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胥吏貪腐二
- 崇禎:朕不是糊裱匠
- 小法師來咯了
- 2105字
- 2024-01-31 23:56:32
再往下,到了具體的執行團隊,則只能稱為“役”。
這個“役”,指的是徭役,更準確點說,是力役。說白了,就是給政府出力氣白干活。一縣的日常雜事,比如馬夫、門子、庫夫、禁子、防夫、纖夫、傘夫、吹手之類,都屬于役。
這些役職并沒有常設員工,都是從當地老百姓里挑選出來的,維持機構運轉。很多公共事務,比如修繕菅造、解糧征糧之類,官府也會僉派老百姓來應役。
甚至連負有治安職能的三班,都不是專職。比如皂班,主要負責迎來送往、站堂呵道。青天大老爺在公堂上一拍驚堂木,他們拿著水火棍喊“威武”;青天大老爺出巡,他們負責在前頭舉著“肅靜”“回避”大牌子的儀仗。
看著威風體面,其實這些皂隸也屬于“力役”,可能今天站完堂,明天把皂服一脫就回家種地去了。為啥叫他們衙役而不是叫衙吏,原因即在于此。
在一個衙門里,幾個“官”在金字塔尖負責決策,幾十個“吏”在金字塔中間負責調度規劃,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役”在金字塔底吭哧吭哧干活。
事實上,縣衙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靠這種僉派百姓來完成的。原因很簡單,便宜啊。
來充力役的老百姓是不拿工資的,還得自負伙食。徭役之害,大半來源于此。正如李樂批判的那樣:“居官者利其白役無工食,宴然差遣之,竟不知食民膏髓,為可痛惜,一大害也。”
當然,朝廷也深知這事對百姓負擔重,雖然不能免除,但多少會做到公平一點。在具體的僉派規則上,要充分考慮百姓家庭情況,依次輪值,人口錢糧少的,去服一些相對輕松的徭役;人口錢糧多的,去服一些比較重的福役,以示均平。
可惜,這只是理論上的設計,實踐中有的是辦法可以奕破。回到崇禎元年這次僉派。
清河縣縣三班這一輪的役期已滿,很多衙役要返回家里,必須僉派一些新人來填補。
這個動作,涉及戶房和吏房兩個部門:戶房負責查詢戶籍輪值表,確定應役人選;吏房負責登記造冊。
這份工作,便交由周成和劉佐兩人來完成。他們倆接到任務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合適的索賄人選。
可巧在僉派名單里,有一個叫劉選的平民。他被安排的役職是快手,這個快手,可不是做主播,而是在快班服役之人。快手的日常工作有兩大塊:一是遞送官府公文,二是緝捕治安。
常年要奔走于十里八鄉,很是辛苦。劉選不大樂意去做快手,可拒服徭役是很大的罪過,他只好找到周成、劉佐二人,商量看有沒有啥法子。
周、劉二人居中協調,很快就拿出一個辦法。
很快就找到一個叫劉本散的閑漢,劉選每個月出三斗米、三錢白銀,讓劉本敖替他應這個差事。
反正審核的人是周佐和劉成,只消在劉選戶籍上勾一個應役,然后在三班名簿上補一個劉本敖,人數不缺就行了,沒人會認真核對名單。
這個操作,在貪腐業內有個專業術語,叫作“買閑”。
劉選花了錢,但免得辛苦,自然心滿意足。劉本敖也很高興。快手雖然是個卑賤的職位,可若有本事,也能賺錢。
劉本敖這種人,常年混跡衙門,熟悉各種門道。普通百姓避之不及的差役,對他來說,反而是好事。
比如衙門發現某戶人家牽涉官司,發下牌票——一張紙,上用墨字寫明事由與限定日期,朱字簽押,蓋有官印,作為差役執法的憑。劉本敖拿著這張牌票,便可以上門訛詐。
《幾亭全書》里對這種情況描述得特別生動:“差人持糧票下鄉......黑夜排闈,就床擒索,舉家驚惶,設酒送飲;及去,衣服雞犬一空。假如欠銀五兩,此番所費二三兩。手頭愈空,錢糧愈難完辦。”
還有更絕的。劉本敖還可以勾結周、劉這樣的胥吏,開出一張不蓋官印的白頭牌票,下鄉隨意找人訛作。
反正老百姓不懂法,很容易就被唬住。《官箴書集成》里如此記錄:“每一快手一二千兩,賄實戶書寫就。……蓋快手借票催糧,原非為催糧計,不過借印票在手,無端索害鄉人。農民多不識字,又多良善之人,彼即有完票在家,快手欲無端害之,幾十里外向誰分訴。……一張票,乃一快手幾年生活也。”
一張票能榨出幾年逍遙日子,可見區區一個快手,只要勾搭上胥吏,就能打開一片天地。不消說,劉選、劉本敖事后還得拿出一點錢糧,孝敬周、劉兩位。
很快,一個叫王廷用的人也找上門來。他一直在皂班當差,這次應役期滿,可以回家了。可王廷用不愿意走,因為皂隸的油水不少。比如打官司時內外遞個東西、傳個消息,打板子時輕重斟酌幾下,也頗有幾分銀子可收,比種地輕省多了。
于是王廷用求到了周、劉二人。在他們一番運作之下,王廷用成功買閑,頂替了另外一位叫嚴思安的徭役,繼續待在衙門。
嚴思安還得每月給王廷用提供三斗米、三錢銀的工食。
王廷用覺得這兩位太厲害了,便把自己的同族親戚王廷美介紹過去。王廷美受過教育,能識文斷字,他不想在役職里混日子,打算弄個胥吏干干。
這事周、劉能辦成嗎?也能。縣衙里的胥吏,來源大多靠僉充,即從地方上選拔而來。只要你身家清白,年紀沒過三十,而且通過了業務考核,就有機會充任。不過吏職少,申請的人多,因此朝廷立下個規矩,叫“行柱定參”。
簡單來說。你取得了僉充資格,并不會馬上授職,而是作為“候缺吏”寫入“公格眼簿”,排上隊。什么時候吏職出缺了,按照公格眼簿的先后順序,依次參充,這叫行柱。
新行柱排序的門道很多,有超參行柱、陛納行柱、農民行柱、截參行柱、東征行柱等等,算法各不相同,彼此之間還有優先級。
但是,越復雜的規則,越容易被經手胥吏玩出花樣來,什么戀參、壓參、超參、指參、爭參,讓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