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擊清軍先鋒的人,并不是赤軍戰兵,而是守兵和民兵。守兵相當于赤軍的二線部隊,民兵雖歸赤軍指揮,卻不列入赤軍編制,不拿軍餉。
從守兵和民兵的定位上看,他們自然不能擔當殲滅清軍的重任,卻足以騷亂清軍,讓他們寢食難安,戰不能戰,退不能退。
卻說清軍老將班志富統率先鋒,正想著在征伐粵西中立下戰功,卻開局不順,被一群山野村夫耍得團團轉。
先鋒號稱精銳,官兵一路上都在議論紛紛:
“真是邪門!到了雷州,一個人影也看不到。明軍不知道藏哪去了,百姓也杳無音訊。可你看,剛才那山坳里,又突然冒出了一伙伏兵,不知是山賊,還是赤匪?”
“這還用問,想必就是山賊。古往今來,哪有把軍隊部署在山里的?到時候,吃的、喝的、用的,在山里怎么解決?以明軍的操行,若部署在山里,士兵早就開小差了。”
“李明忠守高州,還敢東進至陽江,在高州之外迎敵。這沈赤心徒有虛名,大概已被平南王的威名嚇倒了,此刻恐怕正龜縮在廉州瑟瑟發抖呢?”
“可不是!李明忠是咱東江鎮的老兄弟,和平南王共過事,所以敢主動迎戰。他沒堅持幾天,就全線潰退。換了沈赤心,恐怕連打都不敢打,直接撒腿逃跑了。”
“沈赤心一介逃人,能折騰起什么風浪?他起兵占據廉州,無非是想挾寇自重,借機向朝廷討要官職封賞罷了。”
“你別說,咱們打明軍,倒是有十足的把握。若是打山賊,可真讓人頭疼的。前面那個繡花針,躲在汶村深山老林里,大軍圍剿一個月,硬是沒找到他的主力。”
“哼,怕什么?山賊所依靠的,不過是熟悉地形。他們胸無大志,只會打家劫舍,構不成什么威脅。等平南王剿滅了杜永和、沈赤心這樣的巨寇,回頭收拾山賊還不跟玩兒似的。”
“依我看,咱們不要再管這些山賊了,干脆直撲城池。赤匪不能不守城池,咱們奪了城池,赤匪無家可歸,自然就會瓦解。”
“再往前走,就是遂溪縣城了。咱們占了遂溪,向西可以攻占廉江,向南可以攻占雷州。要是一切順利,咱們傍晚就能到達遂川城外,明天就能克城。”
“嗯。赤匪再狡猾,總不能連遂溪也不要了吧?農民可以離開村莊,藏匿糧食、牲畜,可城里人總不會逃離縣城吧?城里的飯館、錢莊、戲班、妓院,總不會也搬空吧?”
“哎喲,你一說飯館、錢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等破了城,我可要大開殺戒,為剛才死去的兄弟報仇雪恨。”
……
班志富見官兵士氣尚在,甚是欣慰,當即決定向遂溪縣城進發,爭取在傍晚前到達城外扎營,次日進攻遂溪。
去年以來,尚可喜率軍進入廣東,戰事總體順利。清軍組織攻城,除了廣州等個別城池需要紅衣大炮外,其他城池主要采用“里應外合”的辦法。
具體來說,就是提前派間諜進入城內,或者策反城內的明軍。等清軍大隊逼近城池時,城內的內應起而響應,里應外合,往往很輕松地奪下城池。
清軍進入雷州,一個土著向導也找不到,派來的斥候也杳無音訊,生死未卜。再想里應外合奪下遂溪,已經幾乎不可能了。
因為先鋒在山中誤中埋伏,清軍耽擱了時間。班志富看看天色,計算下剩下的路程,下令加快行軍速度,趕在天黑前到達竹園。
竹園位于遂溪城東北一里外,傍依驛道,是一處小鎮。此地交通方便,來往商旅若錯過了城門關閉的時間,常在小鎮上落腳。
竹園鎮外圍還有一條小河,就算赤軍堵塞水井,清軍也可以從小河中取水解渴。清軍趕了一天路,中午也沒吃上熱飯,正好在竹園宿營。
這些清軍在南方罕逢對手,十分驕狂,平時行軍打仗,對構筑營寨不甚重視,習慣征用民房宿營。
日落時,班志富率軍進入竹園。不出意外,竹園村里空無一人。班志富派兵進入搜查,未發現伏兵,便下令進村宿營。
清軍官兵走了一整天,又累又餓又渴,一得到命令,立即興高采烈進入竹園鎮,搶占房屋。兩千名先鋒,除四百人在外警戒外,其余人都進了小鎮。
竹園鎮雖比不上城內,卻比田野村莊強多了,里面民房完整,足可供清軍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
已是傍晚,太陽即將落山。清軍進入民房,立即準備生火造飯。
班志富也進駐竹園鎮上的一家大宅,手下親兵鞍前馬后,立刻打水,準備為班志富泡腳。
這班志富年過半百,雖然久經戰陣,卻氣力甚足,每晚必要用熱水燙腳。這是他的養身秘術,也是消解行軍乏累的不二法門。
有個四十上下的親兵,是班志富的貼身親隨,追隨他多年。老兵指揮新兵打過溪水,在灶臺下堆下柴火,隨即生火燒水。
卻聽“轟”的一聲,灶臺底下發生劇烈爆炸,連鍋帶水炸翻了天。火花濺到一旁的柴垛上,又引爆了柴垛。無數木條迸射亂飛,引燃了門窗。
原來,赤軍料知清軍必來竹園宿營,提前在灶臺、柴垛里裝上了火藥!
傾刻間,竹園鎮上的爆炸聲此起彼伏。
古代民居主要為木質,窗戶也都用紙糊成,一點就燃。很快的,竹園鎮頓成火海。清軍哭爹喊娘,很多人渾身是火,葬身火海。
班志富久經戰陣,卻也從未見過這種陣仗。他所在的大宅,受到赤軍的特殊照顧,敷設的火藥更多,屋頂上還藏有火油,火勢更為兇猛。
這種情況下,清軍都只顧著逃命。親兵們也不管自己的主子了,爭相向門外逃竄。
哪知火勢來得太猛,清軍一窩蜂擠在門口。班志富年紀大了,關鍵時候哪跑得過親兵?他在慌亂中跌落在地,被人踩蹋,最終死于大火。
竹園鎮的大火,正是赤軍出擊的信號。埋伏已久的赤軍,立即出城,向清軍發起沖擊。
清軍早已膽寒,部署在外圍的四百衛兵,率先逃離竹園。鎮子內的清軍,一半死于大火,剩下的僥幸逃出,也被赤軍以逸待勞,逐一擊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