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府附郭海康縣,位于雷州半島中部,瀕臨雷州灣,地處雷水入海口。此為兵家必爭之地,清軍若要占領雷州,就必須占領府城。
赤軍選定雷州作為決戰的戰場,在此備戰已久。大戰在即,雷州城的赤軍反倒是好整以暇。
這天當晚,當尚可喜正為戰局所憂愁時,赤軍照常組織夜校,開展臨戰動員。
夜校由沈赤心所創,旨在利用晚上時間,在赤軍中開展教育。內容有兩項,一為文化掃盲教育,教官兵讀書識字;二為思想教育,提高官兵思想覺悟,激發戰斗意志。
參謀處長周練孺也來到了前線督戰。一切都已準備完畢,各種文書也都處理完畢。他揉了揉干澀的眼睛,一問時間,已是戌時了。
周練孺年輕輕輕,卻已是赤軍的參謀處長,平時負責籌劃練兵備戰,戰時負責指揮打仗,可謂位高權重。
這主要得益于他與沈赤心的親密關系。這一年半來,沈赤心創建赤軍,奇思妙想,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若不是明王出世、彌勒下凡,怎會有這許多驚天地泣鬼神之計?
周練孺和沈赤心是同鄉、同學,原本以臥龍鳳雛自居,彼此不肯相讓。現在,周練孺已經完全信服了沈赤心,也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本領,領悟了許多思想,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參謀處長。
大戰在即,周練孺處理過公務,反而無事可干了。赤軍實行層級管理,一級有一級的責任,層層下達指令,上級督促下級。參謀處作為指揮機關,臨戰時反而輕松不少。
他吃過晚飯,開始巡視軍營。步兵第二標剛從遂溪撤回不久,周練孺放心不過,先去看第二標。
對過口令,周練孺和隨從進入第二標第三營的營地。營里正在組織夜校,營長惠延年也在參加學習,聽聞參謀處長來訪,連忙出來迎接。
周練孺向他笑道:“惠營長,想不到呀,你也親自參加學習了。”
惠延年憨厚地笑笑,說道:“沒辦法,上面有規定,軍官不識字,就不能得到提拔重用。我是營長,學不會兩千個常用字,就升不了標統了。”
他話說得實在,毫不做作,很討周練孺的喜歡。
這位惠延年出身于明軍,原本是龍虎關守將曹志建的部將,為人耿直忠正,得罪了曹志建,性命幾乎不保。
赤軍奪取龍虎關,曹志建敗亡,惠延年則加入了赤軍,輾轉成為第二標第三營營長。
周練孺說道:“元帥說過,欲開啟民智,就得先掃除文盲,欲掃除社會上的文盲,就得首先掃除軍隊中的文盲。要把赤軍練成一支有靈魂、有血性、有文化的軍隊,軍官就得帶頭學習識字。”
明朝建立了完善的官學制度,農村亦普遍建有社學,由落第秀才施教,但社會文盲率依然很高。
赤軍為了掃除文盲,做了大量的努力,制定了很多詳細的制度規定。
譬如說,文化程度高的官兵,會優先得到升職。軍官由營長晉升為副標統以上職務,必須通過一項文化考試,掌握兩千個常用漢字,會閱讀、書寫文書,會進行簡單的算術計算。
在赤軍,由營長升到副標統,意味著由長到統,是一步比較關鍵的升遷。惠延年已是營長,要想升為副都統,除了要有戰功,還得通過文化考試。
這恰巧是他的弱項。所以,他參加夜校學習相當積極。
周練孺問道:“你們營識字情況怎么樣?文盲率多少了?”
惠延年答道:“總體情況很好,我帶頭學習,底下都踴躍得很。標統資歷老,跟軍政處關系很好。軍政處派到我營的王教諭,開展教育深入淺出,官兵很喜歡他的課。
“我營剛成立時,做過一次文化摸底,全營五百六十三人,粗通文墨、可以書寫文書、認識一千個常用漢字者,僅有五人,文盲率為百分之九十九。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全營文盲率已經降到了百分之八十。官兵熟記常用軍語,可以普遍看懂軍隊旗號、標志。”
赤軍規定,為加強軍隊的思想和文化教育,由軍政處負責遴選考查,為營一級部隊配置一名思想和文化教員,稱之為“教諭”。
赤軍步兵標包含三個步兵營、一個火器營,以及若干個直屬隊。四個營各配一名考生教諭,直屬隊配一個教諭。這樣一來,一個步兵標就得配置五個教諭。
好在沈赤心禮賢下士,賢才四方云集。赤軍在武備學堂組織了一期教諭集訓,培訓、遴選出了足夠的人才,為全軍配齊了教諭。
惠延年陪著周練孺,來到營夜校參觀。全營五百多人,除各級值班、事假之外,有四百多人參加今晚的夜校學習。
說是夜校,其實只是營里一片空地。全營官兵集合在一起,圍坐在篝火旁,聽教諭上課。
每晚夜校學習時長一個時辰,共分為兩節課,上節課為文化課,下節課為思想教育課,各半個時辰。
今晚的文化課即將結束,王教諭正在教授“協”字。此協即為繁體“協”字,赤軍編有協一級編制,即為此“協”。
王教育說道:“我們赤軍正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很快將增加協一級編制。一個步兵協下轄三個步兵標、一個火器標,總人數將達到一萬五千人。
“既然都要成立協了,大家都得記住協字的寫法。很簡單嘛,左邊一個十,右邊三個力,上面一個力,下面兩個力。
“如何記呢?大家不妨這樣想,打清虜要齊心協力,三個步兵標合成一個步兵協,就是三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
官兵們印象很深刻,很快就記住了協的寫法。他們一人一個樹枝,在地上跟著描畫起來。
第二節課,王教諭授課的題目是“堅定必勝信心,講究斗爭策略”。他說:
“兄弟們,赤軍必能打敗清虜,這個道理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清虜人少,到粵西已是強弩之末。我們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打敗清虜決無問題。
“只是,我們還要講究斗爭策略。前面,我們第二標在竹園設下埋伏,不費吹灰之力就重創清虜先鋒,斬殺清虜總兵班志富,體現了靈活高超的斗爭策略。
“接下來,我們與清虜決戰,也得講究策略。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霸。為了誘敵深入,晉國軍隊主動撤退九十里,把楚國軍隊吸引到自家地盤下,最終全殲晉國軍隊。
“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故事。我們第二標從遂溪撤到雷州,就是為了退避三舍,為了把清虜吸引到雷州城外,然后更好地殲滅清虜……”
清軍已經逼近雷州城外,戰斗很快就會打響。王教諭的話,解釋了第二標為什么要撤退,也激發了官兵的必勝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