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朝的軍事改革
可能在唐朝人看來,安史之亂完全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偶然”——那時的唐朝欣欣向榮,對外戰爭不斷取得勝利,從長安到中亞,暢通無阻;安史之亂的前一年還剛因糧食豐收減免了當年的租賦。歷史事件發生后,我們往往會回溯、總結,找出一些痕跡來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比如安祿山叛變幾乎摧毀唐帝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唐朝的軍隊改革。
唐初實行府兵制,其系統可概括為“衛——折沖府——府兵”。“衛”即十六衛,由隋制“十二衛四府”發展而來。十六衛是唐朝最高軍事機構,既負責拱衛京師,又掌控府兵(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這十二衛是府兵的領導機構),十六衛長官多為皇帝身邊的近臣,直接對皇帝負責。折沖府則是唐代的基層軍事機構。三分之一的折沖府集中在關中地區,其次按照距離長安的遠近部分在河東、河南,南方鮮少設立。武德初年,李淵仿照隋制的設置,將關中地區分為十二道,于每道設置一個軍府,統稱為“關中十二軍”。武德七年(624),軍府長官驃騎將軍改名為“統軍”,副官車騎將軍改名為“別將”,軍府也改稱為“統軍府”。太宗時又用回隋時舊稱,“統軍府”改稱“折沖府”,“統軍”改為“折沖都尉”,“別將”改為“果毅都尉”。各地折沖府以軍府所在地命名,主要負責登記府兵們的軍籍和日常軍事訓練,并不能直接領導府兵。府兵們農閑時期進行軍事訓練,戰爭時期征調參軍,此外還要輪流前往京城承擔一部分禁軍工作。在名義上由十二衛及東宮六率(太子親衛)統領折沖府,實際的調兵權仍掌握在中書、門下手中。當戰爭發生時,府兵們和其他臨時應召的征兵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行軍大總管”或“行軍大元帥”全權指揮。在這種體制下,領兵的將領和兵士之間難以形成緊密的聯系,有效地防止軍隊將領以軍干政。府兵制的重點在首都——長安周圍集中了最多的折沖府,這種內重外輕的安排,對定都西部的唐帝國具有重要意義。
中書門下等中央各官署位于宮城以南,因此各中央官署及宰相又被稱為南衙或南司,隸屬旗下的十二衛又被稱為“南衙十二衛”。玄宗早期,由于府兵逃亡現象嚴重,宰相張說廢棄了府兵番上宿衛的制度,召募壯丁十二萬人,免其賦役,命名為“長從宿衛”,后又改稱“彍騎”,分隸十二衛,最終散入羽林軍。南衙十二衛在安史之亂前夕,作為一支整體的戰斗力量實際上已經消失。與“南衙十二衛”相對的是“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因常屯駐宮城北門(玄武門等)故名,由皇帝直接控制,其職能也與戍衛京城的十二衛有所區別,只負責守衛皇宮。北衙禁軍在歷次宮廷政變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玄宗在政變結束后刻意打壓了禁軍將領王毛仲等,使北軍有所削弱。因為長期不打仗,其成員大部分是長安富裕的商人和城市居民,甚至雇傭替身或者派遣家仆代替他們當兵,所以北衙禁軍也成了一支微不足道的軍隊。可以說,在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中央政府根本派不出一支真正能夠野戰的軍隊與叛軍對壘,只能依靠其他邊防軍來拯救自己。天寶八載(749),宰相李林甫停止了府兵到首都服役的制度。到這時,府兵已經完全成了沒有組織、沒有軍官、沒有武器裝備的名義上的軍隊。此后,唐朝的軍隊幾乎全部由職業軍人組成,由國家負責供養。
玄宗有并吞并四夷之志,為了應付對外作戰,于天寶年間建立了節度使制度,在沿邊先后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九個節度使和嶺南經略使。當時邊防軍共49萬人,戰馬8萬余匹,每年要花的軍費有:衣賜1 020萬匹段,軍食190萬石,大抵是1 210萬錢。而在開元以前,每年邊防軍費不過200萬,天寶中期增加了六倍多。為減輕龐大的國防開支造成的財政壓力,中央政府決定放手讓各節度使自負盈虧,這樣一來節度使手中便掌握了行政、財政、軍事等眾多權力,極易威脅中央。玄宗和李林甫通過節度使之間的互相制約來化解這個問題,同時有意識任命出身不高的蕃將擔任節度使,降低其威脅中央權威的潛力。各節度使之間的相互制衡自有一套邏輯,根據戰略目標,10個節度使可分為五組。
第一組為安西節度使和北庭節度使,負責經營中亞。
安西節度使負責安撫平定西域,統領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城內,管戍兵24 000人,馬2 700匹,每年軍費為衣賜62萬匹段。安西出了很多名將,比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嗣業、王難得等人。
北庭節度使主要防制突騎施、堅昆、斬啜部落,管轄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治所設在北庭都護府。管兵2萬人,馬5千匹,每年軍費為衣賜48萬匹段。
第二組為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負責壓制吐蕃、隔絕吐蕃和突厥。
河西節度使負責斷隔吐蕃與突厥。統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墨離、豆盧、新泉等八軍,以及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節度使駐涼州,管兵73 000人,戰馬19 400匹,每年軍費為衣賜180萬匹段。河西節度使在諸節度使中實力最強,也最為朝廷重視。由河西節度使拜相也最多,比如蕭嵩、牛仙客;其他如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雖未曾入相卻也在政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3 唐代軍事文書。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
隴右節度使主要防備吐蕃。統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莫門、寧塞、積石、鎮西十軍,以及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節度使駐鄯州,管兵7萬人,馬10 600匹,衣賜250萬匹段。蓋嘉運、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王思禮、郭子儀都擔任過隴右節度使。
第三組為朔方節度使和河東節度使,主要負責經略突厥。
朔方節度使負責捍御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西受降城、東受降城、安北都護、振武等七軍府。節度使駐靈州,管兵64 700人,馬4 300匹,衣賜200萬匹段。張說是第一任的朔方節度使。先后擔任過宰相的朔方節度使有張說、王晙、蕭嵩、李林甫、牛仙客、郭子儀、杜黃裳、杜鴻漸、李光弼、李懷光、仆固懷恩、渾瑊、崔寧、侯固、唐弘夫、韓遜16人之多,唐肅宗也曾掛名朔方節度使。
朔方軍是后來鎮壓安史之亂的主力。天寶四載(745),后突厥的白眉可汗被王忠嗣斬殺,首級被送往長安,后突厥汗國徹底瓦解,大量突厥人投靠了安祿山。以我們后來人的眼光看,朔方節度使此時應該就轉換功能,不必再囤積重兵防御突厥。
河東節度使配合朔方軍抵御突厥。統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軍,忻、代、嵐三州,云中守捉。節度使駐太原府,管兵55 000人,馬14 000匹,衣賜126萬匹段,軍糧50萬石。薛訥、王晙、張嘉貞、張說、杜暹、牛仙客、王忠嗣、安祿山、李光弼等都擔任過河東節度使。安祿山也當過河東節度使,但安祿山造反的時候無法調動河東的軍隊,只有少部分的河東軍跟隨他造反。
第四組為范陽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負責經營東北亞。
范陽節度使又叫幽州節度使。負責壓制奚與契丹兩個部落,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等九軍。節度使駐幽州,管兵91 400人,馬6 500匹,衣賜每年80萬匹段,軍糧50萬石。張說、王晙、裴伷先、張守珪、李適之、安祿山都擔任過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曾經是張守珪、李適之的部下。范陽節度使的兵雖然不少,但被中央政府重視的程度不高,其戰馬和軍費都不算多。
平盧軍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節度使駐營州,管兵17 500人,馬5 500匹。
第五組為劍南節度使,負責防備吐蕃和南詔。
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南詔,統團結營及松、維、蓬、恭、雅、黎、姚、悉八州兵馬,以及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鎮。節度使駐成都府,管兵30 900人,馬2 000匹,衣賜80萬匹段,軍糧70萬石。安史之亂爆發時,劍南節度使由楊國忠兼任,所以他才建議玄宗入蜀地避難。如果當初玄宗投奔朔方軍,說不定結果會很不一樣。
另外還有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使治在廣州,管兵15 400人,由當地賦稅供給。
整體來說,唐玄宗以安西、北庭節度使經營中亞;以隴右、河西節度使壓制吐蕃,隔絕突厥,保衛長安;以朔方、河東節度使壓制突厥等北亞勢力;以范陽、平盧節度使經營東北亞;以劍南節度使防備南詔、吐蕃。因為唐朝主要的敵人是吐蕃和突厥,河西、隴右、朔方這三個地方的節度使經常出將入相,也最為中央所重,但也因為管控很嚴反而沒有出事。范陽僻處東北,遠離關中,所獲關注不多——甚至馬匹和糧餉都不足——反而成為大患。
兵制的變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適應了唐帝國對外的拓展——長期的對外征戰不允許定期的換防,需要專業化的、可以長期作戰的長行兵;而國家腹地太平無事,不需要供養那么多軍隊。在和平時期,這是最有效和最經濟的體制。但是在兵制改革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了唐朝軍隊大量集中于邊疆,而中樞兵力微弱的局面。
唐朝通過出將入相加強對邊防軍的控制,有時宰相也兼任地方節度使,李林甫兼任朔方節度使,楊國忠兼任劍南節度使。同時他們之間也維持著平衡,比如河西隴右的哥舒翰和范陽平盧的安祿山關系很緊張,互相掣肘。唐朝以潼關為天險,以洛陽為鎮壓關東地區的軍事堡壘,背靠強大的河西、隴右、朔方軍團,理論上并不怕安祿山的叛變。安史之亂最后一發不可收拾,是由一連串的戰略失誤造成的,唐玄宗要負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