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佛教元素
- 冷艷
- 1199字
- 2024-03-25 16:00:05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佛教勃興
從曹魏代漢至隋滅陳止,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繁、社會長期分裂、民不聊生的階段。東漢末年起義紛亂,各路軍閥混戰,隨后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至西晉實現了統一,但這種短暫的安定僅持續了二三十年,接著就陷入了更為嚴重的混戰和南北大分裂中,出現了南方東晉政權與北方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東晉建都建康,大批北方漢族民眾南下過江,加速了對南方的開發與建設,出現了經濟向榮的景象。由于門閥制度的存在,士族集團在動蕩的政治舞臺中一直互相牽制勢力,保持穩定的權力和地位。與南方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繁榮不同,北方則連年戰火、災疫不絕,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后建立十六個國家,相互掠奪壓榨,至北魏太武帝時,才最終統一了北方的廣大地區。東晉滅亡后,南方先后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宋立國最長,約六十年,齊國壽命最短,只有二十余年。政權頻繁更迭,再一次出現了南北對立的局面。北魏積極采取改革政策,在政治、經濟、農業生產、文化、語言等方面吸收漢族的先進資源和經驗,鞏固了政權統治。這一局面維持了一百多年,北方再一次分裂,東部建立東魏、北齊政權,西部建立西魏、北周政權。最終北周戰勝北齊,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北方的對峙。外戚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又滅掉南方陳國,結束了長達四百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實現全國統一。長期戰亂和政局分裂,并未令社會止步不前,反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想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并且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促使社會思想呈現極為活躍的面貌。各種學說并興繁榮,人們在“哲學本體論、思辨邏輯、社會倫理觀、人與自然之關系等諸多方面”[1]提出了新的認識和看法。個人意識和創造精神不斷覺醒,曹操反對天命、鬼神、圣人之言,求才時重人才、重能力,這是對儒家思想的極大否定;諸葛亮更是反對天道,“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2],強調人的作用和力量。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發生了動搖,魏末晉初,老莊哲學以全新面貌興起,玄學思想蔚然成風,吸引了大批士人為之思辨探討。
兩漢之際傳入中土的佛教,一直未有較大發展和影響,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得以迅猛發展,可以說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思想氛圍為它的壯大提供了適宜的土壤。佛經翻譯成為外來宗教佛教能否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以鳩摩羅什、支婁迦讖等為代表的一批著名高僧承擔起譯經重任,將三藏典籍引入中土。以道安、慧遠、竺道生為代表的高僧則擔負起講經傳法的重任,吸引士人研究佛理,并得到帝王的支持和倡導。佛教弘傳的過程,也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思想文化碰撞的過程,不斷適應社會需要,持續更新、裂變與融合,形成具有中土特色的佛教思想,這種變化令更多普通百姓樂于接受,他們身處動蕩社會、擔憂性命安危,往往把希望寄托于佛祖的庇護和來世的幸福。由此,在中土社會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信佛崇佛之風,佛教成為一種普遍的信仰,加速了在中土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