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與治理:一家基金會理事會的故事
- 李光 黃英男
- 1357字
- 2024-02-05 16:06:52
“慶治,你要辦的基金會可以提前啟動了”
德不孤,必有鄰。
時間回到1990年代,還有一批人,在同一時期做出了跟徐永光相似的選擇:告別政壇。只是,他們選擇了一條跟徐永光完全不同的道路。
周慶治便是這批人中的一個。
生于1955年的周慶治與徐永光同為溫州人,他在讀書的年紀因“文革”失學,在做了幾年車間主任后,通過參加“文革”后恢復的第一批高考,又回到學校,進入杭州大學歷史系讀書。大學畢業后,周慶治進入浙江省檔案局,6年之后,三十出頭的他出任浙江省委第一書記的秘書。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神州大地風云激蕩,一批批年輕人熱切關注并投身于建設國家、改造社會的大潮中,他們在各個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華與熱情。1980年代周、徐二人初識時,周慶治還在體制內“忙著總結廣東改革開放的經驗”。
1989年,徐永光由政界進入公益。1991年,周慶治選擇了另一條路,棄政從商。歷經幾載浮沉,1995年,周慶治組建南都集團,隨后不斷發展壯大。2000年,周慶治成為首個在新加坡擁有上市公司的中國民營企業家。
早年在體制內工作時,徐、周兩人雖然一個在團中央,一個在地方省委辦公廳,但同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政壇年輕人,彼此早有耳聞又是同鄉,后因工作接觸相識,一見如故,惺惺相惜。
作為都曾經歷過中國動蕩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周慶治與徐永光有著同樣的家國情懷。所以,雖然周慶治選擇了跟徐永光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內心,他們始終秉持著相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由政界投身商海多年,周慶治深深感受到,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從少年失學,到由工廠基層重返校園,從充滿理想的政府工作人員,到商海鏖戰的商人,其背后的起伏得失無不與時代大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周慶治做過一件讓當年創業合伙人難忘的決定。
1995年南都集團成立時,在周慶治提議下,集團的經營理念確定為:實現自我,回報社會。對于一個當時的商業集團來說,這樣的經營理念顯得非常獨特。
正是帶著這樣的夙愿,在徐永光為“希望工程”四處奔走的歲月里,周慶治和他的創業同道們一邊征戰于商海,一邊籌劃著如何回報社會。南都集團自創建伊始,就一直為不同領域的公益事業捐款助力。雖投身不同領域,但徐、周兩位老友多年來時常交流,分享人生,共話理想。
無論在政府工作,還是投身商海,多年來無論多忙,周慶治每天都堅持一個習慣:讀書。創業成功后,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周慶治開始有意去了解國外成功企業家回報社會的方式。他通過看書了解到,國外企業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大多會建立基金會,用專業的方式實現回報社會的愿望。“專業的方式”,在周慶治心中得到確認。
周慶治認為,21世紀初的中國,已經步入從農業向工業化轉型的進程,社會結構也在快速變化,新的社會問題會逐步凸顯,中國的社會建設已經不能只靠第一部門的推動,三個部門都要發展起來,才能推動中國社會順利向現代化轉型。回報社會的路徑在周慶治的心中慢慢清晰:“未來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基金會做起來。”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的出臺,讓周慶治的理想提前著陸。他多次與徐永光討論,要辦一個以教育為方向的基金會。
緣于這樣的背景,決意回歸民間的徐永光第一時間找到周慶治。他知道,要做民間公益,有財富又有共同價值觀的,非周慶治莫屬。
2006年的一個冬夜,徐永光造訪周慶治,兩人見面沒有過多寒暄,徐永光直奔主題:“慶治,你要辦的基金會可以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