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
聽起來像玩笑話,但有時候卻巧合的驚人。
在剛吃74歲的飯沒幾天,一個初夏的傍晚,吳剛的母親,終于走完了她一生的路。
吳剛有三兄妹,他是長兄,下面兩個是妹妹,三兄妹都已各自成家。
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他們知道,父母將他們養大成人,并個個供書到高中畢業,已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如今母親仙逝,從此陰陽兩隔,回憶當年點點滴滴,怎不叫人依依難舍、淚水漣漣。
親人離世,訃告發出,大葬之夜,人來人往,眾多親友,前來吊唁,一來送老人家最后一程,二來安慰孝子賢孫們節哀順便。
眼尖的人們觀察到:除了痛失母親的悲傷外,吳剛似乎還被另一種情緒影響著,不管有人沒人時,時常自言自語叨念一句:“老娘怎么這個時候走呢?”
雖然說得很輕,如果周圍不是太嘈雜的話,旁邊的人,依然聽得很清楚。
于是,不少人便開始私下議論起來:吳剛時不時念那句“老娘怎么這個時候走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嫌他老娘走的不是時候嗎?
有人馬上接話:“老人什么時候走,難道由她自己控制嗎?難道還要挑一個黃道吉日嗎?五十來歲的人了,真是搞不清楚他是怎么想的?”
“古話都是這么講的,閻王要你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竟然怪他老娘走的日子不好,這家伙今天真是有些莫名其妙!”更多的親友參與進來。
“你們都誤會啦!吳剛不是嫌他老娘走的日子不好,而是怪他老娘走的具體時候不好!”其中一個老人在旁邊插話。
“老人去世的具體時間,難道也分吉兇嗎?”聽到老者的話,討論的人群中,有人開始請教。
“嗯嗯,這個你們就不知道了吧,這里面肯定有講究啊!”老人見有人問,便清清嗓子,故意停了停。
“二叔公,知道您老人家懂得多,莫緊吊大家的胃口了,到底有哪些講究,快講啊!”討論的人群中,有人開始催促。
“關于老人去世具體時間,不少地方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家里的老人過世,如果是在清晨吃早飯之前斷氣最好,說是替子孫后代們留下了三頓飯,俗稱留三頓,意思是將來后人一日三餐都有飯吃。”
“老人如果是在早飯后斷氣,則意味著只給后人留了二頓飯,后人若不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則將有斷炊的可能發生,要挨餓啊!”
“最不吉利的,是老人在晚飯后斷氣,說是死者將一日三餐全都帶走了,預示著后代子孫將來要淪為乞丐去討米啊!”
看大家聽得認真,老人一口氣說出了去世時辰定吉兇的民俗傳說。末了,再補充一句:“作為家中的長子和獨子,如果老班子講的傳說應驗了,肯定會應驗在吳剛及他的孩子們身上,你們說,換著誰,心里快活得起來啊?”
“聽起來有點嚇人,那這種說法靠譜嗎?經過實踐驗證過了嗎?”
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很多人都附和著:“對對對,這個是關鍵,傳說不可靠,實踐出真知。”
“這種事,講起來容易,檢驗起來難啊,除了自己至親的人,外人怎么知道別人家老人的具體去世時間呢?”
“再說了,就算知道別的老人去世具體時間,檢驗起來,也是個麻煩事,短則需要幾年,長則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更何況,還要參考其它綜合因素,誰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些破玩意兒身上?”
“但是,你如果說這種說法完全不靠譜,那也不一定,經過幾千年沉淀的東西,如果完全沒依據的話,它早被歷史的篩子過濾掉了,根本流傳不到現在,你們年輕人比我們這些老巴式有文化,你們說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老人的幾句話,又把問題拋回到原點,好像什么都說了,又好像什么都沒說。
就在大家一聲聲感嘆“這世上很多事講不清楚”時,剛才一直在旁邊沉默抽煙的人站了起來,對著大伙接話道:“有什么講不清楚的?吳剛這小子糊涂啊,你們誰去叫下他,我來給他做哈思想工作試哈!”
大家抬頭一看,說話的人是吳老六,是吳剛的親六叔。吳老六一直是這個村子里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沒有多少文化,小學都沒混畢業,但腦袋比較好使,看見什么賺錢就搞什么,十幾歲出去跑江湖,當過服務員,當過菜販子,揉過包子饅頭,開過小飯館,搞過夜市,雖沒有搞出什么大名堂,但因為愛折騰,總體還算不錯,最起碼,也算是在城市里有車有房有事業的人,就憑這一點,完全可蓋過這個村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有這點小成就擺在這里,再加上,又是吳剛的親幺老子,他講這話,是有些資格的。
農村為逝者做道場,是有階段性的,做完上一場,要歇一下,再做下一場,不然的話,道士先生們念經念不起,孝子賢孫們也跪不起,兩邊的人都受不了。
趁著做道場空檔,不一會兒,吳剛被人叫了過來,聽他六叔訓話。
“就是因為老娘在晚飯后去世,你就一直耿耿于懷?差點被這個說法,搞成神經病了?”看見吳剛走過來,吳老六并沒有客氣,壓低聲音,對著吳剛單刀直入。
“老娘是晚飯后走的,按傳統的講法,這就是一餐飯都沒給我們這些子孫后代留啊,六幺你說,這怎么叫人想得通呢?”吳剛低著頭,并沒有回避,實話實說。
“這個所謂留三頓的民間說法,你倒是記得挺牢,那還有種比這個牛逼得多、準得多的民間說法,你知道不?”吳老六恨鐵不成鋼,對著眼前的侄兒,繼續開導。
“不知道,您說吧!”面對這個親幺老子,吳剛不想和他打口水戰,放低姿態,早點讓他把想說的話,盡快說完。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吳老六一字一句押韻背出這“鍋巴句”時,還不忘補充道:“作為你的長輩,作為比你年長幾歲的過來人,關于命運的話題,關于風水的話題,關于各種成功與失敗的因素,我認為這句話講得最好,提煉得最到位,也最被大多人接受。”
“退一萬步講,就算你那個留三頓的講法是真的,你娘走得不是時候,充其量也只能代表你的命不太好,后面還有九個因素調整啊,并沒有成定局啊,更何況,老娘尸骨未寒,你老幾卻當著大伙的面,愁眉苦臉怨娘親,命運就改變了不成?”
“作為一家的主心骨,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要淡定,分得清主次,當下,最重要的是,當好合格的孝子,將你老娘熱熱鬧鬧、體體面面地盤上山,其他的,以后再講不遲。”
“作為幺老子,看著你的狀態,聽著對你的評價,覺得有必要給你點忠告,至于聽不聽,你也是幾十歲的人了,隨便你......”
聽完這些話,吳剛盯著地面,若所思地點了點頭,然后抬起頭,用紅紅的眼眶看著眼前的六叔,咬了咬嘴唇說道:“我懂了,感謝幺老子提醒!”然后轉身離開去忙別的事。
在后面的葬禮中,吳剛再也沒提半句怨他娘走得不是時候的話,后半段葬禮,算得上是在熱熱鬧鬧、體體面面的氛圍中度過的。
再后來,也沒聽說吳剛和他的子孫去討飯,相反,吳剛的兩個孩子,一個去當兵了,一個考上了縣里的重點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