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歡喜和愁
- 1978,我的文藝年代
- 莫閑莫清
- 2044字
- 2023-11-18 13:33:22
袁易要是知道自己與高考滿分就這么擦身而過,那一定是欲哭無淚。
高考啊,一輩子就一次,而且今年的難度還是僅次于去年的簡單。
高考史上第二簡單的試卷,錯過了,就是再也沒有了。
以后是再也沒有機會嘍......
此時的總組長,還在優哉游哉地喝茶。
同時在心中暗爽道:
“我為國家的未來,保下了一個出色的人才。”
真不知道,這位組長在事后了解到袁易的名頭后,會不會后悔沒給滿分。
......
有的時候,有了行政力量和上下一心,很多事情就是辦的快。
《山花》的兩期特別刊的第一期已經新鮮出爐。
陳書友考慮到袁易現在的知名的高,特意讓多印刷一些。
陳書友以為他已經很大膽了,一次印發一萬冊。
結果沒想到,人民群眾的購買欲更大膽。
雜志一上市,就被一掃而空。
要知道這是貴陽,不是京城和滬上,以貴陽的消費水平和經濟水平來看,這個銷量很驚人。
陳書友在《山花》的編輯部里納悶。
“小李,你說這么著期就賣的那么好呢?這期除了給袁易造勢,其他的東西都是拉低我們雜志的作品啊。
怎么就那么多人搶著買了?
現在印刷廠還要加印,離譜。”
確實很離譜,這年頭聽說過名著再版加印的,就沒聽說雜志還要再加印的。
順帶一提,某些有著文學夢的普通青年應該感謝袁易,因為袁易,他們的稿子中稿《山花》,不僅天降橫財,而且更多得到的是文學聲譽。
《山花》有想過,讓把后面預發的稿子拿出來,但是再約稿組稿就困難了。
所以,陳書友干脆聽從袁易的意見,從自由來稿中選了些不那么臭的垃圾。來包裹袁易這顆珍珠。
那些中稿的人都應該感謝袁易啊!
憑借這份履歷,如果那些人會鉆營,可以說下半輩子都無憂了。
靠這份履歷,混個縣區市級別的作協夠用了,再憑借這個身份,往一些小雜志投稿,中稿多一些,轉行當文學雜志編輯,老了也能弄個文壇老前輩的名頭。
如此一看,袁易是大善人啊!時刻在為華夏文學添磚加瓦!
編輯小李面對主編陳書友的疑問,倒是不覺得這是什么問題,回答道:
“正常,名頭響,來看的人就多,他們哪里管這期雜志的整體質量到底怎么樣。”
陳書友點了點頭,但是還是覺得奇怪。
“那些附庸風雅,或者不懂裝懂的人來搶雜志就算了。但是為什么普通老百姓都要來搶呢?”
小李也被問住了,奇了怪了,老百姓自己腰包里都沒幾個錢,怎么還來花錢買雜志?
雜志可不比新華書店里的書便宜。
......
街頭,
一眾背篼聚集在一起閑聊。
有一背篼顯得與眾不同,他的手里拿著一本文學雜志,正是《山花》。
其他的背篼本來沒想搭理這個怪背篼,但是見怪背篼還煞有其事地看著雜志嘖嘴品評,他們忍不住了。
當這么多年背篼,就沒見過那么裝的。
“嘿,你在那里看什么書?”
怪背篼合上書頁,回道:
“我后輩的書。怎么了?買菜賣菜的都買來看,就是沒錢,幾人合買都要買來看,我不能買?”
背篼們更覺他怪了。
“別人買是看個熱鬧,聽說那個幾百萬億的作家火,才湊個熱鬧,你個背篼看的明白嗎?
那書上面有你后輩?你家親戚?”
怪背篼回道:
“我當然看的懂,我說的那個后輩就是你們說的那個幾百萬億的作家。”
一眾背篼不信。
“真的?”
怪背篼回道:
“當然,不然何以那天他要管我叫聲前輩?我也是搞文學的!”
一眾背篼兜大笑不語,直到笑累了,才有人問道:
“你也懂文學?”
怪背篼被他們笑的有點不好意思,訕訕地回道:
“略懂,略懂。”
但隨即他又趾高氣昂地說了遍:
“我可是指導過走在華夏文學最前列作家的人!”
背篼們又是一陣大笑,街邊一下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不只是街邊的有快活的空氣。
貴陽的報社這兩天的空氣也很快活。
“以前,每天都有攤販反應,說報紙不好賣,又擠壓起來賣不掉只能當廢紙。”
“現在好了,印刷廠加班加點印,還跟不上需求。”
“要是袁易再多來點消息,我們報社今年的福利可得翻番。”
“今年福利翻不翻番不知道,這個月的福利聽說要翻番。”
一聽這個月的福利翻番,那個報社的工作人員不禁感慨道:
“袁易真是個好人啊!”
兩世為人,袁易都沒被姑娘發過好人卡,今天估計會收到很多人的隔空好人卡了。
有人歡喜有人愁。
袁易自己就不是很開心,除了幾百塊錢稿費,他一分錢也沒拿到。
看到報社、、雜志社、印刷廠賺錢,他也想賺,可是沒那條件啊。
“唉,你們在賺的都是我的錢!”
確實如此,都是賺袁易的“名氣錢”。
“算了,只能這樣了。”
這個年代,對于作家來講,出版沒有發表賺錢。
出版賺的就是版稅錢,而現在書的定價都低,市場的消費能力也低。
按比例拿版稅錢還不如發表賺錢。
一本書出版,怎么都要十萬字左右。
按千字二十的稿費算,稿費就是兩千塊。投雜志比去搞出版賺多了。
而且投完雜志,等市場成熟了,還能接著出版賺錢,正規雜志是不會要你作品的版權的。
也不是沒有其他辦法提前進軍出版行業。
唯一的辦法就是,拍電影。
拍電影把書帶火。
書和電影各賺各的錢。
而且都是賺外國人的錢,沒辦法,國內市場還不成熟。
得進入九十年代,才能慢慢好轉。
八十年代的大眾,更喜歡讀雜志上的文章,而非單買一個作家的書。
因為雜志能提供更多元的選擇,能看到更多作家的作品,能了解到更多更新的作家。
后世,接著這些雜志成名的作家,自身的名氣已經遠遠超過甚至熬過那些雜志了。
《收獲》辦活動,還得蹭莫言余華的名氣才在大眾中有更多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