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地區遂寧的東北部,隱藏著一個歷史悠久、傳說紛紜的縣城蓬溪縣。這里不僅自然風光旖旎,更因一系列神秘傳說而備受矚目。蓬溪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后代的唐朝,甚至更早。相傳,早在公元前4世紀,由于戰爭和自然環境的惡化,西北地區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民族遷徙。其中,一個名為劫國的部落,在首領的帶領下一路南下,最終到達了蜀國地界的遂寧,與當地人民融合,建立了北厥國。這段歷史為蓬溪縣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也為后世的傳說奠定了基礎。然而蓬溪縣最為人稱道的,還是那條被稱為“黃泉路”的神秘山道。黃泉路位于蓬溪縣境內,是一條長達二十余千米的山道,被人們稱為“活死人之地”。這個名字的由來,既與它的神秘傳說有關,也與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曾提及“黃泉路”,詩中描繪的是與地下通道相連的陰間之路。而在現實中,黃泉路則因其常年云霧繚繞、綠草茵茵而得名。在歷史上,黃泉路曾是通往川南和蜀中的重要交通要道。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里逐漸成為了動蕩和紛爭的代名詞。明末清初時期,大量叛亂軍在這里聚集,導致幾個朝代的混亂。清初時期,由于這里是激戰的重要區域,民間稱之為“地府口”,成為販運耕牛和軍隊進入川中的重要道路。到了道光年間,為了防御回部軍起義,清朝朝廷派遣重兵駐扎四川,并修筑防線,其中就包括封禁黃泉路。盡管黃泉路被長期封禁,但關于它的傳說卻從未停歇。據當地居民口述,這條路曾發生過匪徒搶劫、盜墓偷尸和埋伏搶劫等犯罪事件,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惡性事件屢次發生。這些暴力事件使得黃泉路籠罩在神秘和恐怖的氛圍之中,成為世人避而不及的地方。
然而,黃泉路的神秘并不僅限于此。在被封禁后,這里成為了禁地,除了一些當地的牧民,很少有人涉足。然而,仍有許多人目擊到各種奇怪的現象,如靈異的光芒、籠罩著陰氣的霧氣以及恐怖的哭聲等。這些現象使得黃泉路更加神秘莫測,吸引了無數探險者前來探尋其真相。除了黃泉路,蓬溪縣還有關于妙莊王和三姊妹觀音的傳說就在當地廣為流傳。相傳,妙莊王有三個女兒,她們心地純良、志高行潔,一心向佛。在妙莊王的一再阻撓下,她們仍堅持修行,并最終修成正果。這個傳說不僅體現了當地人民對佛教的信仰和崇拜,也為蓬溪縣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巴蜀地區的青神,也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其名字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和傳說。青神縣位于巴蜀地區的西南部,這里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關于青衣神的傳說,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青神之所以得名,與古蜀國的開國之王蠶叢氏密不可分。蠶叢氏,又被稱為青衣神,是蜀地蠶桑文化的奠基者。相傳,蠶叢氏身著青衣,教民種桑養蠶,使蜀地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他不僅是一位英明的王者,更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農神。由于他對農業的杰出貢獻,民眾尊稱他為“青神”,并在他去世后修建祠廟祭祀。除了青衣神,青神縣還有一座神秘的白塔,它與一個動人的傳說緊密相連。白塔位于中巖沿思蒙河逆流而上的白塔寺旁,是一座青磚砌成的寶塔,塔身通體純白,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相傳很久以前,寺廟里只有師徒兩個和尚,香火不旺。而附近的白虎崖常有白虎精出沒傷人,使得當地百姓談虎色變,紛紛避其虎患遠走他鄉。羅衣秀才,一位當地羅家山人,曾考中秀才后看破紅塵,投在青衣神門下學神仙之法。他聽聞此事,決定下山為民除害。
羅衣秀才告訴兩個和尚,要在寺廟旁邊的山腰上修一高塔,以鎮住虎精之害。于是,和尚與羅衣秀才約定各自修塔,比比誰先修好。半夜里,小和尚發現山腰上的大塔已有山頂高,趕緊告訴師傅。師傅一看大塔已修到13層,便學雞叫,于是寺廟周邊村莊的公雞此起彼伏,雞鳴一片。羅衣秀才聽見雞鳴以為天亮了,心生一計將寺廟里的一口大鐘倒扣于塔上,好歹算是造了一座別出心裁的白塔。從此以后,村民們再也不用擔心虎患了,都能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的日子。巴蜀地區的蒼溪縣,不僅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著稱,還流傳著許多神秘而引人入勝的傳說。這些傳說,如同蒼溪縣的山水一般,充滿了奇幻與魅力,讓人心生向往。在蒼溪縣的大山深處,隱藏著許多未被現代文明觸及的神秘角落。傳說中,這里曾是仙人修煉的場所,山中常有奇珍異獸出沒,更有靈藥仙草藏于密林深處。曾有獵戶誤入深山,偶遇仙人對弈,待其返回村莊,才發現人間已過百年。這樣的故事雖不可考,但卻為蒼溪縣的山林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關于深山中的靈藥,當地還流傳著一個關于藥仙的傳說。相傳有一對夫婦,隱居在深山之中,他們精通醫術,能以草藥救人。這對夫婦被尊稱為藥仙,他們的居所附近生長著許多珍稀藥材,其中不乏能起死回生的靈藥。然而,藥仙行蹤不定,很少有人能見到他們的真面目。只有那些心懷善念、有緣之人,才能在危難之際得到藥仙的救助。蒼溪縣是道教活動的重要興盛之地,自東漢張道陵在此從事道教活動開始,道教在蒼溪已有1860多年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高道大德和專家名流的足跡,孕育和積淀了厚重而深沉的道教文化。
傳說中,蒼溪縣內的某些山洞曾是道教高人修煉的場所,洞內石壁上還留有他們的修煉秘籍和感悟。這些傳說不僅豐富了蒼溪縣的文化內涵,也吸引了眾多道教信徒前來探尋。巴蜀的閬中,在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無數神秘而迷人的傳說。這些傳說不僅增添了閬中的神秘色彩,也為其增添了幾分浪漫與奇幻。據《四川通志》等古籍記載,張道陵,又名張陵,是東漢時期沛國豐邑人,傳為張良后裔。他年少時便喜好河洛、讖緯、天文和地理,曾在巴郡江州(今重慶)擔任縣令,后隱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修煉長生之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修道,撰寫《道書》24篇,創立了五斗米道。張道陵入蜀,一為“聞蜀人多純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便利創教;二為“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用符、丹治病救世。入川后,張道陵在閬中的云臺山煉丹修道,感老君授以密錄。永壽二年(156),張道陵與弟子趙升、王長在云臺山煉大丹服之,后于半崖躍入石壁,自崖頂而出,因成兩洞,上曰峻仙洞,崖半曰平仙洞。是年九月九日,張道陵將諸密錄、玉冊、玉印、斬邪劍授長子張衡,乃與夫人雍氏登云臺峰,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歲。這一傳說使得云臺山成為了道教圣地,吸引了無數信徒前來朝拜。在閬中古城張飛路和商城路交匯處,有一地名叫“九龍池”。盡管此地既無池,也無龍,但關于它的傳說卻十分引人入勝。相傳在唐朝時期,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都曾來到閬中,試圖斬斷這里的龍脈。袁天罡從長安出發,一路追尋王氣至閬中鋸山崖,在龍脈處置一銅錢為憑。
而李淳風也在云南觀星望月,知東北方向有王氣,于是也一路走來,步到閬中鋸山崖,在穴位插上一根定針,剛好插在袁天罡放置的銅錢眼中。兩人合計挖斷龍脈,但真龍僥幸逃脫至九龍池。一到晚上龍嘯四起,狂風大作,攪得當地百姓心神不寧。袁、李二人再次返回,施計百端,最終按照龍的指示,在九十九棵樹上潑狗血、下竹簽,池中央埋上桃木劍,八個方位潑上雞血布陣,才將九龍趕走,九龍池也日漸平靜。張飛是后朝蜀漢名將,曾任巴西太守,鎮守閬中七年之久。他愛惜民力,使得閬中民康物阜。張飛隨劉備伐吳以報關羽之仇時,未成行,被帳下奸卒范彊、張達所害。二人背負張飛人頭直奔東吳,途經云陽時,將張飛人頭拋入長江。相傳一天晚上,云陽縣銅鑼渡口一位漁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張飛稱自己被范彊、張達所害,拜托漁人把自己的頭顱打撈上來,并求老漁人將其頭顱背往飛鳳山安葬。漁人夢醒后來到長江邊撒網,果然撈起了張飛的頭顱。后來,當地百姓就在撈起張飛頭顱的地方修建了張飛廟。張飛千余年守候閬中,護佑百姓的傳說也成為了代代佳話。據嘉靖《保寧府志》載,明成化年間保寧知府李直作《靈異碑記》,記述了張飛守護閬中的幾件事,如閬中有什么災難事,只要祈禱桓侯張飛,都是有求必應。袁天罡,唐朝著名的風水大師和天文學家,他曾夜觀天象,發現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氣,于是報告給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命他實地查看,袁天罡來到閬中后,看見大小蟠龍山如兩條蛟龍盤繞城后,形成龍鳳之勢,于是便命人將大小蟠龍山結合部分砍斷以破龍脈。據說這一舉動使得閬中人才輩出,卻未出過天子。袁天罡在破了閬中的王氣后,決定在此隱居。
他根據風水學說重新規劃建設了閬中古城,使之成為獨特的九橫九縱格局。此外,他還與另一位天文大師李淳風合寫了《推背圖》這部震驚中外的著作。兩人死后,也相繼葬于閬中,后人為紀念他們,修建了天宮院。巴蜀名山龍門山也蘊含著豐富的傳奇神話故事,以下是一些關于龍門山的傳奇神話故事,我給你們講一下。鯉魚躍龍門這一傳說源自中國古代,用以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象征逆流前進、奮發向上的精神。相傳,鯉魚只要能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龍門山因此得名,并被視為一個天然的界線,劃分出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一傳說不僅賦予了龍門山神秘色彩,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華民族最早的治水英雄大禹,就誕生在龍門山。大禹為治理洪水,不辭辛勞,鑿開龍門山,使水流得以暢通,從而解除了水患。為紀念大禹的偉大功績,該山被命名為龍門山。這一傳說體現了古代人民對大禹的崇敬之情以及對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向往。龍門山,以其獨特的“飛來峰”景觀而聞名。這些“飛來峰”實際上是外來巖塊,在地質運動中被推覆到現在的位置。傳說中,這些巖塊像是從別處飛來一般。龍門山腳下的龍門寺(又稱妙巖寺)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明朝時,朱元璋封龍門山的龍為廣濟龍王,在開光儀式上,鐘鼓石齊鳴,被視為神跡。此后,妙巖寺香火鼎盛,并有了“鐘鼓天成”的美譽。龍門山地區還有接龍求雨的習俗。遇到大旱時,村民會到龍門山去接龍求雨,儀式結束后還要舞著龍燈、敲鑼打鼓送龍進山。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祈求風調雨順的愿望。在龍門山的傳說中,還有關于四條神秘道路的故事。
這些道路據說通向不同的方向和結果,只有勇敢地踏上其中的一條道路,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這一傳說鼓勵人們面對未知時要勇敢嘗試、堅定信念。青川縣位于巴蜀廣元,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在青川縣的后高坪附近,有一個名為二郎廟的地方,這里有三塊古老而神秘的石頭,傳說中它們與二郎神有著不解之緣。據說,二郎神曾在磨刀埡磨刀,他運用神奇的法力,使得這些石頭成為他生火做飯的工具。這些石頭被當地人視為神圣而神奇的存在,分別被稱為“磨刀石”、“生火石”和“劈劍石”。磨刀石是二郎神磨刀的地方,當地居民相信,在磨刀石附近祈禱,可以得到二郎神的庇佑,遠離邪靈。生火石則是二郎神生火做飯的地方,象征著溫暖和食物。而劈劍石,則是二郎神劈劍之處,創造了附近的劈劍門七十二峰,這些峰巒猶如一把把神劍,為當地帶來神秘而威嚴的氛圍。每逢重大節日,人們都會聚集在磨刀石附近,祈愿平安吉祥,同時感受二郎神的神秘能量。這些神奇的石頭不僅僅是地方傳說的一部分,更成為了連接歷史、信仰和現實生活的紐帶。在青川縣的青竹江畔,還流傳著關于喬魚洞和鯰魚洞的奇妙傳說。據說,喬魚洞是一個神奇的山洞,只要在洞口等著,就會有魚自動冒出來。然而,這一奇景并非隨時可見,只有在夏末秋初之際,才會有魚兒從洞中涌出。而相距不遠的馬鹿鄉,則有一個春天冒魚的鯰魚洞。每年春天,村里的壯勞力都會負責在洞口打撈鯰魚,然后分給各家各戶。這些鯰魚被撈上來時,每一條都渾身是傷,像是經歷了一番廝殺一般,這也為這些山洞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關于山洞冒魚的原因,是由于青川縣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帶,山頂常年積雪。每當春季或夏季來臨時,積雪融化后流入到了青竹江里,導致地下暗河的水位上漲。
而山洞中的魚類則隨著上漲的暗河游出來,形成了這一奇妙的景象。青川縣還流傳著許多其他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如黃蛟追日的故事,傳說中黃蛟是一種神秘的龍類,它常在晨曦之時追逐太陽,為大地帶來清新的空氣和活力。又如金蟾望月,講述著一對黃金和白銀蟾蜍在月光下化身為美麗的人形,相望于夜空,這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代表著財富和幸福。巴蜀北川縣位于巴蜀地區西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態資源。老君山位于北川縣境內,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山脈。相傳在春秋時期,道教始祖老子曾隱居于老君山修煉。老子選擇老君山作為修煉之所,是因為這里的自然環境與他的思想不謀而合。老君山山勢險峻,云霧繚繞,仿佛與世隔絕,正是修煉道法的理想之地。在老君山的傳說中,老子在這里修煉多年,最終得道成仙。他曾在山中煉制仙丹,以求長生不老。煉丹時,山谷中常常云霧繚繞,仙氣彌漫,附近的村民都能聞到一股奇異的香氣。這些仙丹不僅能夠延年益壽,還能治愈各種疾病,因此吸引了許多求仙問道的人前來。此外,老子還與一只擁有靈性的白鹿結下了不解之緣。白鹿對老子忠心耿耿,每當老子遇到危險時,它都會挺身而出,保護老子的安全。除了老君山的傳說外,北川還流傳著目連救母的動人故事。相傳,目連的母親劉氏四娘在陽間壞事做盡,被閻王收回陰間受苦。目連和尚修道回家,發現母親不在了,便到陰間尋找母親。由于劉氏四娘在陽間作惡多端,閻王最終發配其到陽間變狗。目連在化緣時發現劉員外家的青獅犬很像他的母親,便將其討要回家,悉心照料。青獅犬老死后,目連又披麻戴孝將其送上山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