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李元胤來附
- 南明1649
- 烏有大仙
- 2405字
- 2024-02-22 06:00:00
李元胤字元伯,河南南陽人,本姓賈,縉紳子弟,年少時被李成棟所掠,收為養(yǎng)子。他隨李成棟出生入死,知大義,有心機,極力鼓動李成棟反清。
李成棟果真在廣東舉義反清,為南明永歷朝注入了一支強心劑。李元胤則被授為錦衣衛(wèi)指揮使,加左都督,實際上充當了朝廷禁軍統(tǒng)帥的角色。
李成棟在贛州兵敗溺死,部將多擁戴李元胤繼領其軍,承襲“寧夏王”的爵位。但李元胤遠在肇慶,音信隔絕。
李軍諸將中實力最強的是杜永和。他賄賂佞臣馬吉翔,得任兩廣總督之職,先后加封為江寧侯、瑞國公,成為李成棟事實上的繼承人,統(tǒng)領東軍。
李元胤無可奈何,只得顧全大局,忍辱負重。永歷帝西遷后,李元胤返回廣州,幫助杜永和守衛(wèi)廣州。
廣州城破后,杜永和與李元胤逃奔瓊州。杜永和在軍中的威望本就不高,因為戰(zhàn)敗,軍隊士氣低落。杜永和疑心重,對李元胤更加猜忌。
尚可喜親率大軍征伐粵西,李元胤屢勸杜永和參戰(zhàn),聯(lián)合赤軍抗清。杜永和卻顧慮重重,以軍隊新敗,不肯派兵出征,陳兵瓊州北岸,隔岸觀火。
李元胤十分不恥,探知赤軍水師在雷州灣大敗清軍水師,便毅然率部千余人歸附赤軍。
沈赤心聞訊大喜,派水師迎接李元胤。他親自出營迎接,與李元胤行握手禮,笑著說道:“元伯,歡迎你加入赤軍。”
李元胤則為沈赤心的平易近人所折服,說道:“大元帥英明神武,李某景仰已久。去年,大元帥親率大軍,支援廣州戰(zhàn)事。李某便想一睹尊顏,最終未能成行。
“近日,赤軍又接連大敗清虜,全殲清虜水師,重創(chuàng)清虜陸軍。此廣東近幾年來未有之盛事,足見元帥文韜武略。李某率部來附,懇請元帥收留。”
說罷,李元胤又向沈赤心深揖行禮。
沈赤心扶住他,說道:“元伯,這是哪里話?你是寧夏王的嗣子,文武雙全,三斬叛將的故事更是流傳甚廣。你率部歸附,我深感榮幸。”
李元胤三斬叛將,是他少有的得意之事。這三個叛將,分別是佟養(yǎng)甲、楊大甫、羅成耀,都是聲名赫赫的人物。
佟養(yǎng)甲是滿洲貴族,也是滿清第一任兩廣總督。李成棟脅迫他反清,他暗中勾聯(lián)清軍。李成棟想處死佟養(yǎng)甲,但又投鼠忌器,因他身份特殊,又有幾百個親信家丁。
最后,李元胤定計,以出鎮(zhèn)梧州相誘,把佟養(yǎng)甲和家丁騙上船,途中把其全部斬殺。
楊大甫則是南明梧州守將,為人桀驁不馴,心術(shù)不正。有一次,永歷帝與楊大甫一起宴飲,楊大甫無禮,永歷帝當面詰責。楊大甫竟然大怒,想在席間劫持永歷帝,然后投降滿清。
李元胤為錦衣衛(wèi)都指揮,陪飲席間。他當機立斷,一腳踹翻楊大甫,當場將其斬殺。
羅成耀是南明南雄守將,負責守衛(wèi)大庾嶺。清軍利用春節(jié)叩關(guān),羅成耀不戰(zhàn)而逃,暗中約降清軍,為南明所偵知。
李元胤與羅成耀私交甚篤,約他游船飲酒。羅成耀赴約,李元胤乘其不備,將其手刃。
說起往事,李元胤也不勝慷慨,嘆道:“時勢不順,雖能三斬叛將,卻還是有大量明將投降滿清,怎么擋也擋不住。”
沈赤心說道:“事在人為,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就造時勢。只要我們保持團結(jié),不斷戰(zhàn)勝清虜,就能扭轉(zhuǎn)時勢。英雄豪杰,就會不斷歸附。久而久之,定能扭轉(zhuǎn)乾坤。”
久聞沈赤心胸懷大志,積極樂觀。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李元胤更加傾服,覺得自己來對了地方。
進入中軍賬,沈赤心談起收編之事,說道:“實不相瞞,此戰(zhàn)我軍俘獲不少清軍,又有民兵踴躍參軍。我正打算新成立一個步兵標,正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擔任標統(tǒng)。
“我軍的步兵標,共編制三千多人馬。今日元伯來附,正是天意,可擔任新標標統(tǒng),還請勿要推辭。”
以李元胤的資望,固然不足以擔任赤軍第四步兵標的標統(tǒng)。但他身份特殊,統(tǒng)戰(zhàn)價值很大。
李元胤的義父李成棟決非泛泛之輩,當年轉(zhuǎn)戰(zhàn)東南,一路充當清軍先鋒,為清軍平定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的部將,至今散落廣東各地,有的還在堅持抗清,如瓊州的杜永和、張月,有的已經(jīng)投降清朝,被清朝委以重任,如駐守廣州的范承恩、駐守潮州的郝尚久。
沈赤心重用李元胤,有利于赤軍統(tǒng)戰(zhàn)這些武將,為日后征服廣東提供方便。
李元胤大喜過望,略作推辭,便接受了沈赤心的委任,從此將擔任步兵第四標的標統(tǒng)。
為加強對第四標的控制,沈赤心令何圖復為副標統(tǒng)。他是廣西富川人,原是當?shù)亓x軍首領,在龍虎關(guān)加入赤軍,是一員可靠的戰(zhàn)將。此外,赤軍在營一級配置教諭,也有利于維持官兵的忠誠。
李元胤身份特殊,沈赤心自然要在他的身份上做文章。
他直言不諱地說道:“元伯,你是寧夏王的嗣子,當初若由你繼領東軍,廣東或許將是另外一個樣子。”
李元胤卻有些悲觀,說道:“某何德何能,就算能統(tǒng)領東軍,也不過是延長廣州城破的時間罷了。”
沈赤心問道:“聽說,廣州城破,是因為范承恩與杜永和不和,背著杜永和投降了滿清?”
李元胤點點頭,說道:“不錯。范承恩出身賤民,曾是縣衙里的皂隸。寧夏王薨沒時,范承恩反對杜永和繼任東軍統(tǒng)帥,上書永歷帝,主張由我繼承寧夏王爵,繼續(xù)統(tǒng)領東軍。
“兩人由此結(jié)怨。杜永和做上總督,就借機生事,在一次酒宴上罵范承恩為賤民、草包,引起范承恩忌恨。廣州城將破,杜永和主張奔瓊州,范承恩主張與城共存亡。
“杜永和為了立威,把范承恩當眾杖責。范承恩負責守東門,一氣之下投降了滿清。”
得益于情報局偵侯的杰出工作,沈赤心對此一清二楚,且掌握的更多。他對李元胤說道:
“我還聽說,范承恩投降滿清后,沒有殺成杜永和,清軍又大肆屠城,家屬親信多怪罪他。他亦頗為后悔。”
李元胤何等乖巧,立馬接話道:“既然如此,某愿自告奮勇,前往廣州招撫范承恩。”
沈赤心笑笑,說道:“你是標統(tǒng),如何親身前往廣州?這件事不能操之過急,得徐徐圖之。目前,廣州城內(nèi)的清軍主要就是三部,一為珠瑪喇的滿洲兵,二為范承恩的部眾,三為耿繼茂的部眾。
“你可派人聯(lián)絡范承恩,讓他暗作準備。等我軍反攻廣州時,再請他作內(nèi)應。潮州的郝尚久,亦是一個豪杰,不是甘心降清的人,我們可以一并圖之。”
歷史上,范承恩和郝尚久都曾于永歷六年(1652年)再次反清,最終為南明殉節(jié)。瓊州的杜永和選擇投降滿清,張月則降而復叛,歸附了大西軍李定國。
有李元胤來附,沈赤心更有把握統(tǒng)戰(zhàn)這些東軍大將,日后征服廣東也將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