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祖庭
武夷山開善寺自五代唐同光初年(923年)開山以來,已有一千一百年歷史了。在這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祖師大德為此道場求法布施。尤其在南宋時期,開善寺迎來了道場最輝煌的時期,高僧輩出,其中開善道謙禪師上承大慧宗風,下啟朱子理學,使開善寺不僅成為禪宗衍傳的祖庭,更成為朱子理源。
開善寺掩映在林丘翠竹圍繞的五夫鎮拱辰山下的山坳里。進開善寺山門,迎面“禪茶祖庭”前一尊寶志禪師漢白玉像,一佛三面,妙莊嚴域。禪師一生神異,尤以指剺面門,示現觀音相為奇。寶志禪師圓寂后,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在南京為他興建寺廟,名曰開善。原木像現藏于日本京都西往寺。

寶志禪師木像
禪茶一味祖庭始于湖南夾山禪寺。圓悟克勤禪師駐錫數載,開創碧巖禪風,成就禪門第一書《碧巖錄》。起靈感于碧巖,發頓悟于茶湯,得示“茶禪一味”之機,其筆墨真跡經日本來華參學僧人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參禪圣言。圓悟禪師以禪意品茶,茶味參禪,懷禪點茶,得禪茶之玄機。

湖南夾山禪寺
浙江余杭徑山寺開山祖法欽禪師于五峰之顛手植茶樹用以供佛參禪,圓悟克勤弟子大慧宗杲禪師在該寺弘揚茶禪一味思想,并遠傳日韓。

浙江余杭徑山禪寺
道謙禪師師從二位高僧,傳承茶禪一味之道,使開善寺成為茶禪祖庭。無論是秉承徑山茶宴家風的開善茶宴,還是從圓悟克勤、大慧宗杲至開善道謙一脈相承的茶禪一味,禪與茶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著衣、吃飯……乃至打坐、吃茶,人們都可以從中悟到禪的無所不在。

《望海潮·茶禪開善》道紀法師
武夷山水,傳承三教,茶禪開善名藍。竹翠葉蕭,杉幢樹碧,僧房禪院相間。橫望拱辰巖。勢依仙亭畔。毓秀無邊。鐘梵泉聲,茶香荷韻妙難言。祖師歷代相傳。有普覺妙喜,法嗣師謙。朱子寄齋,空甌以待,焚香問道聞參。圓悟爚茗緣。宗風承大慧,施設茶禪。自古祖庭一脈,今日道淵源。

我于十年前拜訪過開善寺,那時道紀法師剛擔任住持,寺廟一片荒蕪,只有野草亂藤下的一棟土屋。一恍十載,如今寺廟已經面目全新。

十年前的古寺

十年后正在建設的大雄寶殿
宋代,叢林生活已完全與飲茶融為一體。南宋馮時行《請巖老茶榜》之機語便形象概括了禪茶:“若色若香若味,直下承當;是貪是嗔是癡,立時清凈”。機語盡現,禪意昭彰。“飯后三碗茶,和尚家風。”故有百丈家風:“吃茶、珍重、歇”。禪茶倡導心物合一,神韻和一。茶香之濃淡,湯色之濁清,如茶韻之幽秘禪道之有無,一茶一禪只在一得之間。元代會善寺雪庵溥光撰文并書《雪庵茶榜》道出茶禪真諦:“借水澄心,即茶演法”。
茶不過兩種姿態——浮沉。飲茶人不過兩種姿勢——拿起、放下。禪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人生——拿得起,放得下。“別無工夫,放下便是”,詮釋的就是修行的關要,也是茶禪一味的真諦,此語正是出自宋朝開善道謙禪師。
日本僧人夢窗疏石有“別無工夫”的墨跡流傳于世。足利直義侄孫足利義滿也曾書寫“放下便是”這句禪語。這兩幅書法都收藏在日本京都相國寺承天美術館內。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

“別無工夫,放下便是”

茶禪一味

泉后幽篁里,有一株巖茶奇種,機緣巧合生于巖縫寸土之中,是為奇觀。經“禪”“味”二字勒石點綴,構成一幅天然圖畫,渾然天成,彰顯出茶禪一味的物景妙趣和超然意境。
茶味各殊,禪心無二。茶之飲,不僅為養生之術,更成為悟禪之機。一啜一飲,明心見性,便是醒心之道,茶禪之味。
茶自石中生,
禪心借字明,
一鴻開善水,
味道本天成。

辛丑年初冬暖日,我和道紀法師于醒心泉邊說醒心,茶禪祖庭論茶禪。

春梅雪路
壬寅年初春,武夷山迎來二十年一遇的春雪,銀裝素裹,為寺院裝扮出冰清玉潔的禪意。為道謙祖師的那首《送道友》增加了畫面感。
二三尺雪山藏路,
一兩點花春到梅。
將此贈君持不去,
請君收拾早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