼茶大戰中,有眼尖的媒體捕捉到了向來低調的香港“超人”李嘉誠的影子,因為王老吉藥業的投資方是白云山藥業公司,而李嘉誠是白云山藥業公司的股東。
而同興藥業的董事叫李達民,李達民是香港“股神”李兆基的胞弟。于是,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舊事被重提,傳說李兆基和李嘉誠的關系不睦,一個證據是李兆基給自己的二兒子起名叫李家誠。李嘉誠和李兆基都擁有深厚的人脈,同時也是商界的太極高手。至今,這兩位老先生并未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
廣加愿兩立,陳鴻道走為上計
2005年,局勢急轉直下,加多寶陷入了自創立以來的最大危機。
原廣藥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李益民供述,由于女兒骨盆粉碎性骨折,自己曾向陳鴻道借過300萬港元,用于女兒的治療及訴訟費用。
不久,陳鴻道因涉嫌行賄,被廣東警方刑拘。在取保候審期間,陳鴻道放棄保證金,逃至境外,從此再未踏入大陸半步。
廣藥集團據此認為,李益民是受賄后才簽訂商標租賃時限延長協議的,在2002年到2003年間,加多寶與廣藥集團所謂的補充協議無效。
2012年5月9日,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做出終極裁決,支持廣藥集團的訴訟請求,香港鴻道集團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標,自裁決之日起生效。
加多寶和廣藥的關系,并不像一些財經文章寫的那樣勢不兩立,而是沖突和互惠并存的。陳鴻道在廣東警方的眼皮子底下消失后,由于無人知道此公去向,警方也沒有跨境追緝。于是乎,一種堪稱怪誕的商戰博弈展開了。
一方面,廣藥對加多寶圍而不殲。另一方面,廣藥只要反擊稍重,加多寶就喊:“這是要趕盡殺絕啊!”雙方絕大多數的時候是在打口水仗,極少采取大規模法律武器。
還有比這更讓人費解的事嗎?
只能說,廣藥集團深諳“圍師遺闕”之道。國有企業中不乏有眼光、有魄力、有手段的高人。
為什么要給加多寶一條生路?一方面,廣藥可以“師夷長技以制夷”(嚴格來說,加多寶屬于外資企業)。另一方面,涼茶市場群雄逐鹿,不如樹立一個可以控制的敵人,可以替自己蕩平道路,坐收漁人之利。此外,加多寶牽涉到全國幾萬人的就業問題,如果真的把加多寶“趕盡殺絕”,那就不是簡單的商業事件了。
這種雙寡頭壟斷的格局,從長期來看對二者是非常有利的。兩者共占有了市場上8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余的品牌基本都被擠出了市場,或者只能固守很小的“利基市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廣藥是不愿也不能把加多寶趕盡殺絕的。
就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二者的商戰萬眾矚目,實際上對兩大品牌都是有利的。可口可樂歷史上最偉大的CEO郭思達就曾說過,就算沒有百事可樂,他也考慮制造一個這樣的對手出來。人們喜歡聽“可樂爭霸戰”的趣聞,兩公司精明的銷售人員意識到,在任何一場戰役中無論哪方獲勝,激烈的競爭引發的社會輿論只會有助于飲料的銷售。賺盡眼球的這兩大廠家,也會心照不宣地擠對試圖進入它們領地的其他可樂廠商。
其實,世界上最希望王老吉品牌能健康成長的人,陳鴻道算其中之一。并不是說陳鴻道胸襟多寬廣,而是因為王老吉的海外商標使用權目前還在陳鴻道手中。廣藥如果能把王老吉這個品牌運作好,陳鴻道就可以坐收厚利。如果王老吉想走出海外,最終可能還要和陳鴻道合作。
所以,兩家都對公眾媒體自說自話,痛陳自己的苦水,卻很少真正出重拳打擊對方。
至于李益民,因為受賄罪身陷大牢。一個大型國企的董事長,居然為區區300萬元港幣鋌而走險,這種案件是帶有時代烙印的。
在市場逐利的過程中,一些民營企業就像野狼,為自己的生存而戰,犀利、生猛、進取;一些國有企業就像忠犬,進攻性不足,卻也能做到盡職盡責,守護國有資產。一位劇作家曾這樣寫道:在日月交輝的黃昏,視線變得模糊,你無法分辨,從遠處朝自己走來的那個身影,是自己的忠實愛犬,還是前來捕食的狼。此刻,善惡的分野已變得模糊,融化成了一片血紅的殘陽……
利益交織,別往井里吐口水
幾乎所有行業,都是針對外行人的串謀。
比如魔術師,如果誰不斷地通過電視向觀眾揭秘魔術背后的玄機,等于斷了大家的財路,注定要受到排擠的。
西諺云:“不要往井里吐口水,因為當你渴的時候也要喝井里的水。”
有一個方便面品牌叫“五谷道場”,這個品牌的老板現在已經易主。原來的老板由于經營不下去了,不得不把公司賣給了中糧集團。
坊間有一種傳說,五谷道場是被同行聯手整死的。五谷道場方便面的定位是:非油炸,更健康。
五谷道場你真是夠了,非油炸也就算了,還要強調什么更健康!這不是在暗示油炸方便面不夠健康嗎?你還讓其他同行活嗎?你這不是在作死嗎?
不久,質疑的聲音就起來了:“非油炸就更健康嗎?”一些經銷商、大賣場也開始抵制五谷道場的非油炸方便面。
在廣東,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涼茶品牌,叫作“鄧老涼茶”,配方出自中醫名家鄧鐵濤之手。
鄧老涼茶最初的定位是:清火不傷身!
這個定位其實是很有殺傷力的,因為它不僅強調了鄧老涼茶能清火,還暗示了其他涼茶有可能是傷害身體的寒涼苦藥。
但是,鄧老涼茶現在已經棄用了這一定位,這實在耐人尋味。
涼茶就算有再多爭議,也比不上可樂銷魂蝕骨——咖啡因可以刺激神經,碳酸可導致骨質疏松。涼茶“喉嚨份額”的不斷上升,是與碳酸飲料的“喉嚨份額”下降對應的。與其他種類的含糖飲料相比,涼茶仍不失為一種健康飲料。
廣藥和加多寶爭而不斗,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雙方還有很多交織在一起的共同利益,他們不但要共同維護涼茶這個品類,還要維護王老吉這個品牌。未來會不會繼續合作,圖謀更大的市場,誰知道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