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人都是什么“人”?
專業解析
我們都知道,買保險要簽合同。這里說的四個“人”,就是保險合同涉及的主體。
這四個“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也就是簽合同的雙方,即投保人和保險人;另一類是保險合同的關系人,也就是合同涉及的對象,即被保險人和受益人。[1]
投保人,簡單來說就是掏錢買保險,并與保險公司簽合同的那個人。和一般的買賣不一樣,不是誰都能當保險的買家(投保人)的。要做投保人,必須滿足三個條件:①具有完全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②與保險標的(在人身保險中就是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③具備交費能力,因為投保人要承擔交納保險費的責任。
被保險人,就是投保的對象,一般又稱為“保險標的”。保險合同中一般會約定,一旦出現什么事故,保險公司就得賠錢。這些事故出現在誰身上才算呢?答案是被保險人。只有被保險人出現了合同約定的事故(如傷病、死亡等),保險公司才會賠錢。在非死亡保險中,一般被保險人也是領取保險金的人。
受益人,就是保險事故發生后從保險公司拿錢的人。現實生活中,一般說到“受益人”時,特指的是“身故受益人”,就是被保險人身故后有權領取保險金的人,保險合同上一般寫作“受益人”“身故受益人”“身故保險金受益人”。可是,《保險法》第十八條規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可見,法律意義上的受益人含義更廣泛,不僅包括身故受益人,還包括被保險人和其他可以領取保險金的人,比如年金受益人。學術上,有人稱前者為狹義受益人,后者為廣義受益人。實務中,也有人將被保險人、年金受益人稱為“生存受益人”,將狹義受益人稱為“身故受益人”。年金受益人一般出現在年金保險中,指按照合同約定領取年金的人。他既可以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本人,也可以是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之外的其他人,不過在大部分的年金保險架構中,年金受益人都是被保險人本人。本書中如無特別說明,“受益人”指的都是“身故受益人”,同時默認年金受益人為被保險人本人。
保險人就是保險公司。雖然從理論上講,保險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但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具有法人資格,而且有經營保險業務資質的法人,才可以成為保險人。在保險產品的交易中,投保人是買方,保險公司(保險人)是賣方。保險公司做的事情,簡單來講就兩件:一件是收取投保人交的保費,另一件是當被保險人達到合同約定的賠付條件時,支付保險金。
在一份保險合同中,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這三個主體,可以是三個不同的人,比如李四是投保人,其妻子是被保險人,其孩子是受益人。投保人也可以是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比如李四是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其妻子是受益人;或者李四是投保人和受益人,其妻子是被保險人。但是,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不能是同一個人。

延伸閱讀
投保人須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規定如下:
注釋:
[1]在我國學術界的研究和其他國家的保險法規中,保險合同的關系人還包括“保單所有人”,即對保單擁有所有權的個人或機構。一般情況下,投保人就是保單所有人。我國《保險法》中沒有“保單所有人”這一概念,對此問題,我們就不在這里詳細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