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安祿山的崛起

《安祿山事跡》是我們了解安祿山事跡的重要文獻,這也是目前僅存的關于安祿山叛亂的唐人撰述。全書共三卷,每卷都題“華陰縣尉姚汝能纂”[1]。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里也有一個姚汝能,說是姚崇的后人。實際上有關姚汝能,史籍并無更多的信息。我們只能根據《安祿山事跡》的題記和喻坦之的《寄華陰姚少府》推測,姚汝能在會昌年間(841—846)中鄉貢進士,大中年間(847—860)任華陰尉,與“咸通十哲”之一的喻坦之關系很好。如此看來,姚汝能撰寫《安祿山事跡》時,距離安史之亂已過了一百多年[2]

《安祿山事跡》自安祿山出生一直寫到安祿山之死,其中很多細節描寫不見于其他文獻,比如玄宗數次賞給安祿山的各類物資名目,以及安祿山為叛亂所做的各種準備等。《新唐書》所記安祿山之事較《舊唐書》更為詳細,很多事即取材自《安祿山事跡》。《長安十二時辰》的主人公張小敬也出自《安祿山事跡》——在馬嵬坡殺死楊國忠的士兵就叫張小敬。

安祿山(703—757),比玄宗小十八歲,營州粟特胡人,小名軋犖山。他的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巫女,因為一直沒有孩子,就向突厥的斗戰神軋犖山祈禱[3],戰神顯靈使她生下了安祿山。據說,安祿山出生那天夜里赤光傍照,群獸四鳴,望氣者見妖星芒角閃動,落在氈帳之上,就報告上級妖星降落,有不祥之兆。當時的長官張韓公派人搜查他們住的地方,安祿山被人藏了起來,張韓公找了很多地方沒找到人,便下令無論男女老幼,全部殺掉。安祿山小的時候身上發生了很多怪兆異相,他的母親認定兒子是神,所以借用戰神之名稱呼他為軋犖山。

安祿山從小隨母在突厥部族生活,他的父親可能是一位康姓胡人(郭子儀上表中提到安祿山本姓康),之后母親改嫁于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安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安孝節,安波注之子安思順、安文貞一起逃離突厥,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冒姓安氏,改名安祿山。

圖1 唐韋貴妃墓壁畫胡人獻馬圖。

圖2 北齊墓葬浮雕上的粟特人。巴黎集美博物館藏。

早在1925年,日本學者桑原騭藏就推斷,安祿山是康國出身的粟特人[4]。1955年,蒲立本的《安祿山叛亂的背景》也肯定安祿山是粟特人[5]。他母親所屬的阿史德氏,是突厥汗國中僅次于可汗家族阿史那的族姓。他的名字“軋犖山”是粟特語“光明”一詞。其實粟特人中叫祿山的很多,比如安祿山、曹祿山等,這個名字與粟特人信仰的索羅亞斯德教或者拜火教有很深的關聯。安祿山死后被追謚為“光烈皇帝”,同樣也是取“光明”之意。跟安祿山一起造反的史思明也是營州粟特人,本名窣干,是粟特語中“燃燒”“發光”的意思,所以玄宗給他改名思明。

安祿山長而奸賊殘忍,多智計,善揣人情,懂九種胡語。他一開始在幽州,給其他做生意的胡人充當翻譯和掮客。粟特是個商業民族,粟特語是絲路貿易的通用混合語。《唐會要》記載過一件事:中書令褚遂良壓價強買中書譯語人史訶擔的房子。這個“中書譯語人”就是在中書省擔任翻譯的人,也是個粟特人。

張守珪為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偷羊被抓,準備處死。安祿山大呼:“大夫不欲滅奚、契丹兩蕃耶?而殺壯士!”[6]張守珪很驚訝,便留下他在軍前驅使,與史思明同為捉生將。張守珪很喜歡安祿山,后來把他收為養子。這是安祿山崛起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天寶元年(742),玄宗任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他迎合玄宗好大喜功的心意,屢次挑起邊釁,以邀功賞,得到了玄宗的賞識,又先后獲封范陽、河東節度使,遂身兼三鎮。在他的周圍聚集了高尚、嚴莊、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文臣武將,建立起一支八千人的精兵“曳羅河”(壯士或者奴隸之意),同時蓄養戰馬、搜刮軍備。

安祿山在拜火教中地位很高。《安祿山事跡》記載:

潛于諸道商胡興販,每歲輸異方珍貨計百萬數。每商至,則安祿山胡服坐重床,燒香列珍寶,令百胡侍左右,群胡羅拜于下,邀福于天。祿山盛陳牲牢,諸巫擊鼓、歌舞,至暮而散。遂令群胡于諸道潛市羅帛,及造緋紫袍、金銀魚袋、腰帶等百萬計,將為叛逆之資,已八九年矣。[7]

他們拜的“天”,就是“胡天”,就是“阿胡拉·瑪茲達”。安祿山以拜火教團結胡人,自比斗戰神,被胡人認為是神,獲得大量胡人的支持;又利用他的粟特人身份,派遣粟特商旅到各地做生意為自己籌集資金,每年粟特商胡交納的珍貨達數百萬。粟特人對安祿山叛亂的支持,也導致了安史之亂中粟特人大量被殺。這個曾在絲綢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在安史之亂后遭受重創,同時也加速融入中土民眾中,逐漸從中國歷史的圖景中消退。

安史之亂后,大量胡人往河北地區集中,更加加強了河北地區的特殊性。有的學者把這個情況稱為“胡化”。直到安史之亂多年以后,幽薊一帶的老百姓還稱呼安祿山、史思明為二圣。安史之亂后唯一由朝廷任命的幽州節度使張弘靖“以祿山、思明之亂,始自幽州,欲于事初盡革其俗,乃發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8],很快被當地人轟走。大歷八年(773),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安、史父子立祠堂,謂之四圣”[9]。北宋時期屢次北伐想征服幽州都非常困難,軍事只是其中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幽州人的認同已經不一樣了。

[1]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 參看陳尚君:《〈安祿山事跡〉的成書年代》,《中華文史論叢》第九十輯,2008年,第48頁。

[3] 《舊唐書》在解釋安祿山名字時,省掉了“斗戰神”的“神”字。蒲立本認為:“這個變化非常有寓意。很顯然,《舊唐書》的作者看到了有關他出生的神話故事,但是不愿意接受其中的神化色彩。”見[加]蒲立本著,丁俊譯:《安祿山叛亂的背景》,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第181頁。

[4] 參看《隋唐時代に支那に來往した西域人に就いて》,《內藤博士還歷祝賀:支那學論叢》,東京:弘文堂書房,1926年,第624—626頁。

[5] 參看[加]蒲立本著,丁俊譯:《安祿山叛亂的背景》,第11—12頁。

[6] 《資治通鑒》卷214《唐紀三十》,第6815頁。

[7] (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卷上,第83頁。

[8] 《舊唐書》卷129《張弘靖傳》,第3611頁。

[9] 《資治通鑒》卷224《唐紀四十》,第722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普陀区| 榆林市| 祁连县| 诸城市| 米易县| 玉龙| 沁阳市| 宁强县| 车险| 大邑县| 江源县| 邹平县| 镇康县| 长白| 金阳县| 瓦房店市| 涞水县| 平山县| 肇庆市| 广饶县| 成安县| 明溪县| 江城| 东海县| 林周县| 海晏县| 海阳市| 北川| 清河县| 德安县| 团风县| 庆云县| 达拉特旗| 广平县| 陵水| 河曲县| 保亭| 华阴市| 桂平市|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