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29章 進入武帝統治后期(63)

  • 從戎大漢
  • 熊貓大泡
  • 5147字
  • 2025-06-03 00:05:00

說完了這些傳說后,劉從戎喝了幾口御酒嚼了塊牛肉干后見時間還早,就對田千秋、魯吉陽、馬玉明、籍興四個人講我今晚索性把與巴蜀有關的那些神仙也都給你們講了,省得到時候人家詢問你們不清楚。田千秋等四人聽后,都不禁拍手稱好。這時劉從戎點著呂宋草又吸了起來,開始給他們介紹與巴蜀有關的那些神仙。首先,他講起了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成梓潼帝君,文昌即文昌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在周朝為張仲,在漢朝為張良,在晉朝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后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愛民如子,受到了學者的廣泛尊崇。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雖象征文學,但并非人格神祇。文昌封為帝君,當是后代元仁宗時之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后人為紀念張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后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于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并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于是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并法箓,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于宋時的《文昌孝經》認為孝乃萬善之源;萬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家的兒女,推廣開也去愛護人家的兒女。據《華陽國志》記述推算,秦漢時期,梓潼山上就已建造了祭祀樹神、蛇神、雷神的“善板祠”,以后稱惡子祠或亞子祠。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著急,在夜里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藥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之后,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后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顯王”,“神文圣武孝德忠義王”等。元代仁宗,又加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歷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余部,數百種之多。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

文昌出巡,又叫“迎神會”“迎梓潼”,俗稱“接神”,同春秋祭典一樣是文昌崇拜的重要內容。是隨著文昌帝君信仰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每到農歷正月十二凌晨,縣城內及周邊居民都早起沐浴更衣,城內居民遍設迎神香案于自家門前,香案桌上系以紅色繡花綢緞,放置香爐,左右置以蠟臺,點以紅燭;門首懸掛大紅宮燈,門前放置新鮮嫩柏椏枝,用干柴引燃熏放煙霧。至晨七時左右,即由城內遣派一名年輕士紳,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背背印盒,前胸掛如意,跨上駿馬,經縣城至上山官道,飛奔直上七曲山大廟,按預定程序與山上會首諸人接洽,恭請文昌帝君乘神轎起駕。上午九時左右,梓潼知縣率領僚屬、士紳等,用飾以紅色呢緞的大轎,抬上主管縣城陰曹地府及神鬼之事的梓潼城隍神像,在鞭炮樂奏聲中,來到縣城北接官廳口,恭迎文昌帝君神轎到來。圣父、圣母、文昌和城隍四乘大轎,轎前由4個扮成宮女模樣的年輕姑娘,手提香爐,內燃檀香,香氣四溢;轎后,由2名扮成宮女模樣姑娘執掌用孔雀、金雞等羽毛制成,上面綴以珠翠等飾物的日月扇。每乘大轎后均有3個樂棚,有絲竹管弦組成的細樂隊,多由各善堂佛學社的人組成;還有鑼鼓和鈸镲打擊樂器組成的粗樂隊,多由劇團樂隊和玩友組成。鑼鼓喧天,吹打彈奏,在悠揚的樂聲中徐徐前進。轎隊經過城中每家人戶門前時,戶主即率領全家人等焚香點燭、鳴炮叩首。浩蕩的人群游完全城后,文昌神像就駐入縣城文廟東側的文昌行宮。

在中國的許多道觀中都供奉著文昌帝君,道教對這位神仙的接納是在公元6世紀左右。文昌帝君不停地轉世,為民造福,負責人們的學習和考試。14世紀以后,中國的許多學校里都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誕辰為農歷二月初三。在清朝時,每逢帝君誕辰,皇帝都要派人祝賀。從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雖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濃厚的儒家色彩。文昌迎神會當天,文昌行宮的萬年臺(戲樓)就開鑼唱戲酬神,劇目有川劇《群仙會》等,向文昌帝君等敬賀新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俗稱過大年,縣城熱鬧異常。白天,歇駕于文昌行宮的瘟祖神像。要由數十個年輕人抬上,在鑼鼓聲中的人流里巡游全城各街巷,意為驅除邪惡瘟疫。入夜,有青、黃火龍出動,增添節日熱鬧氣氛。至新年正月十八日一早,縣衙官吏和會首執事們以及信眾,齊集縣城文昌行宮,由事先安排好的儀仗隊開道,恭送文昌帝君返回七曲山文昌宮祖庭。文昌帝君,又稱更生永命天尊、梓潼帝君、雷應帝君、七曲靈應天尊、保德宏仁大帝、寶光純一天尊,全稱“九天定元保生扶教開化主宰長樂永佑靈應大帝”。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志心皈命禮。不驕帝境。玉真慶宮。現九十八化之行藏。顯億千萬種之神異。飛鸞開化于在在,如意救劫以生生。至孝至仁,功存乎儒道釋教。不驕不樂,職盡乎天地水官。功德難量。威靈莫測。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輔元。開化主宰。司祿職貢舉真君。七曲靈應,保德弘仁大帝。談經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文昌帝君成為中國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與梓潼帝君張亞子有關。

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并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后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并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際上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于是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與文昌帝君張亞子相關的道書有:《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荒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一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昃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二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愿經》(同前,二經同卷)、《清河內傳》一卷(《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冊)、《梓潼帝君化書》四卷(同前)。《道藏輯要》星集八所收有:《文帝本傳》、《文帝化書》(即《正統道藏》之《梓潼帝君化書》)。星集九收錄:《文帝孝經》、《文帝救劫經》、《文帝延嗣經》、《文帝陰無文注》、《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藏外道書》第四冊收錄者有:《文昌帝君本傳》(錄自《道藏輯要》)、《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錄自《道藏輯要》)、《文帝孝經》(錄自《道藏輯要》)、《文昌心懺》、《文昌大洞仙經注釋》、《文昌大洞仙經》、《文昌大洞經》、《大洞經示讀》、《文昌大洞治瘟寶籙》、《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第十二冊收錄《文昌帝君陰騭文注》、《焦無十則注解》。《藏外道書》第十五冊收錄《文昌正朝全集》。下面,給你們說下文昌帝君的陰騭文:

【原文】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于是訓于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各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圣言。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尸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仆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道觀。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于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恒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于羹墻,慎獨知于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云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文昌殿,則是專門用來供奉的是道教神仙系統中的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殿,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的守護神,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回。據傳王安石幼年時曾過梓潼神廟、風寸大作,后來他果真拉至丞相。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封為“英顯武列王”。宋元時梓潼帝君隆筆作《清河內傳謂其生于周初》,迄今七十三化,西晉末隆重四川為張亞子,玉皇大帝命他掌文昌星神之府并主人間祿籍。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此后,文昌星神就與梓潼神合二為一,成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明代時,天下學宮都立文昌祠。清代崇奉之風極盛,每至古歷二月三日文昌帝君生日,朝廷都派官司員前往祠廟祭祀。舊時中國各地都建有眾多的文昌廟以奉祀文昌帝君。白云觀的文昌殿也成為升學考試、升職考試應聘考試等各類應試者常來奉祀的地方。文昌帝君,神貌多為:雍容慧顏,坐下駕白驢,隨身帶著天聾、地啞二童。據說選項此二童做陪侍,是為了避免匯露舉考題和錄取情況。文昌帝君左邊奉的是孔子,為中國儒家的創始人。道教奉之為“大成至圣先師”。右邊是朱熹,為宋代理學大師。另外左右兩側還各有四尊銅像,則為侍臣、侍者馬童。在各地,都建有不少的文昌殿。國內最有名的則有三處,分別在北京、河南和廣東。北京文昌殿則建在白云觀內,里面的那些銅像都為明代時的造像。北京文昌殿門外的高大立像為“魁星”,其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左手拿斗,意謂“魁”字中間的“斗”字,右手拿筆,意謂用筆點定中試者的姓名。

據說,他先用筆在盛著墨汁的斗里“點”一下,然后“點”到考試題上,要是“點”中了誰的,誰就金榜題名。最先點中的為奪魁者,即第一名或說是“頭名狀元”。此謂“魁星點斗”。在民間演戲時,也經常可以觀看到此情節。他挺著大大的肚子,意謂學問高深淵博,滿腹經綸。河南的文昌殿,則建在安陽長春觀內。安陽長春觀始建于唐,為道教道文化旅游圣地。巍巍道觀,屹立千載,穿越了歷史的時空,長春觀優秀的道文化傳承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供人長久地敬仰和游覽。安陽長春觀由東至西為山門、道觀戲樓、小廣場、玉泉圣水、靈官殿、財神殿、觀音殿、邱祖洞、玉皇殿以及兩側的三霄殿、三清殿等建筑群。觀內松柏成林,花卉成園,敬拜各路仙家后,此處則為歇腳納涼的絕佳去處。在廣東紫金縣敬梓鎮,建有一座專門供奉文曲帝君的文昌殿。據記載,文昌殿(原名文昌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距今已有近180年歷史。當時,琴江流域經濟蕭條、文化落后。為改變現狀、振興文教,名士鄉賢積極倡導興建文昌祠,以期興文運、育人才,改變落后的局面。聽聞此喜訊,當地民眾一呼百諾,共襄盛舉,擇址敬梓鎮臥牛形山,耗時兩年,文昌祠告竣。自建成一百多年來,文昌祠享譽嶺南,民眾信奉有加。凡子弟入學,必備禮到文昌祠祭祀,以求學業進步,順入仕途。一旦學有所成,更是殺豬宰羊在文昌祠舉行隆重的慶典,以謝師圣。這種精神文化理念的傳承、延續和潛移默化,在當地形成了崇文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從此,紫金琴江流域人才輩出,秀才、舉人遍及鄉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葵青区| 常山县| 诸城市| 陵川县| 墨玉县| 新蔡县| 呼玛县| 古浪县| 横峰县| 陇川县| 兴隆县| 长沙县| 垫江县| 平利县| 莆田市| 沈丘县| 邵东县| 甘洛县| 白玉县| 莱阳市| 莱芜市| 丰原市| 文山县| 镇远县| 桂东县| 绥化市| 商都县| 鹤庆县| 吉首市| 清徐县| 湘阴县| 夏津县| 梨树县| 澎湖县| 沐川县| 大余县| 东乌珠穆沁旗| 黔西县| 柳河县|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