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陷阱(原書第2版)
- (澳)路斯·哈里斯
- 1742字
- 2024-04-15 11:59:54
選擇點技術
圖2-4的正式名稱是“選擇點”(choice point),用這個名稱是因為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困難的情境和痛苦的想法、感覺時,我們都面臨一種“可能”的選擇。在回應發生的事情時,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有效的、有利生活的行動方式(即“趨向行動”),也可以選擇一種無效的、損害生活的行動方式(即“偏離行動”)。但請留意“可能”這個詞,唯有很好地掌握各種脫鉤技能,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選擇權;如果不具備這些技能,我們就別無選擇,畢竟人類的“默認設置”就是被鉤住和被拖入“偏離行動”(這一切通常在我們還沒發現之前就已發生,發現了為時已晚)。總的來說,我們越是不善于脫鉤,就越是別無選擇,只能受到想法和感覺的主宰,任憑它們掌控和支配我們的行動。
“選擇點”技術最早是由我與喬·西阿若奇(Joe Ciarrochi)和安·貝利(Ann Bailey)兩位同事共同開發的,旨在簡化ACT模型,本書通篇都使用“選擇點”的理念。我很快就會邀請你填寫一張選擇點圖示,立足當下生活填寫即可,用于指導你接下來的生活。不過,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有助于你從本書中獲得最大收獲的三個策略。
將一切當成實驗
在本書中,我會邀請你嘗試很多我希望對你有用的工具、技術和策略。不過,并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方法,你的每一次嘗試都是一個實驗:你永遠不能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因此,在嘗試每一個實驗時,都請懷著一種開放和好奇的態度,真正注意你的體驗。如果某個實驗的效果如預期中一樣有用,自然皆大歡喜;如果某次嘗試并無幫助,你就可以考慮調整練習以適應你的意圖,也可以擱置,繼續往下讀。
換言之,請不要因為我說某些方法有用,你就照單全收,而是要信任你自己的體驗。你總是能從這本書中取用適合的內容,舍棄不適合的部分。
預料到頭腦的干擾
每當我邀請你做一些將你帶離舒適區的事情時,你的頭腦很可能會抗議。我們的頭腦里仿佛裝著一臺“找理由機器”,每當我們想做一些可能會讓自己不適的事時,這臺機器就開工了,負責生產關于我們做不到、不能做和不必做的所有理由:“這個方法對我無效”“這么做很愚蠢”“我做不到”“我沒時間”“我沒精力”“我沒心情”“我以后會做”“我太焦慮了”“我太抑郁了”“我不想給自己找麻煩”,等等。
有時,頭腦想出的理由建立在苛刻的自我評判上:“我太愚蠢/軟弱/懶惰了,所以做不到”“我只會把事情搞砸”“我并不值得過更好的生活”;有時,這些理由的底色是焦慮的情緒:“我做錯了怎么辦”“別人不高興怎么辦”“我出丑了怎么辦”;有時,這些理由是出于過往經驗:“我之前試過,失敗了”;還有時,這些理由受到感覺的影響:“我沒心情”“我不想麻煩”“我不喜歡”。
無論你的“找理由機器”拿出什么理由,都請記得上一章說的:這些基本說明你的頭腦正在為你“保駕護航”,幫你避免可能的不適想法和感覺。因此,每當那些理由又跳出來試圖說服你跳過實驗環節時,你都面臨一個“選擇點”。
選擇1:讓你的頭腦支配你,說服你不再做這個實驗。
選擇2:讓你的頭腦暢所欲言,你不用買賬,就當它是一臺喋喋不休播放背景音的錄音機,不管它,繼續做實驗。
(如果你讀過很多自助書籍,或許會驚訝我為什么沒有提出第3個選擇:和頭腦辯論,挑戰那些“消極想法”,推開它們并用“積極想法”取而代之。嗯,我們使用ACT時不會這么做,之后的章節會探討原因。簡言之,這種做法大多無效。)
關鍵在練習
一位新的來訪者走進我的咨詢室,手里緊抓著《幸福的陷阱》第1版那本書。她坐到沙發上,把書扔到茶幾上,不滿地說:“我讀過這本書!根本沒用!”
“我知道了,”我頗為吃驚,繼續問她,“那你讀書時有沒有完成書中的所有練習?”
她望著我,不好意思地回答:“沒有。”
“好吧,”我說,“難怪你覺得沒用。”
如果我們想要熟練掌握一種新技能(彈吉他、開車、做日本料理),就需要練習。我們不可能只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就學會這些技能。閱讀當然可以讓我們獲得有關新技能的思路,理解其中的要點,參考一些如何發展新技能的建議,但僅憑閱讀并不能讓我們真正掌握這些技能。即使讀了上萬本關于彈吉他、開車或烹飪的書,也不等于具備這些技能;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拿起吉他彈奏、開車上路,或是下廚房感受鍋碗瓢盆的協奏曲。學習心理技能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真正需要的是投身本書的所有練習,僅是閱讀如何脫鉤無法真正掌握脫鉤,你需要切實投身實驗并反復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