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被什么困住了?
教養子女為何會“走錯路”?以我的成長背景來說,讀小學時父母即離婚,我們四個孩子都跟著爸爸。身為長女的我必須自動自發以及懂事,才能幫助及安慰父親。不自覺地,我也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的兒女。“自動自發”就是我不強迫,但你自己知道該怎么做。“懂事”的意思也差不多,就是不需要我提醒,你就能主動去做。但是我發現,我的兒女并不理解,所以常讓我失望甚至生氣。因此,好多年來我與長子的關系都不太好。
理想與實際本有差距,而且兒子的成長環境與我不同,我的標準對他來說并不合理。不是每個孩子都知道如何自動自發、懂事,我該將大目標拆為小目標,鼓勵孩子先嘗試簡單的部分,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我擔任老師時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總希望學生自動自發,卻未設法“搭橋鋪路”,使他們從“被動”邁向“主動”。當我透露不滿時,學生就產生反抗心理,更加不理解(也不理會)我的標準與要求。
其實,人們都不喜歡被管束或批評,卻希望有人來引導與鼓勵。所以這本書就以我的單親爸爸的教養技巧為主軸,加上我自己的育兒反省,以及許多教養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幫助為人父母者及時校正教養的路線與策略。對于尚未成為父母的人,則可以好好提前準備。
1997年3月,我的爸爸因嚴重心臟病而“跌倒”,在特護病房搶救護理48天后瀕死復生。他特別叮嚀我:“教學及演講一定要說真話,不可說大話或謊話。”從此我不斷提醒自己,要將教育理論與實際聯系并驗證,再說出中肯的話及可行的建議,絕不能信口開河、言行不一。
育兒跟爬山一樣,要清楚路線、路況,不能隨性或冒險。越高聳或土石松動的山路,越要多聽聽過來人與向導的專業意見。現在,讓我們開始這趟教養的探索之旅吧!
父母為什么痛苦?
我在某小學開辦家庭教育課程時,曾有位學員寫了一封長信給我。
王老師:
我的兒子上小學三年級、女兒上一年級,生下女兒后,我就全心在家照顧小孩。之前我是幼兒園老師,兒子兩歲開始我就為他安排課程,希望上小學前把他教好。
兒子沒有辜負我的期望,任何方面都很優秀,寫字漂亮、工整,數學一點就通,畫畫、創作、體育也經常獲獎。但我卻不能安心,因為他“成績優異、行為怪異”。
從上幼兒園起每天狀況不斷,小學聯絡簿更是天天紅字,我三天兩頭被請到學校去。他不是打人就是捉弄同學,再不就是上課搞怪,課上一半突然跑出教室,怎么溝通都不見效。
我天天要面對、解決他的問題,一度得了抑郁癥。開始害怕天亮,更怕學校來電又有什么事。中午放學時,我帶著忐忑的心去接他,擔心兒子又告訴我:“媽咪,老師請你進去一下。”兒子回家后,我仍然神經緊繃,直到他入睡。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我決定把他交給他的爸爸管,看換個人會不會改善。爸爸比較民主,對兒子極度放松,因此成績一直往下掉,規矩也出了問題。爸爸不斷接到老師電話,天天都得回應老師在聯絡簿里的留言。他氣壞了,只好推翻“愛的教育”,拿出“鐵的紀律”責打孩子,但一樣不見效。
我看了許多書、參加演講、上網查資料、請教專家,也聽從老師建議,帶兒子去看兒童心理科,診斷結果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醫生要給兒子開藥(利他能),我和先生覺得不可思議,怎可如此輕率?于是帶著兒子逃出醫院。
兒子依舊狀況百出,老師說他功課經常少寫、沒帶、忘交。我都照著聯絡簿檢查,怎會少寫呢?后來發現是兒子把部分作業擦掉,第二天老師發現時再補寫。
為了改掉他這個毛病,我只好打他。但聽到兒子的哭聲又實在心疼,只希望他不再犯。沒想到第二天又來了,他堅持認為是老師的錯,說老師寫“完成到第12頁”,收作業才知道要寫到15頁。
我要他自己打電話請教老師。他應該不敢打吧?沒想到他居然打了電話:“老師,昨天的數學,你是不是只寫‘完成到第12頁?’”我將電話接過來,得知兒子今天數學小考得88分,但他告訴老師有一題改錯了,要求加2分。老師看出兒子動過手腳,沒有加分。我問兒子考卷的事,他承認更改了答案,原因是老師說90分以上不用罰寫。
一直以為自己當過老師再當媽媽,應該很輕松,沒想到帶自己的孩子更難,心境及要求都不同。我知道兒子善良,必須多鼓勵。但接到學校的電話,我還是慌了。
服務于人本基金會的朋友告訴我,別在意老師丟給家長的問題。孩子在學校,老師必須有應對及解決的能力,我先生非常認同這個說法。但我不免想,兒子那么頑皮,影響到集體,做父母的難道沒有責任?
我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我好愛孩子,希望他單純快樂,但他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我想幫他,但不知道怎么做!我還是會勇敢地面對孩子的問題,這是上天給我的功課,我要加油!
這封信里,顯見父母的為難與矛盾。既愛孩子的聰明善良,又因他層出不窮的問題而疲憊不堪!當孩子被診斷為ADHD時,父母為何抗拒孩子用藥?是擔心孩子因“多動癥”被視為異類、貼上負面標簽?或怕一旦服藥即需終身與疾病共存?還是根本不能接受孩子的“特殊”?
老師經常在聯絡簿留言叫家長處理問題,確實帶來莫大的壓力。若家長的反應是:“孩子在學校時,老師須有應對及解決的能力,不是將問題都丟給家長。”家長、老師互相推卸責任,對孩子的發展更為不利。
這位學員后來告訴我,她自己“很容易發脾氣”,尤其看到兒子對待妹妹的態度,更是無法容忍。理智上她知道兒子特別,但更怕外界把兒子看成異類。她覺得全世界都可以不了解兒子,自己不能。多動癥的孩子仍有許多優點,例如兒子把存了好久的錢都給她買生日禮物,聽到她咳嗽時,會立即趨前關心。
我的長子鈞豪在幼兒園及小學階段也很調皮、好動,常與同學打架、竄改聯絡簿上老師交代的作業,甚至不寫寒暑假作業。我常看到聯絡簿里寫著他的種種問題,也多次被叫到學校面談。此外,他對妹妹也很兇。
我當時很困擾,搞不懂他為什么這樣,對他無比失望。但我只檢討他的脫序行為,卻看不到自己或家庭環境的問題,例如爸爸在外地工作、父母及爺爺奶奶的教養態度不一致等。加上我們對妹妹較偏心,凡事都要他讓著妹妹(妹妹比他小9歲)。更不用說我經常濫用父母權威,任意對他宣泄情緒,責罵及懲罰更是家常便飯。
孩子為了少寫作業等事情說謊,是許多父母共同的困擾。大人覺得“說謊只會把事情搞砸”,孩子卻不這么想。擁有超過20年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詢臨床經驗的專家亞當·普萊斯(Adam Price)說:
我有個17歲的病患,經常處于這樣的處境,他告訴我:“說謊是當下最方便的做法,我知道終究會被抓包,然后被痛罵一頓,但是我每說一次謊,至少可以把被教訓的時間往后延一些。”
知道孩子逃避或短視的心態,就不會對他們的說謊大驚小怪,但還是要慎重及差別性處理。“慎重”是指不盲目或過度樂觀地信任孩子,要“聽其言,觀其行”。“差別性處理”則指在不同的事情上說謊,有不同的嚴重情節,要“個別處理”(含懲罰)而非“一概而論”。如:
他騙你每次都做功課了,跟他瞞著你偷開車還把車子給撞凹了,兩者還是有差別的……你們還必須教導孩子,做錯事就要坦白承認,并承擔其后果。盲目信任你兒子則是不明智的。你以為他一定會說實話,但恐怕這只是咱們一廂情愿的想法。
父母希望孩子誠實,但坦白認錯代表可以被原諒及事件就此結束嗎?亞當·普萊斯說:
如果你的對策是“要是你沒說謊的話,處罰其實會輕些”,那么你會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境。比如當你回到家,你兒子告訴你,他帶了一個女生來家里過夜,你難道要說“謝謝你老實告訴我這件事”,然后減輕對他的處罰嗎?
亞當·普萊斯認為,適當處罰孩子的犯規行為,比嚴格要求他不能說謊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