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冷靜、理性
鈞豪讀研究生時,我花了近3年的時間,給他寫了152封道歉信。最后,兒子的總結回復是:
雖然我們是母子,卻是個性完全不同的人。我們都有自己的壓力,也不了解對方,造成了一些沖突。也許有些許遺憾,卻沒有抱歉的必要。在當時,我們心中都有諸多不諒解,周遭的任何事都可能是爆發沖突的導火線。
但既然我們是家人、是母子,事情就沒有對錯可言,只有出于關心與愛之背后的投射價值。你覺得功課、品行第一,我覺得生命短暫應當快樂、自然。需要的時候我自會努力,也接受之后的結果。雖未持之以恒,但求無所遺憾。
因為你與爸爸的督促,以致我未曾迷失方向。雖不值得驕傲,但也算有所得(雖然你們的方式我未必認同)。
2020年的母親節,我再回首當年的“記錄”,看到孩子年少時的感受,心中特別難受。我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給他過大的壓力,讓他承受了過多的誤解、責罵。看不到他的努力與孤單,讓他心里受傷。于是我決定發信息向他道歉,即使他不原諒我也可以。
今天是母親節,不僅是兒女感恩的日子,也是母親懺悔的日子。因為我成長的過程艱苦,很年輕就當了媽媽,三代同堂的家庭不好應付。我是個情緒管控不好的媽媽,沒能好好珍惜你,對你要求太多但對你了解太少,希望你能原諒我。
已為人父的鈞豪立即回復:
為人父母后才知道,其實做父母并不容易,過去了就不要想太多啦!親愛的老媽,祝母親節快樂。
女兒鈞怡從小看到哥哥被罵得很慘,決定不再受制于我。當我以養育哥哥的模式壓制與責備她時,她立即明確地為自己提出主張,只做想做的事,并希望我能控制情緒,以同理心公平地對待她。所以母親節這天,我也向她道歉:
我不自覺地給你很大的壓力,拼命地想讓你做到最好。放輕松吧!依你自己想要的去做就可以,媽媽希望你能原諒媽媽。
面對孩子的缺點與問題,不要一味“感性”,充滿負面情緒。此時可運用冥想的技巧,讓自己冷靜下來,才能“理性”地找到壓力源,進而找到正確的壓力釋放策略。
一次冥想只需5~10分鐘,專注且放松地讓“孩子的缺點或你不滿意孩子的地方”在腦海中自由進出,不要壓抑你的情緒感受,不要批判你的想法,只需內觀當下的思緒變化,讓內在展現平衡、多元及深刻、長遠的一面。更希望你能冥想“孩子的優點或你滿意孩子的地方”,或“自己的缺點或孩子不滿意你的地方”。
威爾·鮑溫(Will Bowen)在《祝你今年快樂》一書中特別推薦靜坐冥想,“不只能讓你掌控你的思想,也能加深你的靈性,兩者都可以造成更高且持續的快樂感。”靜坐冥想的技巧主要如下:
1.舒服地挺直腰桿坐好,手放膝上,掌心朝上,閉上眼睛。
2.專注、深沉、規律地用鼻子吸氣和呼氣,感覺腹部隨呼吸上下起伏。
3.可以用手指記錄呼吸次數,先由右手開始。
4.當其他思緒飄入腦海時,可將它分類(待辦事項、自我批判、教導等),再重新計算呼吸的次數。
正念療法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心理治療方法,歸類為“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專注當下、全然開放的自我覺察,不帶有自我批判的心態,而是以好奇心來接納腦海中的每一個念頭,簡稱“正念冥想”。它包含四個步驟:
1.注意呼吸。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姿勢坐在椅子上,不要把背靠向椅背,身體不要前彎,輕輕閉上眼睛,將注意力轉向一吸一呼的呼吸。
2.正常的注意力分散。并不是刻意地分散注意力,而是冥想時不知不覺會注意力分散、浮現雜念。
3.發現到注意力分散便能恢復原狀。越想趕走它,意識越被這些雜念所牽走。不要責備浮現雜念的自己,不判斷、不評價。
4.將分散的注意力拉回來。這么做,顯示你在不小心被雜念淹沒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冥想時,不需為了無法專注而苦惱。即便注意力分散了,發現它并拉回來即可。讓頭腦與心“留白”,借此拋開雜念。在正念冥想前,要先確認冥想的目的,沒有目的便無法長久持續。吸氣時腹部突起,呼氣時腹部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