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計劃經濟的成就和代價

在計劃經濟開始形成和全盤實行的25年間(1953~1977年),工業增加值年增長11.3%,遠快于同期5.9%的GDP增長率,工業增加值占GDP的份額從17%直線上升到43%。[10]基礎原材料和重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建立了冶金、機械、石油、化工、輕工、紡織、電子、汽車、造船、飛機制造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基礎,開發出了“兩彈一星”。這一時期建立的工業基礎,也為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對于一個百年來貧困交加的中國來說,國家走上工業化之路,實現了從晚清的洋務派、維新派到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實業救國派幾代人未能實現的夢想。

但這期間全社會也為工業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了推進工業化,政府實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政策,集中全社會的資源用于重工業投資,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農業、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和城市建設,更嚴重的是長期犧牲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這25年間,政府集中全國的財力進行工業化建設,大幅度提高投資率,使中國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其中在經濟全盤國有化和全面實行計劃經濟的20年間(1958~1977年),企業完全按政府的計劃指令進行生產,產品由政府調撥,利潤全部上交政府。農業實行了全面集體化,農產品由政府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統一征購。這些制度導致經濟缺乏活力,整體效率顯著降低,技術進步幾乎停滯,加上“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使該時期的經濟增長成就和居民收入增速都顯著低于實行混合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數據見表2。

表2 改革前的GDP、工資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

在實行全面計劃經濟的20年間,經濟增長基本上是靠政府主導的高積累、高投資、壓低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增長來實現的。從表2可以看到,該時期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都顯著慢于經濟增長和人均GDP增長。表3列出了該時期投資率(資本形成率)和消費率變動的情況。從表3可見,從1952年到1977年,投資率從約22%上升到約35%,提高了12個百分點以上;消費率從約79%下降到約65%,降低了近14個百分點,其中居民消費占比降低了13個百分點以上(投資率和消費率分別為資本形成和最終消費占GDP的份額)。

表3 投資率和消費率變動:1952~1977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连市| 青岛市| 丰城市| 汨罗市| 唐山市| 阿瓦提县| 兴和县| 治多县| 中江县| 鄱阳县| 曲沃县| 顺义区| 眉山市| 宿松县| 沿河| 江口县| 靖江市| 福泉市| 西峡县| 阿合奇县| 青阳县| 平安县| 惠安县| 资阳市| 繁峙县| 东海县| 溆浦县| 汤原县| 济宁市| 五华县| 洪雅县| 十堰市| 东山县| 石家庄市| 大安市| 锦州市| 旬邑县| 昂仁县| 剑河县| 铜梁县| 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