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1978—2018)
- 王小魯
- 2550字
- 2024-02-05 15:55:25
序言
中國在1978年走上了改革之路,從舊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到2018年已經走過了40年。在這40年間,經濟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長,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達到7.4%。相比之下,改革前實行全面計劃經濟的20年[1],經濟雖然達到了年均5.1%的中速增長,但居民收入年增長率只有1.7%(均按不變價格計算),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改革前的1977年,中國人均GDP只有185美元(人民幣341元,按當時的官方匯率1.84元折合為美元),改革40年間躍升到人均8836美元,從世界上特別窮困的低收入國家變為中等收入國家。以不變價格人民幣計算,這期間人均GDP增長了25倍。[2]
1977年,中國GDP總量按當時官方匯率折合1750億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8%;2017年中國GDP總量折合12.3萬億美元,已相當于美國的63%。按GDP總量計算的中國經濟規模,在這40年間連續超過瑞士、荷蘭、澳大利亞、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俄羅斯、巴西、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表1給出了改革40年和之前實行全面計劃經濟的20年這兩個時期經濟成就的比較。
表1 改革40年與計劃經濟20年期間的經濟業績比較

表1 改革40年與計劃經濟20年期間的經濟業績比較-續表

這40年間中國最大的變化,是從中央集權的、低效率的計劃經濟體制,通過一步步的改革轉向了市場經濟的軌道。40年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幾乎所有經濟決策都聽命于政府,企業生產、產品價格、居民收入和消費都由政府決定;企業效率很低,浪費嚴重,技術進步緩慢,物資嚴重匱乏,居民生活貧困。改革40年間,不僅經濟高速增長,居民生活顯著改善,而且經濟效率有了重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大多數年份都有進步,平均每年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超過2個百分點。這些成就,就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取得的。
改革前,農村居民絕大多數生活在貧困狀態。經過40年改革,他們大部分擺脫貧困,步入小康社會。按照2010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線計算(2010年不變價格;按購買力平價法折算,該貧困線與世界銀行2015年價格人均每日1.9美元貧困線接近),1978年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為97.5%,2017年降至5.3%,7億多人脫貧,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本節下同)。
這40年間,中國從一個農業人口為主體的落后國家轉變為城鎮人口為主體的、在向現代化邁進的國家,城鎮化率從1977年的17.6%上升到2017年的58.5%。
這40年間,中國從一個閉關自守的封閉經濟轉向了開放經濟,外貿依存度(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之比)從8%上升到33%,中國成為國際分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這40年間,中國經濟從國營經濟和農村公社集體經濟一統天下轉向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市場開放,經濟活躍,民營經濟在總產出中占了主要地位,民有、民享的程度顯著增加,效率顯著提高。
40年前,中國只有國營部門的干部職工享有“鐵飯碗”,其他居民沒有社會保障。40年后的今天,建立了全面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了絕大多數居民。
這40年的改革,是通過“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漸進方式,克服了重重阻力實現的。一個十幾億人口的世界大國的體制轉軌,沒有先例可循,沒有完整的理論可以借鑒。其他一些以為照搬某種既定的模式進行一攬子改革就能成功的轉軌國家,大都遇到了嚴重困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的“休克療法”式改革,一度使俄羅斯經濟幾近崩潰,GDP急劇下跌近一半,發生了大規模失業、惡性通脹、居民收入大幅下降。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盡管歷程很長,而且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在改革的同時實現了經濟基本穩定和高速增長、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總體上是成功的。
“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并非沒有明確方向。事實上,改革從開始階段就基本上是朝市場化方向推進的,而且在推進過程中,認識逐步清晰、方向逐漸明確,并沿著這條通向市場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反,當某些時期出現偏離這一方向的情況時,改革與經濟發展都遇到了困難和挫折。
盡管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但中國的改革并未完成,還遺留了諸多重大問題沒有解決。目前經濟正面臨某些嚴重的挑戰,主要是因為仍然存在諸多過去改革尚未解決的體制問題,某些時期還發生改革停滯或方向模糊的情況,改革尚待推進。同時,中國目前還仍然是個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只相當于美國的15%,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距離實現現代化還有遙遠的路要走。如果不堅持繼續改革,現代化目標很難實現。
中國為什么走上了改革之路?改革經歷了什么樣的具體過程?有哪些因素促使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這40年改革解決了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哪些問題?遇到了哪些新問題?未來改革將向何處去?在這本書中,筆者試圖從自己的視角,對過去40年的改革歷程,分不同時期做一個總體回顧,梳理不同時期改革的主要進展,以及不同階段的改革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從而嘗試對上述這些問題做出回答。
中國40年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改變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近14億中國人的命運,也因此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事件,非常值得詳細記錄和進行深入研究。筆者在這40年間,有幸從開始階段就參與了多方面的改革研究,進行了大量實地調查,親身經歷和目睹了改革的多方面進展,同時也通過多角度的經濟學研究,積累了許多分析思考,形成了若干觀點和判斷。但面對這樣一場巨大的變革,置身于如此復雜的變革和發展浪潮之中,筆者的觀察分析也只能是盲人摸象的眾多嘗試中的一例,很可能掛一漏萬,只是為了給關心改革的讀者提供某個維度的參考。對與錯,留待讀者評判。
[1] 即1958年到1977年這20年。在1953~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政府主導的國營經濟迅速擴大,但市場經濟仍然存在,經濟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場調節的。
[2] 據國家統計局人均GDP指數計算。而按不變價格美元計算則增長了16倍(以2009年不變價格美元計,1977年人均GDP折算為458美元,2017年為7795美元),但當時的人民幣官方匯率(1.84元折合1美元)是被嚴重高估的。因此在改革開放早期匯率就調整到2.94元換1美元(1985年),同時還實行了4.65元的內部折算價。如果粗略按1977年匯率高估一倍計算,以不變價格美元計價的人均GDP增長了33倍,高于按不變價格人民幣計算的人均GDP增幅。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和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99年)、《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49~2008》(2010年)的數據計算得到。上述出版物均由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