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御殿,興。”
“吾皇萬歲。”
“至。”
“萬萬歲。”
“諸卿平身。”
“謝陛下。”
千篇一律的天子御殿儀,百無聊賴的朝會。
姬五六很快進入上朝狀態,那就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垂首假寐。
奉天殿上百官分列,文官在左,武將在右,只有徐達是個例外,這位武將之首因為還兼著中書省右丞相的頭銜,因此也站在文官班列中。
“諸卿可有事稟?”
朱元璋率先開口,這也是每日朝會開始的宣告。
如果百官無事,朱元璋就說自己的事,要是朱元璋也沒事,那就拜拜。
文官該去當值的當值,而武將則分兩種,在五軍都督府有差事的就去值守,沒有差事的就可以休息了。
“臣有本奏。”
文官班列之首,韓國公李善長站了出來,但見他作揖拱手開口言道。
“皇上,臣近日身子頗感不適,特向皇上請辭。”
假寐的姬五六瞬間瞪大雙眼,不可思議的扭頭過去。
何止是姬五六,整個奉天殿只要是人都看向了李善長,朱元璋更是驚的站起身來。
“丞相這是何意。”
“臣確實是染病在身,無力再操持中書。”
李善長聲音虛弱、面色憔悴:“懇請皇上念在臣多年殊效之勞,準臣陛辭之請。”
“可咱離不開丞相,咱的大明也離不開丞相。”朱元璋人是坐了下來,可語調卻更高了:“不行,咱不準,咱絕不會準,丞相,咱大明可是才剛剛定鼎江山,處處都是事,你不能這時候棄咱不管。”
胡惟庸偷摸瞥了一眼李善長,隨后站了出來拱手。
“皇上......”
“閉嘴。”朱元璋語帶慍怒直接打斷:“朕在和丞相說話,沒準你說話。”
“是,臣知罪。”
胡惟庸乖乖退回。
李善長嘆了一口氣:“臣又豈能忍心離皇上而去,實在是有心無力,若皇上實不愿準,就先允臣休養些時日吧。”
“可是國事繁冗,一刻離不得丞相啊。”
朱元璋話中滿滿對李善長的依賴之情:“丞相回府安歇,中書之事咱當委于誰手?”
雖說中書省左右兩丞相,可徐達是不可能過問且也不懂政務之事,因此中書省的事只有三個人負責。
左丞相李善長,參知政事胡惟庸、楊憲。
現在李善長金殿陛辭,中書政務只能是從胡楊二人中選一個頂上。
李善長對此問默不作答,可把身后的胡惟庸急壞了,可惜他位在李善長身后,就算把眼珠子瞪出血,李善長也看不到。
朱元璋只好詢問百官。
“既然韓國公身體不適,只能回府安養,中書之事,諸卿可有推戴之人?”
文官班列低語之聲響起,就連武將班列也開始騷動。
而就在一群武將蠢蠢欲動的時候,徐達已經搶先一步站了出來。
“皇上,臣乃武將,對國家政務素來不知所謂,位列中書實在厚顏,請皇上準臣辭去中書右丞一職,專于五軍都督府事。”
好家伙,今天這是鬧什么,中書省左右兩丞相同時請辭。
朱元璋眉頭一皺,開口說道。
“韓國公辭任,朕現在已經焦急萬分,魏國公就不要在這個時候添亂了,不要再提此事,朕不準。”
“是。”
徐達退回,保持緘默。
原本騷亂的武將班列此刻也是安靜下來。
“魏國公這是怕有人推薦他主持中書,故意為之。”
“就你聰明,誰又不傻,這能看不出來啊。”
這些個低聲議論姬五六聽的清楚,扭頭看了一眼,是幾名位列末班的御史言官。
都是每日朝會最喜歡上躥下跳的主力軍。
“百官齊齊噤聲不言是何意?”
朱元璋皺眉不滿,只好再次看向李善長。
“韓國公,諸卿皆無推戴,朕當如何?”
李善長答道:“中書干系國家政務,主持之選自當伏惟圣裁。”
“臣等附議。”
百官都不作推戴,紛紛開口支持李善長的建議。
朱元璋于是將目光投向李善長身后。
胡惟庸的面上頓時露出喜色。
“楊憲。”
當朱元璋口中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胡惟庸臉上的喜色頓時僵住。
而被點了名的楊憲則快步走出,作揖。
“臣在。”
“韓國公需要安養,那這段時間就由你來暫代中書左丞一職吧。”
楊憲激動顫抖,卻是開口推辭道:“臣才疏學淺,恐難當此職,還請皇上慎度。”
“無礙,只是讓你暫代罷了,等什么時候韓國公身子好了,你再做回本職。”朱元璋定下此事:“以后你有拿不準的事要記住多去韓國公府上請教。”
楊憲立即領命。
“是,臣一定謹記圣訓,勤勉做事,斷不敢辜恩。”
朱元璋便看向李善長。
“韓國公覺得可否?”
“皇上圣明。”
“那韓國公快歇回府安養吧。”
“臣告退。”
目送李善長離開,朱元璋這才繼續開口。
“朕決議出兵收復陜西的事五軍府議的如何了?”
“回皇上,眼下只有主帥人選懸而未定。”徐達出班答話:“一應糧秣輜重,兵器甲胄俱已備齊。”
聞言,朱元璋滿意頷首:“甚好,那么這主帥人選,魏國公可有屬意之人。”
徐達言道:“臣并無屬意之人,不過臣覺得,那王保保避居陜西惶惶如喪家之犬,而我大明兵精將勇,無論擇誰為帥,平定都是易如反掌。”
“看來魏國公很有信心。”朱元璋哈哈一笑:“好事,咱大明的好兒郎就要像魏國公這般有信心,既然如此,那朕就不點將了,哪位卿家有信心的可以自告奮勇。”
說完目光投向武官班列。
陸仲亨第一個站了出來:“皇上,臣愿意去。”
“臣也愿意。”唐勝宗緊隨其后。
“皇上,臣請命。”常茂也站了出來。
請命領軍者眾多,朱元璋很是開懷的大笑三聲,隨后點了藍玉的名字。
“藍玉。”
班列中的藍玉連忙站出:“臣在。”
“怎么你不發一言啊,莫非不想擔此任?”
“回皇上,臣自覺年少才疏,因此最近一直在家閉門精讀兵法。”
“不錯。”朱元璋滿意頷首:“讀書是好事,既然如此,那朕就不問你了,姬五六。”
“啊?臣在。”
姬五六沒想到會被朱元璋點了名字,因此趕忙走出:“臣在。”
“你怎么不請命?”
“皇上,臣沒帶過兵啊。”
姬五六直接言道:“您讓臣聽調聽宣還成,這單獨領軍,臣怕干不好,所以不敢。”
“那你想去不想去?”
“臣。”姬五六凝語,弱弱說道:“臣能說實話嗎?”
“大膽直言。”
“臣不太想去。”姬五六硬著頭皮說道:“臣的賤內快要生了,臣想在家守著媳婦。”
“胡鬧。”
朱元璋頓時慍怒道:“你是我大明的將軍,怎么能如此沒有志氣,收復故土乃男兒使命,難道還比不上你媳婦生孩子嗎。”
姬五六被罵的面酣耳熱,趕忙跪地。
“臣粗鄙不文,得有今日全靠著僥幸跟隨在皇上和開平王麾下立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功勞,是故臣更加不敢領兵,臣一人榮辱無礙,但若是耽誤了皇上和社稷大業,臣縱是粉身碎骨也難償報。”
“朕不想聽你說這些虛話狡辯,你說虛話的本事還嫩著呢。”
朱元璋叱問道:“朕只想知道,這陜西你去還是不去。”
“臣可為副將。”姬五六忙道:“沖鋒陷陣、摧城拔寨臣皆愿為先鋒。”
“真是爛泥扶不上墻。”
朱元璋氣樂了:“你不愿意朕就偏讓你去,魏國公。”
徐達看了一眼姬五六,抱拳:“臣在。”
“出兵的事你來安排吧,加姬五六征虜大將軍,統軍八萬收復陜西,耿炳文、宋晟為副將,傅友德為總兵官。”
“是。”
應下后,徐達看向姬五六:“滄城伯還不領旨。”
“臣,領旨。”
姬五六滿心苦澀的應下這份差事。
皇帝真是奇怪,人家越是不愿意干的事非要人家做,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