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劉從戎又喝了一大口御酒,對著田千秋、馬玉明、魯吉陽、籍興四個人講道在巴蜀之地還居住著眾多的神仙而成為了“眾神之地”,你們曉得為什么嗎?見四個人面面相覷,都不知所以然,他就笑著說那我就給你們先講清楚這個原因吧。巴蜀大地是一方充滿奇幻色彩的土地,流傳著無數神話傳說,眾多神仙寄居在此,又名眾神之地。早在《山海經》誕生時,古人就描述了一個“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的都廣之野成都平原,那是古蜀大地最初的模樣。在封建王朝的鼎盛歲月,后代的詩人在蜀道的奇麗驚險面前,想象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壯闊史詩。數千年來,神話始終與這片土地相伴相生,見證著巴蜀的文化沉淀與歷史變遷。其實,這主要與蜀地人民的生活經驗,有著不解之緣,生涯通常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蜀地文明,則是與絲綢相生相伴。蜀錦、蜀繡熱銷國內外,“錦官城”的美名流傳至今。蜀山氏因為長期養蠶和紡織絲綢,便以蠶為族名,稱蠶叢。巴蜀大地之所以稱蜀,便與此有關。在農耕文明的漫長時光里,巴蜀人以種桑養蠶為重要經濟來源。與絲綢有關的神仙,蠶叢與嫘祖,也許就是最初為巴蜀絲綢業做出不凡貢獻的英雄人物。巴蜀人民,以神話的形式記錄早已在歷史進程中逐漸模糊的事跡。我們仍能在巴蜀各地看到與蠶相關的祭神活動:蠶龍、蠶姑廟會、舞蠶龍、獻紅鞋。伴著巴蜀民眾走過農業社會,沉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鐫刻在這片土地的來路與歸途。在巴蜀各地,還散落著天涯石、地角石、武擔石、五塊石、石鏡、石筍、石犀等“神石”。
巴蜀地處地殼運動的活躍區,復雜多變的天氣,共同造就了了數不勝數的龐然大石,喚起人們對力量的崇拜、對永恒的思索。那些呼風喚雨的神仙人物,也許神力便來自這些滄海桑田的遺跡,才得以跨越時間的限制。關于治水的神話,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已經家喻戶曉。鱉靈治水也在巴蜀本地有著廣泛影響力,鱉靈即開明,第五代蜀王。洪水,是懸在巴蜀文明頭上的達利克摩斯之劍。每一代蜀王,都肩負治理洪水的重任。巴蜀地區制造出來的那鞋耀眼奪目的青銅器,便是為了平息洪災向神明獻上的禮物。在哪吒的故事中,水成為推動劇情的關鍵因素。這個能制服海中龍王的少年元帥,在萬里長江第一城的宜賓,被傍水而居的宜賓人奉為神明,以求“水利萬物而不為患”。作為長江流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養區,巴蜀擁有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漢江、岷江、金沙江、沱江、嘉陵江、赤水河等一級支流,以及1000多個湖泊。組成了龐大西南水系。豐沛的水源,既是孕育萬物的源頭,也是近在咫尺的威脅。在與水朝夕相處的時光里,治水成為巴蜀民眾的共同記憶。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愿意相信,真有神靈在操縱著一切,只要虔誠祈求,總能回歸風調雨順的盛世。當水患來臨,便是龍王在發怒,哪吒在鬧騰,當水患得以平息,便是大禹、李冰,用神力馴服洶涌的水流。蜀山,從不指一座具體的山,而是巴蜀地區群峰的泛稱。經過眾多當地人的加工描述,已經成為蓬萊一樣的仙界頂級標志。這些傳說故事直接把“蜀山派”等同于“道”的化身。“仙劍”中的蜀山,儼如世外桃源,一花一葉,一石一水都可能成為“悟道”的對象。而在蜀山修煉的修仙人士個個皆是顏值的天花板,更讓人對蜀山產生無限的向往。
從地理位置來看,巴蜀的確稱得上修仙界的天選之地。巴蜀之地正好位于我國地勢三大階梯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的中間,西高東低,落差極大,極其合適“御劍飛行”而巴蜀境內符合仙霧繚繞、御劍飛行修仙想象的山脈也不少,峨眉山、青城山、天臺山都能符合古人對于仙山蜀山“山峰淩空,宛若浮云,清幽至極”的想象。以至于后世一提到蜀山,一群御劍飛行、豐神俊朗的神仙形象便映入腦海。他們以佑護天下蒼生為己任,以求道為終極目標。“道”是什么?也許能用青城山的“大道無為”可以回答——不計較一時的得失,順其自然,自有歸處。這樣的信條,也與巴蜀民眾的逍遙智慧一脈相承。盆地封閉的地形,屏蔽了戰亂,遠離了中原正統的規訓,也給神話的誕生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每當天下動蕩,便有不少能人異士入川,創立門派,在變幻的世道確立信仰,為人們的精神提供歸屬。如果真有得道之法,也許就在那些靈光環罩,仙氣異然的奇峰古剎間。縱觀這些神話元素,不難發現,其與蜀地人民寶貴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這就像人家說人和牛最大的區別是,牛永遠只知道低著頭看地下的草,哪里草好吃就行。人還要仰頭看天,還要看周圍的人,還要看山看水,看夠了眼睛一閉,還能想象。在巴蜀,人們賴以求生的農業、朝夕相處的山河、亂世時的避風港,都能喚起奇幻宏大的神話想象。隨著巴蜀地區眾多遺跡和文物的出土,古蜀人強大的想象力,有了實證——他們熱衷于觀察世界。巴蜀神話傳說中的太陽神鳥,便是由四只展翅飛翔的神鳥圍繞著太陽循環往復地飛翔。而那些樣貌奇異的日神和月神,看到鳥兒背著負著一輪圓日,神人們張開羽翼,自由自在翱翔于天際。
星體的運轉、四季的流轉規律,都被凝聚在一件件具象而精美的器具上,彰顯著古蜀先民對于太空及“天外來客”的強烈好奇心。若細看這些東西的細節,則會時不時發現魚、鳥、蛇、蛙等動物元素,種種符號圖像則顯示了自然萬物在古蜀人腦海中的生動投射。仰頭看天空,低頭看世界。一念之間,便有三千宇宙。埋藏在這座城市歷史深處的想象力基因,與生俱來,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與蛻變,生生不息,悠遠綿長。從一個個鮮活的神仙形象,神秘莫測的遠古神話,我們得以追溯民族歷史的文化沉淀,勾勒出關于未來的盛大想象。都江堰青城山有豐富的關于“仙人”的傳說,這些曲折離奇的故事,給風光綺麗的青城山添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這些傳說,除了講過的寧封、張陵、薛昌和遇仙崖、王婆崖等故事外,還有許多仙人的故事,至今講來仍耐人尋味。傳說有個叫李阿的人,常到成都要飯,要的所得都分給貧窮的人。他經常天晚才離開,天亮就在成都,沒有人知道他住在哪里。問他事,他總是一言不發。時間一久,人們慢慢發現他的臉色能預示吉兇,若他喜歡,事情就順當,若他憂愁,就會兇多吉少。有個叫古強的人,懷疑李阿不是平常的人,特別討好他,就像親人一樣侍奉他。一次他隨李阿還家,才知道李阿住在青城山中。李阿一直都是五十歲左右的樣子,多少年了,他還不老,古強十八歲時,見到李阿就五十多歲,古強八十余歲時,李阿還是那個樣子。后來,李阿自言“被昆侖召,當去”,以后人們就再也沒見過李阿的影子了。后代唐朝天寶十三年重陽日,唐玄宗在沙苑打獵,見云間有只孤鶴,就用張弓搭箭射中了它。這只鶴帶箭慢慢落下來,離地還有一丈多高時,突然拍翅沖天而去,飛走了,消失在西南方向。
那時成都有一座明月觀,觀里松柏凌云、殿宇宏麗。每當桂子飄香,青城道士佐聊就要來觀中,一住就是三五天,十多天,他在觀中很受道士們的尊敬。這年重陽,徐佐聊又來到觀中,神色沮喪,面容蒼白。道士們關切地問他,他說:“我經過山丘時,受了箭傷,現在已經好了。但這箭不是人間之物,我把它留在壁間,等金箭的主人回來了再交給他,不要丟掉了。說完取出一支金翎交給道士,拿起筆在壁上寫下“天寶十三載九月九日”幾個字就走了。道士小心翼翼地把小箭置于壁間。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來到四川,在青城山偶然發現自己的箭,問起這箭的來歷,道士把徐佐卿的話如實奏明,唐玄宗看見壁上的題字,正是他沙苑打獵的日子,他才知誤傷了“仙人”,后悔不已,這就是青城山長聯中“佐卿化鶴”的故事。“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讀過“長恨歌”的人,可能會對這位奇特的“臨邛道士鴻都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欲知其是何人。這位鴻都客名叫楊什五,是“青城真人”王君的弟子,幼年遇道士,授以“檄召”之術、“三皇天文”,因此,能“役命鬼神,無不立應”。唐玄宗避亂蜀中,思念貴妃,聽得楊什五有“考召之法”,玄宗就命他尋找。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東海蓬萊找到“上元婦仙太真”,也就是楊貴妃。楊貴妃對楊什五說:“我是太上侍女,偶以宿緣世念降謫世間。十年后當相見。”又取出開元中玄宗所賜金釵細各半,玉龜子一枚作信物,叫楊什五進給玄宗。玄宗見到舊物后,潸然淚下。楊什五為玄找到貴妃,玄宗稱贊楊什五是“真得道之士”,賜名“通幽”。青城山中長聯中“譚峭靸鞋”講的也是青城山中一則仙人的故事。譚峭,安景升,好道術。
辭父遠游,拜松山道士為師,辟光養氣,后居南岳,煉丹成。服食后能隱化。南宋年間,賜名“金門羽客”,亦號“玄流真俗”。宋齊想奪他的“化書”,就用酒將譚峭灌醉,將他裝進革囊,沉入水中。革囊被漁人撈起,剖開一看,譚峭還在里面呼呼在睡。漁人叫醒問他,他說:我叫譚景升,宋齊邱奪我化書,沉我水中。化書已經不在了,我也將不久于人世了,我趁此機會在囊中好好好休息一會。譚峭有詩記其事:線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拋向海東邊。蓬萊信道無多地,只在譚生柱杖前。譚峭后入青城山“升仙”而去。這些神仙故事在《神仙傳》集異集》《仙翁拾遺》等書中有記載。類似上面這些青城山神仙故事還很多,這里就為一一贅述了,以后慢慢擺。而青城山長聯是溯禹跡奠岷阜以還,南接衡湘,北連秦隴,西通藏衛,東峙夔巫;蔥蔥郁郁,縱橫八百里輿圖。試躡屐登上清絕頂,看云嶺光騰,紅吞滄海;錦江春漲,綠到瀛州;歷井捫參,須臾踏蝸牛兩角。爭奈路隔蠶叢,何處尋神仙帑庫?丈人峰直墻堵耳!回思峨嵋秋月,玉壘浮云,劍門細雨,尚依稀繞襟袖間。況乃夜朝群岳,圣燈先列宿紫天;泉噴六時,靈液疑真君唾地。讀書臺猶存芳躅,飛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遙陟檐匐崗,渡芙蓉島,都露出廬山面目,難遽追攀。樓觀互玲瓏,今幸青崖徑達。問當初,華堵姚墟,銅鑄明皇應宛在;自軒壇拜寧封而后,漢標李意,晉著范賢,唐隱薛昌,宋征張愈;烈烈轟轟,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遺徽,記宮臨內品,墨敕親頒,曲和甘州,霓裳同詠,鸞章翠輦,不過留鴻爪一痕。可憐林深杜宇,幾番喚望帝歸魂?高士傳豈欺予哉!莫道趙昱斬蛟,佐卿化鶴,平仲馳騾,悉縹緲莫遐荒事。兼之花蕊宮詞,巾幗共譙巖競秀;貂蟬畫像,侍中與太古齊名。攜孤琴御史曾游,吹長笛放翁再往。休提說王柯丹鼎,潭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無端淘盡。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暫棲。待異日,龍吟虎嘯,鐵船賈郁定重來。
農歷六月二十六為二郎神生日,他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極具影響力的神祇。其傳說包括治水、擔山趕太陽等,與四川都江堰、江蘇連云港等地緊密相連。二郎神形象多樣,司掌神職廣泛,深受百姓愛戴。二郎神,又稱二郎顯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江神、赤城王、昭惠顯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極具影響力的神祇之一。二郎神的故事發源地,主要有都江堰和連云港。在灌縣,都江堰的修建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它的背后有著一位治水英雄李冰。李冰時任蜀郡太守,他帶領民眾開鑿寶瓶口,分流岷江之水,灌溉川西平原,使這片土地從此富饒起來。在他的兒子,即傳說中的二郎神的協助下,他們不僅成功修建了都江堰,還降服了危害百姓的孽龍,將其永遠鎖住。百姓們為感激李冰父子的功德,便為他們修建了寺廟,世代祭拜。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冰次子因其治水之功,逐漸被民間尊為“二郎神”。在都江堰的二王廟中,二郎神的塑像最初是翹著二郎腿的,這一姿勢正是為了模仿大禹治水時因長時間勞作而僵死的那條腿,以此頌揚二郎神的治水功績。二郎神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成為民間信仰中的重要角色。二郎神的傳說不僅限于治水,還有擔山趕太陽的壯舉。相傳,古蜀國時期,人們對太陽有著深厚的崇拜,而二郎神則以其驚人的神力,擔起五岳之山,追趕太陽,將其一一壓住,形成了今日的山川地貌。這一傳說不僅解釋了日月山川的由來,也展現了二郎神的神通廣大和英勇無畏。二郎神曾駐守灌江(連云港灌南與響水交界的灌河口)。這一設定,使得連云港灌南地區與二郎神傳說緊密相連。相傳,連云港灌河五龍口是二郎神的居住地。這里河寬水深,常有水患。二郎神為保一方平安,用他的神勇和法力治理水患。據說,有一次灌河出現一條兇猛的蛟龍,興風作浪,危害百姓。二郎神挺身而出,與蛟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搏斗。他手持三尖兩刃刀,施展神通,最終成功斬殺蛟龍,讓灌河恢復了平靜。
還有傳說,二郎神曾在灌河兩岸幫助百姓開墾農田,引灌河水灌溉莊稼,使得當地農業豐收,百姓安居樂業。盡管歲月變遷,這些傳說依然在當地口口相傳,成為了連云港獨特文化的一部分,《二郎劈山救母》、《二圣斗變》、《二郎擔山趕太陽》等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這些傳說不僅豐富了二郎神的形象,也體現了當地人民對自然和英雄的崇拜。連云港灌河五龍口被傳為二郎神居住地,這里有二郎神廟。二郎腿,又稱二郎神腿,是一種常見的坐姿,即將一條腿彎曲放在另一條腿上。這種坐姿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與二郎神和大禹這兩位神話人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傳說大禹治水,十年不入家門,十分敬業和辛苦,由于長時間在惡劣環境中勞作且盡心盡力疏浚溝洫,不幸得了“偏枯”的毛病,一條腿癱瘓后成為了跛子。走路時,大禹是一腳跳行,一腳蹺起,這種獨特的走路步伐被尊稱為禹步。而在后世的一些巫師、道士作法祈神時會模仿大禹以增加其神力,他們用禹步時是一腳跳行一腳蹺起,按照七星排列方式來回跳轉。傳說晚輩二郎神,作為水神,對治水的前輩大禹非常崇拜,不但在治水業務上學習大禹,連行動舉止也在模仿大禹,于是二郎神在坐的時候,就模仿大禹把傷腿放在上面,后來這樣的坐姿就被稱為“二郎腿”。一些廟宇中二郎神塑像最初的坐姿其實是在模仿禹步,因為巴蜀自古巫風盛行,在開鑿都江堰等艱難工程時為穩定民心等可能有祈神等活動,而二郎神被認為精通禹步,所以二郎腿的坐姿可能是對禹步的一種形象化、日常化的呈現。在民間信仰中,二郎神的形象逐漸豐富起來。他手持三尖兩刃刀,額間生有第三只眼,身旁常伴有哮天犬相隨。他不僅是水神、護國神,還是獵神、蹴鞠神、戲神等,司掌神職廣泛,深受百姓愛戴。每逢農歷六月二十四或六月二十六,即二郎神的誕辰之日,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祈求二郎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道教神靈體系中,二郎神也被納入其中,成為道教中的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