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與治理:一家基金會理事會的故事
- 李光 黃英男
- 1056字
- 2024-02-05 16:06:53
周慶治的朋友們:“要拿出一些錢還給社會”
與徐永光夜談后的一兩天時間內,周慶治就把成立基金會的想法跟南都集團董事會成員何偉、王海光、林旦、楊曉光進行了溝通,這四位董事會成員都是當年在周慶治帶領下共同下海創業的伙伴,同時也都是集團的合伙人和出資股東。與周慶治相似,幾位合伙人都是在“撥亂反正”之后才有機會念書,并由此開始進入社會、參與國家建設的成長過程,對實現自我和回報社會,幾位同道人有著共同的認知。
王海光清楚地記得,在南都集團成立前一年左右,周慶治就總跟大家嘮叨類似“回報社會”之類的話。1995年,南都集團正式成立,“實現自我、回報社會”八個字變成幾個合伙人開會時經常說起的話題,“集團領導層內部開會時早就決定‘要拿出一些錢還給社會’”。
因此,當周慶治跟大家說出與徐永光夜談經過并提出建立基金會的想法后,四位董事紛紛表示贊同,并愿意出資。當時南都集團剛剛出售了一筆業務給萬科集團,由此獲得一大筆現金。
這份毫不猶豫的堅定,除了對周慶治的信任外,同樣出于大家也都認識并了解徐永光。

圖1-2 2000年南都集團董事會合影
(左起依次為王海光、何偉、林旦、周慶治,右一為楊曉光)
同樣曾在浙江省委工作過,也同為溫州人的王海光,與徐永光也有著多年友情。
1990年代初,王海光曾在中央黨校工作過一段時間,在北京的一次溫州同鄉聚會上,王海光見到了徐永光,“有人介紹說他就是希望工程的創始人,我本來就知道他名字,這次終于見到了本尊,他的年齡又比我們大,感覺就是位兄長”。
不同于多數經商的同鄉,作為當晚話題的主導者,徐永光一直在聊公益、聊改革、聊經濟發展,給王海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光既保留了溫州人那種豪爽、大方、坦誠,但又顯然是經過北京特有環境的洗禮,非常有文化,有思想,而且他的思想都是原創的思想,這非常可貴。同時,因為他一直關注草根,關注社會底層,所以他的思想又都很接地氣,我想他后來能放棄做官選擇公益,就是因為他一直想在這個社會中尋找一種獨特的路徑來為社會服務?!?/p>
2006年,政策、資金、團隊一切就緒,成立基金會的想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經幾位出資人討論,幾件事項迅速達成一致:周慶治作為主要出資人,擔任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擔任秘書長,現階段負責落實基金會的注冊落地事宜;雖然出資人和公司都在杭州,但基金會要擺脫地方色彩,放眼整個行業和國家的需求,注冊地放到北京,到民政部注冊審批。
站在一個日漸開放與充滿機遇的歷史時期,南都基金會的幾位發起人對這個全新的事業寄予了同樣的期望:基金會要走出一條全新的、民間的、非公募基金會的道路。
大道不孤,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