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安祿山起兵

《安祿山遺事》中記載了一則小故事:

初,玄宗覽龜茲曲名部,見《北洛背代》,深惡之,謂樂工李龜年曰:“何(忽)[物]音樂為如此不祥之名?”遂令諸曲悉改故名。及聞祿山反,龜年曰:“曲名先兆,果不虛矣。”[1]

玄宗早些年曾看到一部龜茲曲譜名為《北洛背代》,覺得這個名字很不祥。“北洛”可能讓他想起了洛陽北面的北邙山——漢魏以來最有名的埋葬地,而“背代”在唐時墓志中意為“死亡”。聽說安祿山造反后,樂工李龜年感嘆此曲果然是先兆。此外,開元天寶年間,民間多用宮調中奏《突厥神》,當時人認為這是安祿山會造反的征兆,正如建國之初盛傳的《武媚娘》曲被視為武則天篡奪李唐的征兆。

天寶十四載(755),八月,原御史中丞、與安祿山交好的吉溫身亡,兩個多月后,安祿山于范陽起兵,并找到了吉溫十歲的兒子,封他為河南參軍。《舊唐書》記載,當時有人說安祿山起兵就是為了給吉溫報仇[2]。吉溫確實為安祿山提供了很多情報,而他也是有名的“墻頭草”——游走在各種權勢人物之間,先后攀附過高力士、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等,和他們稱兄道弟。

天寶十一載(752),玄宗任命楊國忠為右相,當時楊國忠和吉溫的關系還不錯,便提拔還是魏郡(今河北邯鄲)太守的吉溫為御史中丞,兼任京畿、關內采訪使。然而吉溫卻在赴任前,特地跑去范陽和安祿山告別。安祿山讓兒子安慶緒為吉溫牽馬送行,吉溫很感動,到了長安后,朝廷上的任何風吹草都會向安祿山報告,消息一般兩天兩夜就可以傳到安祿山的耳朵里。玄宗任命安祿山為閑廄使、隴右群牧使,兼任群牧總監,安祿山趁機請求讓吉溫擔任武部侍郎、閑廄副使。楊國忠以為吉溫投靠了安祿山、背叛了自己,因此對他懷恨在心,不僅阻止了吉溫接替陳希烈出任宰相,又派人告發吉溫受賄。天寶十三載(754)年底,吉溫被調離中央,貶為澧陽郡(今湖南澧縣)長史。安祿山向玄宗申冤,說一切都是楊國忠的陰謀,痛斥其二十多條罪狀,然而玄宗兩方都不想得罪,就都沒有問罪。天寶十四載(755),吉溫又被人告發曾貪污了7 000馬匹,在大理司直蔣沇審問后,吉溫死在了獄中。

差不多在吉溫被貶后,天寶十四載(755)年初,安祿山就開始對朝廷充滿了警惕。

二月,安祿山派人進京請求玄宗將32名漢人將領替換為胡人,宰相韋見素認為安祿山企圖造反,極力勸阻卻沒能成功。韋見素和楊國忠又建議玄宗將安祿山調入中央,安排其他人繼任節度使,這樣既可以監控安祿山又能瓦解他的勢力,玄宗一邊答應一邊卻遲遲不下調職命令。玄宗借賜珍果的名義派宦官輔璆琳去暗中觀察安祿山,沒想到輔璆琳被安祿山用重金收買,回京后拼命夸贊安祿山忠心愛國。玄宗因此打消了疑慮,還對楊國忠說:“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3]

三月,玄宗讓給事中裴士淹去范陽慰問,裴士淹等了二十多天才見到安祿山。

四月開始,朝廷每次派使者來訪,安祿山都推辭有病不去迎見,盛陳威儀,擺足了架子以后,才見使者。安祿山這時已經完全不講究人臣之禮了,造反的跡象非常明顯,而玄宗還是抱著一絲的希望。楊國忠一直視安祿山為自己的頭號政敵,認為只要他起兵造反自己就能順理成章地鏟除這個勁敵,于是日夜搜尋安祿山的反狀,派京兆尹包圍了安祿山在京城的宅子,又秘密殺掉了安祿山留在京中的門客們。六月,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在長安娶了宗室女榮義郡主,并將楊國忠所做之事告訴了父親,安祿山非常恐懼,因此在玄宗以安慶宗結婚為由下詔讓安祿山來京時,安祿山推辭自己有病,不愿去長安。

七月,安祿山上奏要進貢三千匹馬。為了送馬,每匹馬都配有兩名馬夫,另有22名蕃將護送。六千名馬夫再加上二十多位蕃將,已經是一支軍隊的規模了。河南尹達奚珣覺得不妥,奏請讓安祿山等到冬天再進獻車馬,馬夫人選全由朝廷指派,不需要安祿山的部下。正巧這時輔璆琳因受賂事發被鞭打致死,玄宗開始懷疑起安祿山的忠心,就派宦官馮神威帶著手詔去范陽,按照達奚珣的建議回絕安祿山的請求,并帶話說:“朕新為卿作一湯,十月于華清宮待卿。”[4]馮神威宣讀了詔書后,安祿山一點禮節都沒有,踞坐在胡床之上只略微欠了欠身,并沒有跪拜接旨,只是問皇帝身體怎么樣,又說那就不獻馬了,十月份一定會去京城。然后就命人把馮神威安排在館舍不聞不問,過了幾天才把他送走。馮神威回到長安就對玄宗哭訴:“差點就見不到您了啊,皇上!”

安祿山擔任范陽節度使將近十年,與地方連接非常緊密。一開始他還只是在小圈子里謀劃起兵,知道的人只有嚴莊、高尚兩個謀士和阿史那承慶等心腹將領。自八月以來,安祿山不斷招待士兵大吃大喝,厲兵秣馬,為作戰做準備。其他將領雖然覺得奇怪,卻也沒有放在心上。

從史料記載分析,玄宗并沒有把安祿山造反當成一件大事來對待。第一,他認定安祿山不會造反。第二,他認定安祿山即使造反,也很快就會被撲滅。安祿山從二月開始有所動作到十一月起兵,間隔長達八個月,而這段時間里唐朝中央政府無所作為。十月,玄宗如約前往華清池,但安祿山并沒有出現。

十一月初,正好有一位奏事官胡逸從長安回到范陽,安祿山拿出一道偽造的敕書,對部將謊稱收到了密旨云:“遣祿山將隨手兵入朝來,以平禍亂耳。兼云:莫令那人知。”[5]并解釋說那人就是指楊國忠,讓大家別奇怪。甲子日(九日),安祿山召集范陽、平盧兩鎮士兵,打著誅殺楊國忠的旗號正式起兵,一些周邊部落也被裹挾進來[6]

之后安祿山命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巖守大同;第二天去父母墳前辭別后便整軍進發。當地百姓對安祿山起兵一事十分憂懼,比如薊縣很有名望的老年人李克就認為此時舉兵無名必敗,安祿山派謀士嚴莊告訴他:“如果對國家有利,我自己拿主意就行。現在正是利主寧邦的時候,有什么好忌憚的呢?”百姓們紛紛議論:“百歲老人都沒見過這種事情!”于是,出了范陽后安祿山就著手發動政治宣傳,四處說自己提了很多建議,可惜皇帝都不聽,無奈之下只得起兵。

唐朝此時已經和平了太久,有的人家甚至好幾代都沒見過盔甲,因此聽聞范陽的軍隊打過來后天下震動。河北是安祿山的轄區,因此當大軍經過時所有州縣望風瓦解,沒有守令敢抵抗,有的直接開城門迎接,有的棄城逃命,有的被俘虜殺害。《安祿山事跡》中記載的更為詳細:

所至郡縣無兵御捍,(兵起之后,列郡開甲仗庫,器械朽壞,皆不可執,兵士皆持白棒。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皆開門延敵,長史走匿,或被擒殺,或自縊路傍,而降者不可勝計。[7]

經過七年多的經營,安祿山基本將河北地區周邊的胡人都收入麾下,東至靺鞨,北及匈奴,都聽從他的號令。前來歸降的胡人都會得到優待,而不愿降服的則會被打到服,生擒的俘虜不僅會被釋放,還會得到衣物和妻妾。安祿山還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施展懷柔政策:

前后節度使招懷夷狄,皆重譯告諭夷夏之意,因人而傳,往往不傳孚。安祿山悉解九夷之語,躬自撫慰,曲宣威惠。[8]

原來的節度使因為語言不通,翻譯往往詞不達意,招安工作大打折扣。安祿山對各族語言都很熟悉,親自撫慰人心,恩威并施,很快就獲得了胡人的支持。時間久了,整個幽州地區變成了安祿山的獨立王國。

安祿山對契丹委任尤重,“一國之柄,十得二三,行軍用兵皆在掌握”。比如原契丹部落酋長孫孝哲。他身長七尺,勇健多謀,由于母親是安祿山的情人,而得以親近安祿山成為心腹,甚至可以出入安祿山臥內,于天寶年間做到了大將軍。據說孫孝哲擅長女工裁縫之事,安祿山很胖,衣服都得是孫孝哲做的才合身。孫孝哲性格殘忍,攻陷長安后大殺李唐皇室,王妃就砍死了數十人,此外必殺楊國忠、高力士之黨以及其他與安祿山不對付的人,還要用鐵棒“揭腦蓋而死,血流于地”[9]

安祿山也有意招攬河北當地或因懷才不遇流轉至河北的漢族士人[10],比如他的心腹謀士嚴莊和高尚。嚴莊本在朝廷為官,官至太仆卿。高尚是幽州人,本名高不危,曾因一身才華無處施展抱怨:“不危寧當舉事不終,而不能咬草根以求活。”[11]天寶初,在新平太守李齊物與中官將軍吳懷寶的大力舉薦下,高尚以策試第四等,授右領將軍倉曹。吳懷寶又將他引薦給高力士,高力士將他置于門下,還讓自己的孩子跟他學習。高尚很快就因不滿自己的職位投奔了安祿山,在軍中擔任平盧軍掌書記,后來跟嚴莊一起制造圖讖勸安祿山謀反。安祿山起兵偽造的赦書制敕都由高尚制造。

穩定河北地區后,安祿山繼續向他的目標之一洛陽進發,先派將軍高邈帶領奚族騎兵二十人趕到河東節度使的駐地太原,聲稱來進獻射生手(善于騎射的武士)。楊國忠安排在太原的副留守楊光翙出來應戰,卻被生擒。安祿山隨即向各處發布招降牒文,末云:“光翙今已就擒,國忠豈能更久。”[12]安祿山大軍則一路向南,行經易州、定州(今屬河北保定)、趙州(今屬河北石家莊)、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屬河北邯鄲、邢臺),到達相州(今河南安陽)[13]

圖4 嚴復墓志。嚴復是安祿山的主要謀士嚴莊的父親,其墓志記載他曾依據天文星變指示兩個兒子輔佐安祿山起兵。(本圖源自齊運通:《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70頁)

圖5 安祿山軍南下路線圖。

十一月十日,楊光翙被劫持后,太原立即向中央報告,其他地方也紛紛上奏安祿山造反。玄宗還將信將疑,以為是恨安祿山的人散布謠言,直到十五日才真正意識到安祿山確實反了,然而此時他人還在華清池。玄宗趕緊召集宰相們討論,楊國忠仍不以為意:“現在謀反的也就安祿山一個人而已!其他軍隊都不想造反,十天之內一定會斬了安祿山來歸降,不如此,陛下再發兵討之,伸張大義,誅殺暴逆,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亂。”[14]當時的玄宗和楊國忠仍對情況保持著難以想象的樂觀。

[1]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下,第104頁。

[2] 《舊唐書》卷186《酷吏下》云:“十一月,祿山起兵作亂,人謂與溫報仇耳。”見第4857頁。

[3] 《資治通鑒》卷217《唐紀三十三》,第6929—6930頁。

[4] 《資治通鑒》卷217《唐紀三十三》,第6933頁。

[5] 《資治通鑒》卷217《唐紀三十三》,第6934頁。

[6] 《安祿山事跡》卷中:“以同羅、奚、契丹、室韋、曳落河,兼范陽、平盧、河東、幽、薊之眾,號為父子軍,馬步相兼十萬,皷行而西,以誅楊國忠為名。”見第94頁。

[7]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中,第95—96頁。

[8]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中,第96頁。

[9]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中,第95頁。

[10] 參見仇鹿鳴:《長安與河北之間:中晚唐的政治與文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5—26頁。

[11]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中,第94頁。

[12]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中,第96頁。

[13] 參看宋杰:《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第548頁。

[14]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中,第9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罗县| 明溪县| 洛浦县| 石首市| 昆山市| 盱眙县| 隆化县| 富川| 商洛市| 云梦县| 东方市| 嘉定区| 永昌县| 兴城市| 琼海市| 安顺市| 鄄城县| 民丰县| 绥滨县| 渝中区| 云阳县| 太仓市| 合江县| 扎兰屯市| 大足县| 阿图什市| 株洲市| 通州区| 茂名市| 思南县| 巴塘县| 疏附县| 南阳市| 江永县| 冷水江市| 沧源| 灌云县| 镇沅| 波密县| 张北县|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