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能源通道風險分析與突發事件應急響應
- 張韌等
- 2777字
- 2023-11-20 19:27:29
前言
人類對海洋的認知、探索和開發都是為了服務于人類單個或多個群體的海洋權益(簡稱海權)與經濟利益。美國海軍戰略家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在其《海權論》中言道,雖然海洋的主要航道能帶來大量的商業利益,但必須要有強大的艦隊來確保制海權,有足夠多的商船與港口來得到該利益。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事關國家富強和民族尊嚴。
兩千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明代航海家鄭和也說過:“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海洋作為巨大的天然通道在全球化中起著各國經濟聯系的紐帶和運輸大動脈的作用,對現代國際社會和各國的政治、經濟、安全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在政治方面,全球100多個臨海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是以海洋、海權為代表的,掌握重要深水良港、核心海上航線、關鍵海峽通道的實際控制權至關重要。在經濟方面,世界上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物資,都是通過海上通道運輸的。因此,海權的確立和爭奪是臨海國家甚至非臨海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經濟要想長期、穩定、高速地發展,必須確保對海權的掌握。在安全方面,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前提,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保障,陸地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深刻反映了海洋對一個國家安全體系的構建是多么重要。可以說,制海權的保障水平是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體現形式。
能源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國油氣資源不足,需要進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資源。國際上,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是海上運輸。據統計,我國90%以上的石油和92%的煤炭進口均是通過海上運輸的。其中,途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域的石油運輸占據我國進口石油總量的一半以上。如何防范海上能源通道的安全風險,如何應對海上能源通道的突發事件,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必須面對和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國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歐洲及非洲連接起來。其中,北線經日韓穿越白令海峽,沿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北方航道、東北航道,經北冰洋到達北歐,即冰上絲綢之路;南線經南海,穿越大巽他群島到達澳大利亞,形成中國-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的藍色經濟通道;西線覆蓋傳統古海上絲綢之路,由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連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經波斯灣到達中東地區,經阿拉伯海到達索馬里及東非沿岸國家,經亞丁灣、紅海、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到達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國家,串聯起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形成藍色經濟通道。
綜上所述,海上能源通道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生命線之一。2021年3月23日,巴拿馬籍貨輪“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該船長約400米,寬近60米,排水量達22萬噸。“長賜號”擱淺導致歐亞之間最重要的航道之一——蘇伊士運河中斷。3月29日,“長賜號”上浮脫困,蘇伊士運河通道恢復正常航行,“貨輪擱淺危機”被解除。據德國安聯保險公司研究顯示,“長賜號”擱淺6天所導致的全球貿易損失每天達60億~100億美元。“長賜號”擱淺事件顯示了海上能源通道安全不堪一擊的脆弱性。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能源通道之一,也是我國海上石油運輸的關鍵節點。近年來,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舶,有近60%來往于我國,且大部分是油輪,大量石油靠這條通道運輸。
保障能源安全、應對突發事件是海洋安全與國防安全的重要課題,其核心環節和重要前提是,厘清海上能源通道及沿線國家的海洋環境特征和地緣安全狀況,并在此基礎之上,開展風險分析和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對策研究。鑒于種種原因,我國對海上能源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域的自然環境和地緣環境的認知、了解有限,圍繞海上能源通道、重要海峽、水道的風險分析與應急響應研究不足,主要的研究工作側重于宏觀層面的形勢分析、政策解讀和策略論述。針對海上能源通道的環境狀況(如地形、地貌、海峽、通道、島嶼、氣象、水文等)和地緣人文因素(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宗教等),開展海上能源通道管控爭端、災害防御和恐怖襲擊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客觀、定量的風險分析及應急響應研究,是當前海洋戰略研究迫切需要開展的工作。
當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發展面臨著多種風險威脅,包括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政治風險。風險意識和風險防范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普遍重視。風險分析與評估成為政府行政管理、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在戰略層面上,風險評估是國家安全政策制定和應對突發事件響應措施的重要依據。針對重大災害和公共安全等突發事件,歐美等發達國家有較完善的災害評估體系、風險分析體系、應急救助體系及相應的技術手段,并重點資助、開展了對致險機理不確定、險情信息不完備情況下災害評估與風險防范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災害預警、災害評估、風險識別、減災對策等聯動機制,組建了應急機構,國民的風險防范意識較好,突發事件防范設施較為完善。
我國的風險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水平及成果也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風險研究主要涉及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臺風、暴雨、干旱等氣象災害,財政、金融、股市等社會領域,以及火災、瓦斯爆炸、礦難等安全生產方面,對國家海洋權益和能源安全等的風險分析和應急響應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近年來,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安全問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關注國家能源安全、防范能源風險刻不容緩,必須未雨綢繆、超前布局、精準應對,遏制能源安全危機。
近年來,筆者在國防科技大學自主科研專項及“雙重建設”等課題的資助下,圍繞海上能源通道的風險分析與突發事件應急響應開展研究,構建了海上能源通道風險分析的概念模型與評估體系,探索了海上突發事件情景分析、響應機制和應急預案等技術途徑,特別是通過引入貝葉斯網絡、云模型、模糊推理和決策場理論等開展了量化分析和評估實驗。本書即是對上述工作的總結。
本書的編寫得到了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領導、同事的關心與支持,參考引用了許多國內外相關論著、資料等文獻,在此向相關人員及文獻作者表示感謝。
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張蘊嶺為本書作序和深入點評,以及對作者予以的鼓勵和支持。
感謝國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員會、電子工業出版社和相關領域專家對本書出版的支持和幫助。
鑒于筆者知識水平有限,寫作經驗尚不豐富,要完成如此艱巨的出版任務,確感壓力頗大,書中定有不當和謬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第1章由張韌、王愛娟、周華、洪梅撰寫,第2章由黎鑫、葛珊珊、郝志男撰寫,第3章由葛珊珊、劉科峰、洪梅撰寫,第4章由葛珊珊、汪楊駿、張韌撰寫,第5章由張韌、王輝贊、劉科峰撰寫,第6章由錢龍霞、張韌、郝志男撰寫,第7章由張韌、楊理智、郝志男撰寫,第8章由郝志男、張韌撰寫。全書由張韌統一校對和定稿。
張韌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