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大宋宰相王安石
  • 畢寶魁
  • 4423字
  • 2023-12-04 18:40:41

第五節 開悟后的煩惱

人生識字憂患始。這是一句千古銘箴。而人生開悟則是更深一層憂患的開始。初進東京,遇到一件他百思不解之事。當他不理解時,很痛苦;當他想明白后,則更痛苦了。

一般的情況下,丁憂期滿的官員到吏部報到后,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得到新的職務。因為只要是一出缺馬上就優先安排這類官員。古代的各個部門的官員也是有一定數量的,沒有特殊情況和特殊的批準也不準超編。這樣,總是有一部分官員處在閑職的地位上,要等出現空位才能把相當品級的官員補上去。當時將要接近年末,吏部正是年終重新考核調動官員的時候,機會最好。王益也不著急,借機可以在京師里多逗留一段時間,也讓隨自己進京的三兒子安石見一見世面。

在京師中,為了有一個比較適合于自己的職務,而且離家又不太遠,王益自然要去拜訪一些朋友,有時也帶安石去。在王益與朋友的交談中,在街頭的茶房酒肆里,安石聽到了一些朝廷要員或是當代大文豪的名字。他所聽到的最多的是歐陽修、呂夷簡、范仲淹等人的名字。

人們紛紛說,朝廷里明爭暗斗很是厲害。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尹范仲淹對仁宗皇帝直言上諫,得到言官歐陽修的堅決支持,被宰相呂夷簡所厭惡,就指責他們搞朋黨。歐陽修專門針對這種說法寫了一篇義正詞嚴的《朋黨論》,朝野傳誦,都佩服他的膽識和犀利的語言。王安石也帶著非常欽佩的心情讀了那篇文章,從心里敬佩這位文壇的前輩。其實,歐陽修這一年也不過剛到三十歲。

范仲淹的直言當然要揭露朝廷政治的一些弊端,這無意當中就等于批評了宰相。身為宰相之職的呂夷簡本來就沒有什么實際的政治才能,宰相工作又確實有許多失誤,對于這種直言當然會有反感。一般來說,確實在某方面有問題的人,最怕別人指責他的要害。俗語所說的“揭人莫揭短,打人莫打臉”“當瘸子別說短話”,大概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斗爭的結果是呂夷簡勝利了,范仲淹被貶饒州(今江西鄱陽),歐陽修也受牽連而被貶往夷陵。

兩個忠正耿直而又頗有時望的人物卻被一個平庸之輩排擠出朝廷,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范仲淹是個難得的軍政兼長的人材,歐陽修是一名難得的忠正敢言的正人君子,這二人頗有時望。而呂夷簡在文武大臣及京師百姓的心目中,形象實在不怎么好。可這兩位頗得人心的名臣為何還斗不過一個平庸的呂夷簡呢?年僅十六歲的王安石開始琢磨這個問題了。當他把這個問題琢磨明白后,小王安石如同是佛教徒所講的開悟一樣,他的心一下子明亮了許多,但他卻沒有因為自己的開悟而高興,反而覺到一絲絲的悲涼。

原來,呂夷簡之所以平庸而居高位,而且又誰也扳不倒,是有很深的社會原因的。當今天子仁宗皇帝趙禎雖然生在帝王之家,卻是個不幸之人。因為他遇到了極為棘手的問題。他的父親真宗皇帝子嗣稀少,只有他這么一根獨苗。

他本是一位姓李的嬪妃即《宋史·后妃傳》中的李宸妃所生,生后就被送到當時正在受寵的劉皇后的宮中,由劉皇后撫養。劉皇后又傳下懿旨,命令僅有的那幾個知情人要嚴守秘密,不準讓小皇子知道他的生身母親是誰。李妃早已受到冷落,當然不敢反對,其他人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誰愿意來參與這樣的閑事。于是,小皇子趙楨當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原來是李娘娘,而一直把劉皇后作為自己的親娘。

到了真宗乾興元年(1022),五十五歲的真宗皇帝歸天,唯一的兒子并且早已順理成章被立為太子的趙楨當然又順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就是幾十年太平天子仁宗皇帝。可是,仁宗當時只有十三歲,還不能獨立處理軍國大政,就由那位由皇后順理成章地升為太后的劉太后垂簾聽政。

劉皇后變成了太后,掌握了全國的軍國大政,一呼百諾。仁宗皇帝是個孝順厚道之人,對這位太后百依百順,早晚前去請安,母子關系十分融洽。在這種形勢下,仁宗生母李娘娘更不敢說什么,她知道即使是自己向皇帝說明此事,皇帝也不會相信的,還一定以為她是瘋子。何況她根本沒有見到親生兒子的機會。她只好自怨自艾,在冷清清的冷宮里苦度歲月。

日落星出,寒來暑往,李娘娘盼望著有出頭露面的這一天。在宮中多年的經驗告訴她,這一天不是沒有可能,但卻需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就是劉太后死去,自己的兒子仁宗皇帝親政。如果自己要能熬到劉太后死后,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她知道,仁宗是她所生這件事除她本人之外,還有幾個人知道,而且那位頗有地位的八大王也知道,只是礙于劉太后的面子暫時不好說破罷了。一旦時機成熟,這件事還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可是,她的生活條件太差,心情又一直郁悶不開。眼看著自己親生的兒子當皇帝,有時可以遠遠地看一看兒子的身影,卻連說一句話的機會也沒有,作為一個母親,她的心情又將會怎樣呢?肉體與心理的雙重折磨使她未老先衰,而且又使她過早地離開這多苦多難的人間。

這一年是明道元年(1032),仁宗皇帝已經二十三歲,而且已經當了10年皇帝。這位抑郁苦悶終生,含恨死去的李娘娘也只有四十二歲。這正是人生成熟之年,雖非人生之花季,可也正是飽享人生幸福的年齡啊!

劉太后倒是個精明能干的女性,在她垂簾聽政的十年里,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仁宗皇帝雖然已經二十三歲了,可所有的事還是聽她的,眾位大臣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看她的眼色行事。但她萬萬沒有想到,在對死去的李娘娘如何安葬這個問題上,宰相呂夷簡卻不聽她的意見了。

呂夷簡來向她請示,用什么樣的禮儀來安葬剛剛死去的李娘娘。劉太后覺得宰相這個問題提得有點多余,李娘娘是個被冷落多年的妃子,當然就應當按照普通妃子的待遇安葬,這還用請示嗎?呂夷簡堅決不同意,勸劉太后說:

“太后應作長久之計,李娘娘和一般宮人不同,應該厚葬。如果一定按照普通宮人的禮數安葬,恕臣不敢奉旨!”

“李妃被冷落多年,不就等于普通宮人嘛!就是真宗天子在日,恐怕也要按照宮人之禮下葬。”劉太后不解地說。

“如果是真宗天子下詔,恐無大礙。太后若下此懿旨,恐怕會有后患。請太后三思,能夠理解老臣的一片苦心。”

劉太后一聽話里有話,略作沉思,問道:“一個宮人死去,相公竟如此多話,究竟是為什么呢?”

“老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沒有不當參與的。如果太后不為劉氏著想,老臣無話可說。如果為劉氏著想,臣請厚葬李娘娘。”

呂夷簡的態度非常誠懇。劉太后何等聰明,聽出了呂夷簡的弦外之音,她以為呂夷簡根本不會知道仁宗生身母親的內幕,但呂夷簡的話里卻分明有話,又不好說破,就同意用一品禮安葬,并可以葬在洪福院。洪福院是專門安葬地位很高之后妃的地方,一般的妃子是沒有資格埋進這個地方的。這樣,劉太后的態度松動了,在具體下葬的時候,呂夷簡又暗中囑咐具體負責人劉崇勛,讓他給李娘娘的遺體穿皇后之服,并用水銀實棺。劉崇勛當然照辦。

一年后,劉太后也死了。劉太后執政這么多年,當然也要得罪一些人。幾個知道內情的人把仁宗非太后所生之事奏明。仁宗這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是誰。他不禁悔恨交加,懊悔自己貴為天子,君臨天下十多年,卻讓自己的生身母親在寂寞冷清中死去,一點兒兒子的孝心也沒有盡。不僅如此,又有傳言,說李娘娘死于非命,是被劉太后用毒藥毒死的,對于劉太后應當追貶,加以懲處。

仁宗皇帝一下子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如果不追查李娘娘死于非命之事,不為自己的生身母親雪冤報仇,則枉為人子,又何以君臨天下?但此事曖昧難明,如果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就貿然行事,對已故的劉太后追貶懲處,則又顯得刻薄寡恩。而且他一直都把劉太后當作自己的生身母親,劉太后對他關懷照顧,體貼入微,執政期間也頗有政績,沒有顯過。母子之間還是相當有感情的。更何況太后的皇后之位是父親生前封定的,自己也不應當隨意追貶。在中國古代社會,非常講究孝道,以子改父雖然不能統統稱之為大逆不道,但在一般情況下還是要遭到非議的。怎么辦?仁宗感到進退維谷,確實非常為難。

劉太后剛死不久,就出現如此棘手之事。仁宗剛剛親政,怎能不左右為難呢?這時候,宰相呂夷簡則表現出極高的才能。他極力為劉太后辨冤,認為流言蜚語不可聽。他向仁宗打保票,說李娘娘確實是正常死亡,決不是有人加害。去年李娘娘死時,他曾親自參與安葬之事,故知細情。什么劉太后指使人下毒云云,都是別有用心之人造的謠言,萬不可信。如果這樣做,有累君德。而此事的關鍵則是李娘娘到底是不是中毒而死。

為解仁宗皇帝之疑,他建議開棺驗尸,如果李娘娘是正常死亡,一切謠言不攻自破。仁宗仔細考慮了呂夷簡的意見,覺得有理,就同意了。

仁宗親自到了現場。開棺之后,只見李娘娘穿的是皇后的服裝,周圍用水銀鑲嵌著,面容如生,儀態安詳,表情平靜。根本用不著仵作驗尸,普通的人一眼就可看出來,李娘娘是正常死亡,決非中毒而死。服裝和葬儀都是皇后的待遇。仁宗的心理這才平衡一些。此次重見生身母親的儀容,自然分外傷感,不由得痛哭流涕,氣噎喉堵,啜泣是最傷心的哭泣啊!當了十年皇帝的兒子卻不能及時認自己的生身母親,那種椎骨剜心的傷感是可以想象的。用太后之禮重新安葬。情況既明,也就不涉及對劉太后的所謂追貶了。

這樣,呂夷簡在二年之間就等于保護了兩宮太后,而且又給剛剛親政的皇帝解開了一道大難題,仁宗皇帝在感情上自然特別感謝他。所以,范仲淹和歐陽修無論有什么樣的才能和社會聲望,也難于把平庸的呂夷簡從相位上拉下來。他們兩人的被貶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此還應交待一下,上文講述的關于仁宗生身母親的官司在當時確實是轟動朝野的一件號外特大新聞。堂堂皇帝,已經二十四歲,當了十一年的國君,居然在生身母親死了一年之后才知道,這本身確實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毫無疑問,這件事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極其生動曲折,豐富復雜,令人心酸的故事。后世流傳最廣,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所謂“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就是以這一故事為原型編造的。

編造的故事雖然非常生動感人,但與史實出入較大。仁宗認母是在兩宮太后死了之后,李娘娘死時也不知道她的當皇帝的兒子還能知道事實的真相,還能認她這個飽受磨難的母親。劉太后似乎也不像傳說中那么壞。但有一點似乎也應當肯定,這就是劉太后也決不會像《宋史·后妃傳》(卷二四二)所寫的那樣好。因為如果她果真那樣好的話,怎么會硬霸占李娘娘生的兒子為己子而終生不讓人家母子相認呢?僅此一點,任憑那些歷史學家們怎樣開脫掩飾也掩飾不了,最起碼她缺乏人所應有的厚道。

當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后,年僅十六歲的王安石心里仿佛打開了一扇小窗戶,頓時覺得亮堂多了。他弄明白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而實質卻是涉及在封建官場中如何出處進退的大問題。這就是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在官場中,政績如何是無關緊要的,黜陟升謫的關鍵是人際關系,是由與當權者的感情如何決定的。因為呂夷簡保護了兩宮太后,對仁宗有大恩。所以,只要仁宗在位,呂夷簡的高位就是不可動搖的,盡管他在軍國大政方面沒有什么實際的才能。

用人主要憑人際關系,憑個人感情,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而這又是封建社會中極其普遍的社會現象,這也是以人治為主要標志的專制制度無法克服的弊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只能認識它卻無法改變它,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已經難能可貴了。可以說,這一認識是十分寶貴的,對于王安石終生的出處都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中县| 巴中市| 齐齐哈尔市| 醴陵市| 察哈| 驻马店市| 罗平县| 古交市| 永川市| 凉山| 嘉兴市| 洪江市| 麻城市| 灵宝市| 大英县| 永寿县| 名山县| 平江县| 郁南县| 永胜县| 肇庆市| 铅山县| 赤壁市| 方正县| 华容县| 扶沟县| 锦州市| 岢岚县| 临洮县| 衡东县| 新乐市| 凤山县| 体育| 乃东县| 宁都县| 华坪县| 泰州市| 海宁市| 宣化县| 金川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