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高仙芝、封常清之死

等到各種證據證明安祿山確實謀反,玄宗命特進畢思琛到洛陽,金吾將軍程千里到河東,各自簡選招募幾萬兵士,簡單訓練后即去抵御安祿山的大軍。十六日,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玄宗向他詢問對策,封常清非常樂觀地說:“如今天下太平已久,所以大家對反賊聞風喪膽。但凡事有逆就有順,形勢可能會在一瞬間就發生變化。臣請求立刻前往洛陽,開府庫,募勇士,率領兵馬渡過黃河,沒幾天就能取來逆胡的首級獻給陛下!”玄宗非常高興,第二天就任命他為范陽、平盧節度使。

十九日,安祿山至博陵(今河北定縣)南,何千年等押著楊光翙見安祿山,安祿山痛斥楊光翙依附楊國忠,將其殺了泄憤。安祿山以張獻誠為博陵太守,張獻誠是原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的老長官張守珪之子。其實安祿山的大軍成分非常復雜,有粟特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漢人仍占多數,且很多重要將領還是唐朝的官二代,比如薛仁貴的孫子薛嵩。亂世之中,很多人投機以博取自己最大的利益。行至巨鹿縣時,安祿山本準備停軍夜宿,突然驚道:“我名祿,非所宜宿也。”[1]大軍便改在沙河縣(今屬河北邢臺)駐扎。

二十一日,玄宗返回長安,開始了一系列部署:

對安祿山的背叛展開復仇:

殺死安祿山嫡長子太仆卿安慶宗,賜侄女榮義郡主自盡

加強西北方向朔方和河東的軍備力量:

把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召回長安任戶部尚書——安思順與安祿山名義上是堂兄弟

以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

以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

以程千里為潞州(今山西長治部分及河北涉縣)長史

加強對關中的防御,河南進入戰時體制:

設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以衛尉卿張介然為節度使

二十二日,榮王李琬(玄宗第六子)被任命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任副將,統帥諸軍東征。玄宗開內府,于京師募兵11萬,號天武軍,不過這些兵士全是市井子弟。

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帶領飛騎、彍騎、新兵以及在長安的邊兵合計約5萬人,從長安出發,屯于陜州(今屬河南三門峽)。玄宗遣宦官邊令誠督軍,高仙芝和邊令誠并非第一次合作,之前高仙芝遠征中亞立下大功被上司壓制,還是邊令誠幫他討回公道。高仙芝雖然是名將,但此次帶領的軍隊并不是他的親兵——安西的鐵桿部隊在新疆,遠水解不了近火。

另一邊安祿山大軍自湯陰(屬相州)繼續向東南進軍,于十二月二日到達靈昌(屬滑州)準備渡黃河。黃河自古以來就是溝通南北交通的一大阻礙,為解決這一問題,西晉時期,杜預于重要渡口孟津附近主持建造了一座浮橋,即河陽橋,隨后為守護橋梁安全又相繼出現了河陽三城。[2]為了守住洛陽,封常清下令切斷了河陽橋(在今黃河孟縣西南)。然而封常清實在是運氣欠佳,沒想到安祿山的軍隊用粗繩索連著破船和木樁在河上串成串,一個晚上就凍得像座浮橋,遂順利過河。新上任的河南節度使張介然趕到陳留還沒幾天,安祿山的大軍就到了。

十二月五日,陳留太守郭納舉城投降。安祿山這時才聽聞兒子已死,慟哭不已,把投降的近萬名將士全部殺光,在軍營門口斬殺了張介然。

十二月七日,玄宗準備親征,下令:除了部分士兵留守城堡,朔方、河西、隴右軍所有邊軍由各自節度使帶領,二十日之內必須抵達作戰位置;另安排太子監國,并對宰相們說自己早就想傳位太子,此次親征打算讓太子監國,叛亂平定后就可以安心退位了。這可嚇壞了楊國忠,他與太子素來交惡,擔心玄宗此舉會動搖他在朝中經營多年的根基,楊國忠就向虢、韓、秦三位夫人哭訴,讓她們去找貴妃幫忙,在楊貴妃的不斷勸說下此計劃最終擱淺。

安祿山大軍渡過黃河后南行至汴州(今河南開封),隨后向西席卷鄭州、滎陽、虎牢,最后闖入洛陽。主力決戰主要在滎陽和洛陽展開,這是大唐的東部核心。安祿山率兵進軍滎陽,太守崔無诐負責守城,登上城頭的士兵遠遠就被叛軍的氣勢所震懾,又聽見戰鼓擂起,竟被嚇得如雨滴一般直往城墻下掉。八日,安祿山就攻陷了滎陽。隨后他就令部將田承嗣、安忠志、張孝忠為先鋒去攻打洛陽。

封常清及時趕到,駐軍虎牢。封常清作戰經驗雖然豐富,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十天內在洛陽新招募的六萬士兵沒有戰斗力,根本抵擋不住安祿山的精銳騎兵。封常清非常堅韌,率領余下殘兵再戰于葵園,又被打敗;又退守洛陽上東門內,再次戰敗。十二日,安祿山攻陷洛陽。封常清與安祿山戰于都亭驛,又被打敗;退守宣仁門,又敗,于是就推倒禁苑的墻向西撤走。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河南留守李憕、御史中丞盧奕、采訪判官蔣清堅貞不屈,全部被殺。

唐朝以洛陽作為控制關東廣大地區的橋頭堡,只要洛陽不失,就可以往東壓制河北、山東與江淮。在唐朝歷史上,洛陽從來沒陷落過,是唐朝重點經營的地區。但是很可惜,安史之亂爆發時,因為太平時間過久,洛陽基本沒有防守,以至于非常輕松地就被安祿山攻陷。這是非常大的戰略性失誤。

封常清帶著殘兵敗將退到了陜州。陜州早已大亂,無兵可守,太守也逃往河東。這時高仙芝趕到。封常清對高仙芝說:“常清連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賊豕突入關,則長安危矣。陜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據潼關以拒之。”[3]高仙芝馬上接受了這個建議,就率領所有官兵向西退守潼關。安祿山的軍隊很快就追了上來,還在撤退中的唐軍根本不成隊伍,士卒與戰馬互相踐踏,死傷許多。好不容易退到潼關,高仙芝立刻著手修筑城墻、整飭軍械,等到安祿山的叛軍追來時已經無法攻進潼關,只好撤退。安祿山安排部將崔乾祐屯兵陜州,臨汝、弘農、濟陰、濮陽、云中陸續降于安祿山。這時候朝廷所征諸道之兵都沒趕到,整個關中無兵可守,一片慌亂。幸好安祿山正忙著稱帝,留在洛陽不再進攻,給了唐朝喘息之機。

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鬧了些小矛盾,邊令誠就向玄宗打小報告,說封常清到處宣揚敵軍強大來動搖軍心,高仙芝故意放棄了陜州,還克扣士兵們的物資中飽私囊。玄宗震怒,派邊令誠手持敕書到軍中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實際上封常清在戰敗后曾多次派使者前往長安表陳形勢,玄宗都不肯接見。無奈之下封常清親自騎馬趕到長安報告,才走到渭南,玄宗就剝奪了他的官爵,讓他去高仙芝軍中從頭做起,當一個無名小卒。實際上封常清上報玄宗,除了請罪之外,更多是想講明安祿山軍隊強勁的戰斗力,唐軍一定不能輕敵。

圖6 敦煌文獻P.3620《封常清謝死表聞》。法國國家圖書館藏。落款是“學生張議潮寫”。這個張議潮可能就是后來的歸義軍節度使。此時他才不過十七歲,離封常清去世已過去了六十多年。

邊令誠到潼關后,向封常清宣讀了玄宗的詔書。封常清臨死之前,寫了一封非常感人的遺表請求邊令誠轉呈玄宗:“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4]十二月十八日,封常清被斬殺。

封常清的尸體就被隨意地放在一張粗席子上。高仙芝回來后見此情景非常傷感,而邊令誠領著一百多名陌刀手正等著他,說:“皇帝也有命令給你。”高仙芝趕緊下跪聽邊令誠宣敕。高仙芝說:“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5]當時在場的士卒都大呼冤枉,呼聲震地。邊令誠還是毫不留情地將其斬殺。

高仙芝、封常清絕對是唐朝數一數二的能作戰的將領,戰前斬大將實在是兵家大忌。哥舒翰戰敗后,很多將領擔心也會遭遇高仙芝、封常清的命運,就投靠了安祿山。

[1]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中,第96頁。

[2] 嚴耕望:“此橋規制宏壯,為當時第一大橋,連鎖三城,為南北交通之樞紐。渡橋而南,臨拊洛京,在咫尺之間。渡橋而北,直北上天井關,趨上黨、太原;東北經臨清關,達鄴城、燕、趙;西北入軹關,至晉、絳,誠為中古時代南北交通之第一要津。顧祖禹曰:‘河陽蓋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都道所輳,古今要津’是矣。故為兵家必爭之地,天下有亂,常置重兵。”見《唐代交通圖考》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1—132頁。

[3] 《資治通鑒》卷217《唐紀三十三》,第6939頁。

[4] 《資治通鑒》卷217《唐紀三十三》,第6942頁。

[5] 《資治通鑒》卷217《唐紀三十三》,第694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汨罗市| 泽州县| 苍溪县| 榆中县| 正阳县| 固镇县| 苏州市| 合川市| 和平区| 任丘市| 永春县| 日喀则市| 永兴县| 榕江县| 噶尔县| 佛冈县| 英德市| 普格县| 教育| 镶黄旗| 桦南县| 上思县| 辽阳县| 射阳县| 黎平县| 日土县| 惠州市| 凤城市| 临武县| 牟定县| 正镶白旗| 凤台县| 任丘市| 澄江县| 即墨市| 乐山市| 鲁山县| 铅山县| 柘荣县|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