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進入武帝統治后期(66)
- 從戎大漢
- 熊貓大泡
- 5376字
- 2025-06-06 00:05:00
8、挾彈送子
二郎神因為挾帶彈弓,被后世附會送子的職能,因彈與“誕”諧音,為降生之意。幾乎每個二郎廟都有求子的,是二郎神的基本神職?!顿t弈編》:“人以二郎挾彈者即張仙誤也。二郎乃詭詞,張仙乃蘇老泉所夢仙挾二彈。以為誕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軾轍二子,見集中?!?
《平越直隸州志》引《徐志》云:“黎峨人乏嗣,必從(二郎)真君祈子得?!?
9、王孫大使
隨著二郎神信仰的傳播,二郎神崇拜逐步擴散至全國,尤其是閩南地區。自明朝天啟崇禎年間閩南建造了專門祀奉二郎神的鳳山祖廟以來,二郎神信仰在閩南區形成具有濃厚閩南地方特色的水神崇拜。鳳山祖廟位于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灌口街北側,距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同安縣志》和《灌口鳳山廟碑記》對此都有記載。灌口在宋時屬明盛鄉安仁里管轄,元代政府在此設深青驛站,后以驛站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小的集鎮。據傳明朝時有個西川灌口(今四川灌縣)人來此當驛丞,帶來了西川灌江口二郎神的香火。后來驛站毀于兵火,驛丞很快去世了,他帶來的香爐被棄置在路邊。他所豢養的一只獵犬將香爐銜到鳳山,守著不肯離去。附近的村民十分驚異,于是就地筑一小庵,置祀香爐,想不到有求必應。明朝啟禎年間,鄉人將小庵改建成廟宇,即鳳山廟。建廟之際神托夢告訴村里的長者:“三月七日某時將有指揮使經過這個地方,馬前有一只白狗,這個少年和我很相像?!钡搅巳缕呷?,村中的長者召集工匠等在路邊,果然有三個指揮使經過,三位都是英武少年氣宇軒昂,說不清哪個更像二郎神。
工匠只好以三個指揮使形象塑三尊神像,置祀廟中。因此,鳳山祖廟中有三尊塑像,分稱為“大使公”、“二使公”、“三使公”,而“大使公”就是人們心目中的二郎神。鳳山廟建成后,香火十分興旺,并帶來了地方的繁榮。附近村民及八閩來此謀生的人,在鳳山下擺攤設店,漸成集市。因鳳山廟祭祀的神來自西川灌口,就把這集市名為灌口,取代了原來的安仁里地名。隨著廈門灌口的先民遷移到臺灣、東南亞各國,他們帶去了家鄉的保護神,鳳山廟的清元真君二郎神的香火也傳到那里,目前,臺灣奉祀灌口鳳山廟香火的廟宇甚多。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如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印尼三寶垅、泰國曼谷等地,也都有灌口鳳山廟的分爐。盡管“大使公”傳至各地名稱不一,如泉州府屬各廟稱“日月大使”,臺灣稱“王孫大使”,漳州稱“清源真君”,還有“太子太?!?、“相撥公”等,其香火都來自灌口鳳山廟,鳳山廟也成了祖廟。二郎神也由最初的鎮水、治水的單一職能向招財尋物、排解糾紛等諸多職責發展,甚至成為孩童的保護神和貨郎行業的行業神,成為閩南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的民間盛行。
二郎神居住在灌江口,在蜀郡內的灌縣。二王廟是二郎神的祖廟,主殿供奉三眼二郎神,是千年官祭廟。中國民間二郎神信仰多以灌口二郎為正宗,并將都江堰的二王廟作為其正祠。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王廟,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傳統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至于說二郎神的身世之謎,下面也給你們做個介紹:
1、李二郎說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眾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間傳說,在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兒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開離堆,除水怪,引岷江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千百年來富甲一方的大功,因而被民眾作為神靈奉祀。此類傳說見于文字記載的時間,似始于北宋?!端螘酚浰稳首诩蔚v八年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二郎神)為靈惠侯,并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北宋張商英為山西當陽玉泉山撰《元祐初建關三郎廟記》載:“李冰治水患,廟食于蜀之離堆,而其子二郎以靈化顯。”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過這位“郎君神”,其《吳船錄》稱:“崇德廟在(永康)軍(今灌口鎮)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贝笕逯祆湟舱J定二郎為李冰兒子,其與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朱子語類》進一步點明:“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其后,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為“英烈昭惠顯圣仁佑王”,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見載,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說法長期流布全國,尤其受到講究引經據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其廟祀因而越出川界,成為國家之神。
2、趙二郎說
趙昱說則由北宋末年興起(傳說人物,正史無載)。據《龍城錄》載,隋朝時有個趙昱,隱居青城山學道,隋末拜四川嘉州太守。時有老蛟興風作浪,成一方禍害。趙昱乃持刀投江,沒入水中,與老蛟大戰,最終趙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于是州人頂戴,奉為神明。其后他棄官隱去,不知所終,但又在嘉陵江水漲溢為患時,幾度“顯神”。唐太宗從地方官的奏折中獲知后,即封他為神勇大將軍,在灌江口為之立廟。后來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到四川時,又加封赤城王。由于宋徽宗好道,政和八年,宋徽宗將二郎神“昭惠靈顯王”的封號改為“昭惠靈顯真人”,并賜“普德觀”廟額,道教為將民間信仰納入道教譜系,遂吸收《龍城錄》中趙昱斬蛟的故事將其編錄入《新編連相搜神廣記》,并稱在唐太宗以前,當地民眾已為趙昱立廟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請皇帝追尊圣號,曰“清源妙道真君”。明《萬歷續道藏》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清源妙道真君”條與《搜神廣記》所記也大體一致,自此這位“二郎神”聲望日隆,成為著名的道教神仙體系中的“二郎神”。道士稱趙昱為:“正一啟教玄皇會上趙侯圣主”,其元皇神榜記載:“正一啟教玄皇會上趙侯圣主如意寶光尊神統領五方五路陰司猖司兵馬”,之后民間產生了一批趙二郎的雜劇,并對其后《西游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3、楊二郎說
楊二郎為仙凡之子,故事見載于明朝《二郎寶卷》。在民間廣泛流傳的“二郎劈山救母”故事中,二郎神是玉帝三女三公主(或為玉帝之妹)與下界楊天佑婚配而生的獨生子。在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背景下,二郎信仰傳播到了西北,由古蜀氐羌文化而衍生的楊二郎信仰受到氐羌舊地各族的偏愛,更憑借神魔小說的力量,成為明清以來人們最熟悉的“二郎神”?!段饔斡洝返诹胤Q他是“顯圣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義》定其名為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遠在北宋初期,“楊二郎”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如《通幽錄》即有盧頊之舅在塔上“與楊二郎雙陸”等語,并謂楊二郎為神人,“出入如風如雨,在虛中”。四川是羌氐族舊地,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國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額為天”的習俗,即用刀在額上刻上痕跡,然后在傷口涂上墨,使長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跡,看上去像一個豎起來的眼睛,即所謂“天眼”—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來歷。東漢以還,氐人由今隴南擴散到川北、西康,這一帶不僅二郎神的廟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唐以后,氐人逐漸融合于漢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也隨之成了道教神系中的成員,成為民間信仰廣泛崇拜的二郎神。甘藏地區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與氐藏融合有關。
究其來歷還有另一條可供追尋的線索,山西平定治西鎮存有南宋開禧三年的《昭惠靈顯王感應碑記》,其碑文說:“夫昭惠靈顯王者,爰自蜀川,乃象帝之裔,先天之神也?!毕蟮奂刺斓郏缮駷樘斓酆笠幔耖g玉帝被視為老天爺(天公、天帝),二郎神是玉帝(天帝)之甥(或為外孫),敕封昭惠靈顯王,概出自宋朝時期流傳的說法。
4、融合說
二郎神的由來,與傳說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關系。最早記李冰治水筑都江堰事的是《史記·河渠書》,在《風俗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等文獻中,李冰逐漸被神化?!度A陽國志》載都江堰的關鍵部位玉壘山為開明氏所鑿,李冰修筑都江堰承襲了前人開明氏(鱉靈)基礎,在李冰的基礎上,后人也曾做出了他們的貢獻。蜀中亦傳說李冰治水絕非一人之功,必有襄助者。東漢《風俗通》便有李冰斗殺江神過程中得到佐吏相幫的記述,在唐代盧求《成都記》李冰斬蛟、化牛斗江神的傳說中,也說有武士們持箭相助。北宋開始流傳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治水等神話。但北宋以前的史書未載李冰有子,南朝梁李膺《治水記》雖有“蜀守父子擒健蛙,囚于離堆之趾”的記述,但也未言明是二郎?!岸伞钡某霈F,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李冰確有二子并參與治水,只是史書闕載,《四川通志·名宦志·李冰傳》就附有《李二郎傳》;另一個是純粹的民間造神捏合創作。這兩“極”發生的幾率都不高,文獻不會遲到唐宋才突然冒出一個“真實”的二郎,即使附會也不會毫無來由,二郎最初可能是助李冰治水的青年助手或部將,然后逐漸被“改造”成李冰的兒子。之后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的傳說、李冰斬蛟神話、以及協助李冰治水斬江神的眾人傳說皆附會于二郎,配合氐羌等少數民族的原始信仰,融眾多治水英雄因素與原始英雄神話于一體,共同構成了現在灌口二郎神的信仰。
東漢末年造的“鎮水三神石人”之一的李冰神石人,以及持臿神石人(鎮水三神石人之二)。第三個神石人應與第二個持臿神石人相同,對稱地侍立在“李冰神石人”兩側,同受蜀民的崇拜祭祀。李冰石人兩旁的持臿神石人,身材苗條,比李冰矮小,顯然是青年男子,概為李冰之佐。而古代的青年就叫“郎”(漢代已然),又古代王侯的侍從官、副官通稱郎或侍郎。都江堰在唐、宋時叫“侍郎堰”,即本于此。人們對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確稱呼,但對這兩個無名神石人只好用他們的身份“郎”來稱呼了。因“郎”有兩個,故簡稱“二郎”,又因它們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唐初《教坊記》收錄的《二郎神》詞牌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實是“石二郎”一音之轉。古代蜀人祭祀“三神石人”,既祭祀了李冰,又祭祀了二位“郎”。后來洪水埋藏了“鎮水三神石人”之后,前人曾立三神石人并祭祀三神石人,即祭祀李冰和祭祀二位郎的故事,或許在口耳相傳中,將數目“二”誤傳誤解為“排行第二”,二位郎訛作一個,號“二郎”。二郎無名無姓、于史無征,更便于神話夸張附會,隨著李冰治水故事的流傳,二郎的故事也多起來了,便有了新的萬能的治水之神,這個造神過程大約歷時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
《教坊記》中《煮羊頭》《河瀆神》《二郎神》三曲名并列,或正因河瀆神與二郎神同屬水神的緣故。而煮羊頭這一民間的祭神活動令人聯想到宋代灌口地區通過屠羊血食來祭祀二郎神的風俗。據記載至遲在唐末,李冰祠(及附近)就有了一位大量血食的神祇,其與李冰同享奉祀,文獻稱其為玉壘山神(亦即灌口神,后因彭州丹景山知玄為玉壘山神受戒事而訛為“丹景山”神,玉壘山為現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內江“寶瓶口”一側山體),恐怕民間一直稱其為二郎神。從南北朝時期開始,蜀地就有著將健壯的男性稱呼為“冰兒”(冰之子)的習俗,而二郎神作為英勇斗江神的眾人化身,亦可稱“冰兒”,或由此后世形成二郎神為“李冰神子”、“李冰次子”的歧義、轉義。
《華陽國志》說李冰“乃自渝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輿地紀勝》引唐末五代杜光庭《水紀》載“楊磨有神術,能伏龍虎,于大皂江側決水壅四,與龍為誓者。今有楊磨江,或主事訛為羊麻(磨)江。磨輔李守,江得是名,嘉厥績也?!边@個楊磨,輔佐李冰治水,開羊摩江(今都江堰外江分流羊馬河),羊摩江的得名也是來自李冰的助手楊磨,是為紀念他的功績而以他的名字而命名(有學者認為,磨、摩、模、無等字,在蜀地都屬于古蜀方言,是人稱稱謂的記音,“楊磨”就有點類似于現在說楊先生,他當系氐羌人)。于是傳說中協助李冰戰勝江神的人,終于有了個名字。他既然有如許功績,理應同李冰一樣祠于灌口,這個水神極可能是附會李冰之子李二郎,亦即民間傳說中流傳“楊二郎”之來源,其為氐羌人,故為灌口二郎神加入“挾弓引犬”的氐羌游獵文化因素。宋代封贈灌口神祇中,便有客神將軍,《宋會要》載其廟祠在李冰祠之左,“嘗佐李冰治水之功”。此客神將軍大約為李冰的助手楊磨,客神是外來之意,指其與中原文化不同,大約因他戎裝挾弓的將軍打扮。由于《西游記》《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的深縱影響力,逐漸李二郎變成了楊二郎。
二郎神熔鑄眾多治水英雄因素于一身,因其傳說發源地以及祀廟位于灌州灌口(今都江堰岷江寶瓶口一帶)而稱灌口二郎神。在地域上,以四川灌縣為核心向四周輻射,同時又吸收周圍兄弟民族地區的文化因子,二郎神生日六月二十四日并舉辦廟會的風俗,亦可能是受灌口為鄰的氐羌族民間習俗的影響,六月二十四日這天,乃是氐羌及其派生的諸多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至于其神跡,就“二郎神故事的原始成分”而論,如像“擔山趕日”和“接草量天”之類,聯系羌氐人作為草原民族自然易于理解。二郎神“殺羊祭祀”亦是從羌俗,《說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二郎神駕鷹牽犬的獵神形象亦容納了氐羌牧羊神的文化因子。現代保留在羌族中的川主崇拜,其對象是天父木比塔或二郎,其實就是最大的天神或人神,亦是視二郎為其祖先神的投射。天父木比塔的三女兒木吉珠和凡人熱比娃結合后生下羌族祖先,此乃羌族起源神話,亦附于二郎,隨著二郎神信仰的全國化,形成二郎神為天帝(玉帝)三女與凡人結合而生的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