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敵當前,高州守將李明忠卻有些前怕狼后怕虎。尚可喜的清軍來勢洶洶,兵鋒直指高州。沈赤心在雷州厲兵秣馬,李明忠又擔心赤軍趁機奪取他的地盤。
南明之敗,與崇禎之敗有所不同。崇禎一朝內憂外患,既要應付農民軍,又要應付八旗兵,但朝廷的權威還在。
南明歷經弘光、隆武、永歷四朝,武將跋扈,疆臣不服朝廷,把地盤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為此不惜相互拆臺。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南明正規軍屢屢火并忠貞營;永國公曹志建據守龍虎關,劫殺南明重臣堵胤錫;兩廣總督杜永和不許王興率軍來增援,原因盡在于此。
李明忠年少時慷慨自負,現在同樣不能免俗。他年紀上來了,疑心也重了,擔心沈赤心趁機奪取高州,對迎戰清軍頗有顧慮。
部將鄧耀勸他:“爵帥,大敵當前,我們要以大局為重。清虜圍攻汶村,赤軍航海千里,以水師增援王興,最終破除清虜圍剿。
“以粵國公之為人,絕不會乘人之危。相反,唇亡齒寒,粵國公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定會傾力支持爵帥。”
作為鎮守高州的大將,李明忠也染上了南明軍閥的惡習,變得驕縱多疑。他曾因私怨殺吏部侍郎洪天擢全家。洪天擢清貧,李明忠掠其家財,所得不超過一百兩白銀。
聽到部下口口聲聲稱沈赤心為“粵國公”,李明忠心里不免反感,說道:“老夫闖蕩皮島時,沈赤心還沒出生呢!
“我在皮島時為毛帥倚重,常為他出謀劃策。那時候,尚可喜的父親尚學禮還要時常巴結于我,尚可喜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偏末裨將。
“現在尚可喜糾集清虜奪我高州,我又豈會坐以待斃。鄧耀,你不必擔心,我要親統大軍,出高州與清虜決一死戰。”
李明忠已經打好了如意算盤:廣州之戰后,永歷朝把他由海康伯晉升為信宜侯,富貴已極。他與清軍決一死戰,勝則名揚天下,敗則保全名節。
鄧耀見他舉止草率,勸道:“爵帥,清虜人多勢眾,尚可喜在韃子中號稱名王,咱們不妨退避三舍,在高州境內迎敵。
“我們在高州經營多年,人地兩熟。高州又靠近雷州,隨時可以得到赤軍的增援,對付清虜更有把握。”
李明忠準備不足,另有主意,說道:“不對,對付清虜要主動進擊,御敵于高州之外,方有轉圜的余地。否則,若在高州接戰,一旦不利,將無可回旋,一敗涂地。”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明朝以科舉取士,大臣大多夸夸其談,不務實事。
天下大亂之時,他們只能用死亡來簡單粗暴地報答君恩、成全名節。要么,連死亡也不敢,只愿“窮則獨善其身”,隱姓埋名,消極避世,到山林中做一“山中宰相”。
這些還算好的,更多的文臣武將平時大談理學、名節,真要面對清軍了,卻爭相投降,丑態百出。
李明忠對明朝忠貞不貳,自然不會投降滿清。可廉頗老矣,面對清軍的大舉進攻,李明忠缺乏應對之策,又恥于歸順沈赤心,只好抱定必死之心,以全名節。
戰前準備倉促,李明忠要迎敵于境外,對手又是尚可喜這樣的滿清名將。這要是能打勝仗,太陽都要從西邊出來了。
明軍出高州,東進至陽江縣迎敵。陽江縣位于陽江入海口,境內有一條驛道東至廣州,西通高州、雷州、廉州,交通十分便利,為兵家必爭之地。
陽江縣屬于肇慶府,此時已歸入滿清。李明忠統軍東進,馳抵陽江城下。清軍人少,全部龜縮城內防御。
明軍使用紅衣大炮攻城,輕松轟破陽江城墻。但守軍得知尚可喜正率領大軍星夜趕來,意志頗為堅決,使用木柵填補城墻缺口。
明軍接連兩天,兩次轟破城墻,組織兩次沖鋒,都未能從缺口處沖入城墻。
李明忠大怒,親自到陣前督師,驅使家丁沖鋒陷陣。第三天,明軍終于攻入城內,俘殺陽江知縣。一名清軍守備逃脫,明軍并未大量殺傷清軍。
勝利來之不易。明軍攻下陽江,軍心穩定不少,李明忠也稍微松了口氣。
但也就是兩天之后,尚可喜率領清軍陸軍主力逼近陽江,吳六奇也率領清朝水師逼近陽江口。
尚可喜的嫡系部將、水師總兵許爾顯,督率新造好的四十艘戰船,加入到清軍水師中。吳六奇底氣更足,率戰船向明軍水師挑戰。
李明忠鼠目寸光,擔心赤軍乘機搶奪他的地盤,不讓赤軍水師過來增援。他手下的水師將領只有一個鄧耀。
鄧耀不顧敵強我弱,毅然迎擊吳六奇。兩軍在陽江口大戰,鄧耀不敵,損失慘重,率殘部退回神電衛。
明軍在陽江失去水師的屏護,頓時孤立。長久以來,明軍屢戰屢敗,官兵早已失去信心。眼見尚可喜大舉進犯,李明忠的部下軍心浮動,官兵大量開小差。
李明忠已抱定必死之心,連斬十幾名逃兵,總算穩住了部隊。
很快的,清軍先鋒進抵陽江。李明忠深知自家軍心不穩,又明白清軍擅長野戰,不敢出城迎敵,試圖死守陽江。
清軍同樣使用紅衣大炮攻城,在東門處打開缺口。明軍拆卸民房門窗填補缺口,但不能抵擋清軍的沖鋒。清軍一入城,明軍很快崩潰,棄城而逃。
兵敗如山倒,李明忠根本收攏不住敗兵。清軍沿著官道長驅直入,相繼攻占電白、神電衛。
李明忠集合殘部守衛高州,清軍尚未攻城,便有守軍暗通清軍,約為內應。
李明忠無計可施,率領兩百家丁,護送著家眷撤入雷州,投入赤軍庇護。
形勢急轉直下,雷州門戶頓開。沈赤心聞訊,不由得大為嘆息,對左右說道:“原以為李明忠資歷甚老,久經戰陣,覺得他能抵擋清虜一段時間。
“沒想到,他也是個銀樣镴槍頭,中看不中用。還沒怎么與清虜交鋒,就敗下陣來。平時坐享高官厚?,在汛地作威作福,一遇強敵就原形畢露,一觸即潰。
“此輩最是誤國誤民。有點骨氣的,就一死了之,事后留個好名聲。沒骨氣的,干脆降了韃子,為韃子鞍前馬后效勞。
“與之相比,繡花針王興堅守汶村,平時籠絡部屬,發展生產,戰時上下齊心,將士用命,雖無高官厚?,竟能擊退清虜圍困。
“哎,李明忠之于王興,真是差得遠了。王興尚且擋住清虜一個月時間,李明忠卻連十天都沒堅持住。今后能為赤軍盟友者,應該是忠貞營、王興這類的草莽英雄,而非李明忠這樣的文臣武將。”
沈赤心對李明忠很失望,但還是派人安撫李明忠,把他的家眷妥為安頓。李明忠不是將帥之才,畢竟經歷豐富,請他參謀軍事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