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使更多民間組織快速發展起來”

在周慶治聚集起志同道合的出資人的同時,徐永光身邊也迅速圍攏起一批摩拳擦掌的老朋友。

基金會籌備組當時在北京農展館北路的永安賓館租了間辦公室,曾任《公益時報》總編輯、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總干事的呂朝,新華社記者李玉生,剛從香港中文大學讀完社會福利專業博士的徐永光老部下劉洲鴻……幾個人每天進出于永安賓館的基金會籌備辦公室,為啟動一個全新的基金會做準備。

作為中國最早由企業出資建立的基金會之一,南都公益基金會的注冊過程給政府的新政策落地和民間資本進入公益進行了一次生動的試水體驗。

周慶治等出資人最初決定捐款三億人民幣作為基金會的注冊資本。可真正注冊時才了解到,基金會從開始申請注冊即要求注冊資本全額到賬,同時,到賬資金在批復結果出來之前不能使用。

這一規定是在商海搏擊多年的出資人們未曾預料到的。當時,工商企業的注冊資本已經可以分期到位,若想注冊一家一億元注冊資金的企業,首期到賬20%即可,而且只要在企業驗資那天之前把錢打進去即可。巨額資金放在賬上不能動,對資本市場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浪費。

在了解到這個政策后,周慶治等出資人商議決定,三億元做公益的初衷不變,但改為一億元用于注冊資本,另外兩億放在集團作為公益基金,其收益用于支持基金會相關工作。

基金會資產的保值增值也是周慶治等出資人從一開始就非常關注的問題。一方面,社會上對于將善款用于投資增值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理財本身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因此,實現善款的穩妥增值便成為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南都專門設立了投資管理委員會,由該委員會提出投資計劃,報理事會批準后,再由該委員會負責執行,最后向理事會報告。南都基金會重大投資決策管理機制均在第一屆理事會監事朱衛國建議下設計,借助其法律專家和《基金會管理條例》主要起草人的背景,確保投資行為合法合規。

同時,根據基金會注冊相關規定,理事長應是基金會的法人,但不能同時擔任其他組織的法人,因此,原定由周慶治擔任理事長的想法也進行調整,由出資人之一何偉擔任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慶治擔任名譽會長,徐永光擔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今天,資產規模超過億元人民幣的基金會在中國已有不少,但在當年并不多見,相關部門極為謹慎。在層層審核一年多后,最終由當時分管民政的副總理簽字確認,才得以一錘定音。

2007年5月11日,民政部發出《南都公益基金會設立登記的批復》。南都公益基金會以1億元人民幣原始資金規模,正式成為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業務主管單位為民政部。6天后,南都基金會代表何偉與民政部簽署了業務主管單位有關事宜的備忘錄。

籌備期間,徐永光和周慶治一直保持著頻繁的溝通,除了相約面談,光郵件往來就有57封。除了關于事務性的籌備工作,兩人還就基金會的定位做了進一步探討。周慶治多次向徐永光強調,南都基金會要做“公共利益型”基金會,要保持兩個原則:一是致力于服務民間;二是出資人要低調。

這兩個原則,讓南都基金會當初在取名上也頗費了一點周折。

徐永光開始提議就叫“南都公益基金會”,周慶治反對,他認為“回報社會就要做得很純粹,沒必要出現南都的品牌”。

徐永光堅持自己的想法:“福特基金會、蓋茨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都是用出資人的名字命名,并不影響公共利益的定位啊!一百年后,南都集團可能不在了,但南都公益基金會一定會做成百年老店!”

最終,“百年公益老店”的愿景感染了周慶治,他同意冠名“南都”,成立南都公益基金會。

關于南都基金會應該做自己運作項目的操作型基金會,還是主要通過贈款來支持其他機構運作項目的資助型基金會,兩人也很快達成共識。“操作型基金會不是說不好,也很需要,但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操作型基金會已經有了一些,全國好像更需要資助型的基金會——就像投資公司一樣。好的企業、好的項目多了,但是如果沒有資金注入,成長不起來。基金會也是這樣,(通過資助)使更多民間NGO[3]組織快速發展起來,我們感覺這樣可能自己的價值更大一點,于是就把自己定義成了資助型基金會。”周慶治說。

對于基金會的使命,幾位發起人和出資人很快達成一致:

支持民間公益——南都公益基金會關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問題,資助優秀公益項目,推動民間組織的社會創新,促進社會平等和諧。

機構愿景則由周慶治提出,他希望延續并擴大希望工程帶來的“希望”:

人人懷有希望——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懷有希望,這個社會就會有光明的前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日照市| 富宁县| 安徽省| 天台县| 称多县| 蒲城县| 蒙山县| 平阴县| 东阳市| 白河县| 简阳市| 海城市| 梁河县| 合江县| 新泰市| 三亚市| 武宁县| 黔西| 鄂州市| 桃园县| 岳阳市| 和静县| 漳平市| 宾川县| 双江| 揭阳市| 区。| 东海县| 云梦县| 商城县| 会昌县| 安图县| 襄城县| 田东县| 姚安县| 柞水县| 萨迦县| 璧山县| 博兴县|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