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進入武帝統治后期(56)
- 從戎大漢
- 熊貓大泡
- 5136字
- 2025-05-27 00:05:00
相傳,蠶叢住在岷山石室中,在如今的四川廣漢三星堆建立了古老的蜀國。正是蠶叢王教會了蜀人種桑養蠶,“蠶叢”的名字來歷,也與四川蠶桑業的興起,密不可分。蠶叢教會了蜀人蠶桑,這也許為當今蜀錦的世界聞名奠定了初步的基礎。當時,佛教道教等宗教并沒有產生,但人們仍然通過巫卜等方式來獲取人神溝通,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蠶叢王,也被尊為神一般的人物。《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上古時代,歷史模糊,也許歷史可以證明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只是故事,但卻無法否認黃帝戰蚩尤、伏羲演八卦、神農嘗百草及三皇五帝的種種傳說。也許蠶叢只是一個首領的名號,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傳了幾百年,也許,傳說并非虛構。《華陽國志》中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目縱”正是蠶叢的特點,也是人們對蠶叢高瞻遠矚的肯定表現。更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甲骨文還是現在的文字,“蜀”這個字都有著非常生動的象形,同樣,仍舊是蠶叢!“蠶”“蜀”二字從字形上基本相通,“蜀”字的部首,那各倒著的“目”字,更是蠶叢王“目縱”的具體體現。人們對君主的崇拜不單拘于神化,更具象為動物化的圖騰符號。蠶叢,即具象為蠶;柏灌則為白鶴;魚鳧教蜀人捕魚,為魚鷹;杜宇化作杜鵑的傳說廣為流傳;治水有功的開明王朝始祖鱉靈,更是化身為一只鱉!蠶叢王朝持續了數百年,為柏灌王朝所取代。蠶叢晚年,中原商王朝數次進攻蜀國。蜀國當時的兵力不足,被商朝軍隊打得幾近滅國。
正是蜀國的第二代蜀王柏灌,帶領蜀地人民逃離了戰亂,重建家園。柏灌也被蜀人寓為美好的白鶴,來感激他帶給了蜀人幸福安定的生活。關于二代蜀王柏灌,歷史上的痕跡很少,柏灌、魚鳧和杜宇三朝,確立了蜀地人民對于鳥圖騰的崇拜。魚鳧即魚老鴰,本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這是古蜀魚鳧部落崇拜的圖騰,現成都市溫江一帶就有魚鳧王墓、魚鳧城遺址等多處遺跡。大約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來生活于岷江上游的魚鳧氏族,進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領繼蠶從、柏灌之后而為蜀王,史稱魚鳧王。蜀地河流眾多,魚鳧將打漁的本領傳授給蜀地百姓,百姓的生活進一步得到了提升,也對魚鳧王更加愛戴。魚鳧王朝延續了幾百年,有一天魚鳧前往灌縣境內的湔山打獵,但卻在那里突然“仙去”。一個叫杜宇的云南青年從天而降,在蜀地稱王與來自朱提的梁氏女子“利”結為夫妻后,成為新一代的蜀王。魚鳧仙去的說法固然浪漫,但透過神話故事,我們依稀可以看到神話背后,魚鳧王外出打獵,遭遇兵變或者刺殺,云南杜宇部落和朱提梁利部落聯姻,武力占據蜀地的血色痕跡。與先王蠶叢魚鳧不同,杜宇所處的時代大概已經在中原的商朝晚期。中原文化的浸染,領土功利欲望的熏陶,讓蜀王不再專心于為百姓謀得福利,而是更加在乎開疆拓土。杜宇在建國后,認為自己的成就會比蠶叢、柏灌與魚鳧這三個在此建國的君主來的高。因此,他積極的擴展疆域,使得國土領域向東可達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蘆山、天全一帶,向北可到漢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縣。此外,他還把領土中的汶山建設成牧場,今天蜀地的宜賓、滇黔一帶變成花園。
但是,可能由于杜宇的得位手段真的有些問題,或者是蜀民對先王魚鳧的懷念,杜宇似乎總是生活在先王的陰影中。于是,他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給自己另起了一個名字“蒲卑”,也就是一種魚鷹的意思,讓蜀民的魚鳥崇拜,在自己身上,延續下去,此時的中原王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周武王自西岐起兵,號召天下諸侯討伐無道紂王。蜀王杜宇出兵,參與了這次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在開疆拓土上有所建樹的蜀王杜宇,練就了一支強悍的軍隊,這支勁旅戰力十足,甚至在有著相對成熟和豐富作戰經驗的中原王朝軍隊面前也毫不示弱,成為了伐紂聯軍中最具戰斗力的隊伍之一。這或許是“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第一次與中原文明的交流。此后的年代蜀地的青銅器上,不再單純的體現古蜀的信仰和文明,更多的是結合了西周的中原文化。周朝建立后,武王姬發分封天下諸侯。雖然得到了周王的賞賜,但并未得到分封的蜀王杜宇,不再滿足于自己的稱號。于是,他自稱“望帝”,學習古蜀王的愛民如子,盡心盡力的改善蜀地水文環境,為治理蜀地經常出現的水患費盡心思。望帝杜宇的心思沒有白費,雖然水患沒有得到根本治理,但他的努力同樣也換來了蜀地百姓的認可。杜宇統治晚期,水患仍是困擾蜀地百姓的的一大難題。正如上古時代大禹的父親鯀一樣,杜宇治水一生,卻難見成效。這時,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具尸體在江水中,沒有順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漂到了蜀國的都城郫邑,尸體被打撈上來之后,奇跡般的復活了!
望帝杜宇聽說了這件事,大為奇異,便把這個死而復生的青年叫來相見。這個青年,就是鱉靈。鱉靈來自楚國,對治水有著獨到的見解。杜宇十分器重鱉靈,任命他為丞相,治理蜀國水患。鱉靈任丞相不久,一場大洪水暴發了,原因是玉壘山擋住了水流通路。鱉靈帶領人民治水,把玉壘山鑿開一條通路,讓洪水順岷江暢流而下,解除了水患。鱉靈治水有功,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可是與此同時,一則關于望帝杜宇的“桃色新聞”卻流傳開來:杜宇在鱉靈治水期間,與鱉靈的妻子私通!到底事情是真是假,無法考究,但這件事足以令杜宇顏面掃地。一面是鱉靈德高望重,一面是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杜宇心灰意冷,自愿把帝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受禪得國,成為了第五代蜀國國王,建立了開明王朝,號為叢帝,也叫開明帝。《蜀王本紀》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望帝積百余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尸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尸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后來所說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及望帝春心托杜鵑,都是在說這件事情。望帝杜宇的傳說并沒有因為退位而止。或許因為愧疚,或許因為冤屈,他在隱居的深山中,含恨而死,其魂魄,化為了一只鵑鳥,晝夜鳴叫,聲音凄切,甚至把喉嚨都都喊破流血。蜀人沒有忘記杜宇的恩澤,他們把杜宇化作的鵑鳥改稱為杜鵑,以表達對望帝杜宇的懷念。
隱藏杜鵑鳥的別稱很多,如“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鳥、蜀魄、蜀魂、蜀鵑”等,都是源自這個故事。關于鱉靈治水,也是有著許多豐富的傳說。傳說鱉靈是一只大鱉得道,修成人形,來到蜀國。在川蜀,許多水利災害與治水的故事,都會被賦予神話色彩,認為是妖魔鬼怪興風作浪,禍害人間,而治水的英雄斬妖除魔,平息水患。鱉靈如此,圍繞都江堰“李冰斗蛟”、“二郎鎖孽龍”的傳說亦是如此。叢帝鱉靈的開明王朝國力日漸增強,也沒有再發生如同前幾代蜀王的朝代更迭,而是用家天下世襲制的傳統延續下來,開明二世、開明三世以此類推,直到開明十二世,戰國七雄爭霸,秦國崛起,發兵滅蜀,古蜀國由此覆滅,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古蜀國之所以長期與中原隔絕,鮮有交流,正是因為“蜀道難”。蜀道,是指由關中通往漢中,由漢中通往蜀地的山路,有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金牛道、米倉道等。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山勢險峻。道路崎嶇,難以通行,自古以來少有人煙,不要說軍隊往來,便是人行馬走,都驚險異常。開明王朝借著蜀道天險,在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偏安一隅。除了與東側的巴國有些摩擦外,幾乎沒有什么大規模的戰亂發生,中原諸侯也實在不愿翻山越嶺,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征伐崇山峻嶺屏障下的蜀國。
但是,隨著諸侯爭霸的格局愈演愈烈,地處西北的秦國,憑借商鞅變法迅速壯大起來。秦惠文王終于下決心要滅掉西南方向的蜀國和苴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派張儀、張若、大將司馬錯起兵伐蜀,由于蜀王杜蘆失道寡助,蜀道門戶洞開,秦軍僅用了十個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為侯,任張若為蜀守,又任命陳莊為蜀國國相。并設置蜀郡于成都。張儀、司馬錯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關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后的都邑。古蜀文化也由此,從十二橋文化過渡到了青羊宮文化。秦惠文王十四年,蜀相陳莊殺死蜀侯。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將甘茂誅殺陳莊。秦昭襄王六年,秦國公子嬴輝在蜀地起兵叛秦,秦將司馬錯奉命討伐叛軍。誅殺嬴輝及其黨羽二十七人,平定了蜀地叛亂。蜀國號被廢除,正式劃入秦郡縣制體系。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蜀國,從此煙消云散。古蜀國消失了,但川蜀大地的華章仍在繼續。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蜀郡太守李冰與其子二郎在叢帝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相傳,在遠古時期,天空中出現了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升起,為大地帶來光明和溫暖。然而,有一天,這十個太陽卻同時出現在天空中,它們發出的熱量和光芒烤焦了莊稼,烤死了草木,使得人民沒有了食物,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苦之中。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挺身而出。他登上了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了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在天空中,為人民帶來光明和溫暖。后羿的英勇行為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也因此成為了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后羿的豐功偉績卻引起了其他天神的嫉妒。他們勾結了惡霸逢蒙,企圖謀害后羿。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逢蒙趁后羿外出狩獵之際,闖入了后羿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西王母賜給后羿的不死之藥。嫦娥知自己無法抵抗逢蒙的勢力,也為了保護不死之藥不落入惡人之手,她毅然決然地吞下了整顆不死之藥。瞬間,她的身體變得輕盈起來,飄離地面,向天空中飛去。她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最終飛進了月宮之中,成為了月宮中的仙子。嫦娥飛進月宮后,便開始了她孤獨而寂寞的生活。月宮中雖然美麗非凡,但卻空無一人,只有一只玉兔陪伴著她。玉兔是嫦娥在飛升之際吐出來的一只兔子,它渾身潔白如玉,所以被稱作“玉兔”。玉兔在月宮中陪伴著嫦娥,為她搗藥、陪她聊天,成為了她唯一的慰藉。嫦娥的心中卻始終充滿了對后羿的思念和眷戀。她時常站在月宮的窗前,遙望著人間的方向,思念著與后羿共度的美好時光。她的心中充滿了無盡的孤獨和寂寞,但她卻只能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和寂寞,嫦娥便在月宮中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她希望通過這些勞動來消磨時光、忘卻煩惱。然而,這些勞動卻永遠無法填補她心中的空虛和寂寞。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一則美麗的神話故事,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寄托了人們對愛情的執著和堅守。嫦娥作為月宮中的仙子,她的形象美麗非凡、超凡脫俗。她擁有著永恒的生命和美麗的容顏,擁有著一顆善良而純真的心。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應該保持一顆善良而純真的心,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嫦娥奔月的故事體現了人們對愛情的執著和堅守。嫦娥為了保護不死之藥不落入惡人之手,毅然決然地吞下了整顆不死之藥,飛進了月宮之中。她雖然失去了與后羿共度美好時光的機會,但她的心中卻始終充滿了對后羿的思念和眷戀。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情是永恒的、不朽的,它不會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而消逝。嫦娥奔月的故事,到了咱們這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成為了許多文人墨客筆下贊美的對象,成為了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源泉。嫦娥的形象被賦予了更多的情感和內涵。她是一位美麗非凡的仙子,一位深情厚意的女子。她的故事,也被改編成了許多詩歌、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在藝術作品中,嫦娥的形象也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美麗動人。她身著華麗的服飾、頭戴精美的頭飾,手持玉兔和仙草等道具,在月宮中翩翩起舞、仙姿玉貌。這些藝術作品展現了嫦娥的美麗和非凡,傳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一則美麗而富有深意的神話故事。它講述了嫦娥為了保護不死之藥不落入惡人之手而飛進月宮成為仙子的傳奇經歷。這個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人們對愛情的執著和堅守。它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中的經典之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