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考古袁易
- 1978,我的文藝年代
- 莫閑莫清
- 2017字
- 2023-11-14 17:30:49
劉宇點點頭,不欲再說些什么。
也許事情真如袁易所說?
不過,他還是繼續問道:
“那么第三個問題……”
袁易直接打斷問話。
“第三個問題簡直就不是個問題。我都沒做過這種事,怎么能說我道不道德呢?”
袁易撒起謊來,臉不紅,心不跳。
劉宇還要問,可是被袁易包圍圈里的女記者用話堵住了。
“誒呀,你就別問了人小帥哥都快被你問火了。你是來挑事的還是來采訪的啊。”
袁易驚喜地看向那個女記者,竟然還有人維護他?
那個女記者身上還有些文青氣質。
二十多年后,也是十七歲成名,被譽為“小袁易”的韓寒在電視臺被女文青狂懟時,一定會想到袁易那個被女文青維護的早晨。
……
好說歹說,袁易才終于從記者包圍圈里脫身。
他們問問題就算了,竟然還有要給袁易介紹對象的,催袁易結婚,離大譜。
袁易才十七啊,不合法的。
這些女記者們好歹也是知識分子,竟然要給未成年人“包辦婚姻”,知法犯法,簡直太罪惡了。
袁易對此只能無可奈何地回道:
“嬢嬢,不要啊。”
只不過此言一出,更引得眾人捧腹大笑。
“嬢嬢”,阿姨的意思。
袁易身心俱疲地來到保安室,問保安大爺要了杯茶潤潤嗓子。
保安大爺見記者們打趣袁易,自己也忍不住逗趣道:
“袁易老師,說真的,耍朋友沒有?要是沒有,我立馬給你介紹一個,我老朋友的孫女……”
袁易一聽更有些招架不住,差點把茶水噴出來,我好好一個文學先鋒,怎么這么多人迫不及待要把我送進婚姻的墳墓?
“大爺,我還小。”
保安大爺聞言,一臉滿不在乎的神色,用一副情場老手、風月場上打過滾的做派對袁易訓講道:
“小個屁的小,我十七那年……”
話沒說完,保安門崗后面走進一個約摸與大爺相同年紀的女同志直接揪住大爺的耳朵,咬牙切齒地問道:
“講啊,你怎么不講了?你十七那年在搞什么,老子數到三,你給我講!”
“嘶~沒什么,沒什么,我十七那年,嘶~痛。”
看來情場高手也會翻車。
袁易放了茶杯,就往《山花》主編陳書友的辦公室走去。
不過,這辦公室里好像有些熱鬧。
“華夏文學最前列的先鋒來了!”
這是陳書友的聲音,他一見袁易推門就從座位上起身來迎接袁易。
“袁易,來來來。這些都是來采訪你,然后順便采訪我的大報大刊,接下來,你們聊。我就把自己往外面順便一下了。”
怪不得,袁易之前還納悶,怎么采訪他的全是小報記者,大報大刊一個沒來,原來都擱這兒啊。
這些大報大刊記者換了競爭賽道,跑陳書友主編工作室來堵袁易。
袁易向陳書友揮手道:
“別順便了,趕緊把你自己方便去吧。”
辦公室的幾個記者聽明白袁易話里意思后,連忙背過身去捂嘴偷笑。
陳書友倒也不惱,這事兒確實做的不地道。
袁易一來就被圍堵采訪,陳書非但沒幫解圍,反倒還又留了一幫子人采訪袁易。
袁易來《山花》,《山花》是主,袁易是客。
這次多少是招待不周了。
雖然這多少有點不可抗力的成分,陳書友也沒有能夠提前想到記者今天恰好來采訪、袁易今天上門恰好被記者堵住的能力,
但是沒做好就是沒做好,陳書友也不辯解,這是應該受著的。
袁易直接走到陳書友主編的位置坐下,然后示意記者開始采訪。
記者們也是會做人的,沒有辦公事,而是開口說道:
“袁易,你不要誤會啊。我們見搶不過其他報界同仁,就主動找到陳主編這里來了。”
“沒事,我和老陳雖然相交尚短,但是相見恨晚,小事情而已。開始采訪吧。”
“好的。袁易,我們得知你參加了今年的高考,那在十年期間,你就已經有高中文化程度才對。
但是我們并沒有查詢到你作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相關資料,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實,記者在詢問之前就已經在陳書友那里得到了答案,只不過他們想聽袁易親口說出來。
袁易很直接地回答道:
“因為我去當背篼去了。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還挺羨慕那些上山下鄉的知青們,他們大多數有爹有媽。
在十年期間我也沒怎么上幾天學,后來干脆連學也不上,背背篼去了。”
上山下鄉,多數是把被迫啃老的知識青年們下放。
城市沒有那么多的就業機會,這些知青沒地安排,多數都浪蕩在社會上,不然就被迫啃老,沒辦法只能往廣大鄉村安排了。
這些知青們大多有父母可啃,不過是日子艱難些。
像袁易那就沒父沒母,天生孤兒體。
前身讀書早,不過沒怎么上幾天高中就去背背篼去了。
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大媽們忙活組織其他沒事做的知青們下鄉還忙不過來。
又怎么會去街上抓一個已經靠背背篼自食其力的勞苦大眾呢?
就這樣,袁易成了漏網之魚,不然真往鄉下去,其他作家們都成名了,他還只能在鄉下務農,沒爹沒媽的,知青返城輪不著他。
記者還想繼續就知青返城方面問袁易一些問題。
“袁易,你也有高中文化知識程度的知識分子,為什么會去背背篼呢?而不是去做其他行業?”
問這話的記者有些年輕,看衣著,家庭條件不錯,衣服的面料很有質感。
這個記者的話一問出口,年長些的記者同志們就用看白癡的表情看著他。
有爹有媽的都不好找工作,得下鄉,沒爹沒媽的怎么找工作啊。除了出賣體力,還真沒有適合袁易前身干的工作。
那位年輕的記者同志還是差點生活閱歷啊。
袁易聞言也笑了笑,說道:
“我這不是從背篼轉行當作家了嗎?我們還是多談談文學,少談談歷史吧。
你們對我的考古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