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袍祖庭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坐落于武夷群山中心位置的天心峰,唐貞元十七年初建時名為“山心庵”。
唐代高僧扣冰古佛在中秋之夜,月圓天心,望月開悟,留下“天心明月”的著名禪學公案。后人為紀念扣冰禪師悟道,改山心庵為天心寺。

狀元橋中立狀元丁顯座像
明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進京趕考路,途經武夷山時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藥,得以救治。狀元及第后以紅袍披茶樹以報佛恩,“大紅袍”茶從此得名。天心永樂禪寺從此被尊稱為“大紅袍祖庭”。

明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樂禪寺”。同時敕封天心寺茶為“大紅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細制,世代相傳,歲貢入京。”茶因寺名,寺以茶榮。

老廟右殿供茶祖釋超全。明代茶僧釋超全在天心寺常住期間寫有《武夷茶歌》,是最早記載烏龍茶制作工藝的文獻

老廟左殿供北苑茶神張廷暉

老廟前的柱基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八寶圖案

“迷悟間”后面是禪堂和制茶場。茶和禪的關系如此緊密,以茶修禪,借茶開悟是天心寺最顯著的特色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也是寺廟里的修學功課。晚六點左右去天心寺,可以站在鐘樓鼓樓中間,聆聽梵鐘法鼓。擊鼓僧敲出的風雨雷電聲,敲鐘僧的108聲撞擊,助人去除煩惱,震撼心靈。

廟里的廁所“不凈觀”也是佛家如廁時的修禪場所。不凈觀是修行禪定的一種調心方法。通過觀想身體的污穢不凈現象,消除對欲望的貪戀。《禪法要解經》中云:“若淫欲多者,應教觀不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