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2 全球重要的海域及海峽

1.太平洋海域

太平洋沿岸國家眾多,海上交通發達,有多條海上通道連接著亞洲、美洲和大洋洲。我國瀕臨太平洋西岸。太平洋海域與我國的政治穩定、國家安全、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目前,我國經太平洋海域的主要海上通道有以下幾條。

● 我國至日本、韓國等國的海上通道,是距離較近、方便快捷、各經濟體之間互補性非常強的貿易航線,對外貿易大約占我國對外貿易的四分之一。

● 北太平洋海上通道,是我國經日本、阿留申群島附近海域,到達美國、加拿大及中美洲西海岸的海上貿易航線,是橫渡太平洋航線中最短的一條航線,對外貿易大約占我國對外貿易的四分之一,既是我國主要的貿易航線,也是日本的一條重要工業和糧食運輸航線。

● 中南太平洋海上通道,是從我國沿海港口經關島、夏威夷群島到達美國西海岸和巴拿馬運河的海上貿易航線,是我國從巴西等南美國家進口石油和鐵礦石等物資的一條比較重要的航線。近年來,隨著我國與南美國家經貿關系的密切發展,利用該航線進行經貿往來的船舶越來越多。

● 南海海上通道,既是我國重要物資(天然氣、石油、橡膠、木材等)的海上貿易航線,也是我國與東南亞諸國的重要經貿航線,是我國海上船舶前往印度洋的必經之路。

● 我國至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航線,近年來已演變成我國最重要的有色金屬(鐵、錳、鈾等)資源進口航線之一。

太平洋上的海上樞紐要道有20多條,大多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區,其中對我國海上運輸影響較大的海峽有馬六甲海峽、朝鮮海峽、大隅海峽、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等。

2.印度洋海域

印度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周邊國家資源豐富,如波斯灣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產區。印度洋海域是我國通往中東、非洲和歐洲的必經之地。目前,我國經印度洋海域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以下幾條。

● 北印度洋海上通道,是我國西出馬六甲海峽及巽他海峽、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前往南亞諸國各港口、蘇伊士運河、波斯灣的航線。我國在進口石油、與歐洲進行貿易、進口鐵礦石時均經過此航線。

● 中印度洋海上通道,是我國前往中非各國東海岸的主要航線。

● 南印度洋海上通道,是我國前往南非各國及西非各國的主要航線,目前已成為我國運輸非洲石油等能源,以及與非洲進行貿易的主要航線,也是我國大型船舶經過好望角前往歐洲進行貿易的主要航線。

對于印度洋海域的諸多海上通道,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等是很多船舶,特別是油輪必經的海峽,在國際貿易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與我國海上航運關聯度較高的還有著名的蘇伊士運河。目前,該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運河之一,歐亞之間的貨物,80%都通過蘇伊士運河運輸。它既是西方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通道,也是亞洲國家,尤其是我國與歐洲進行貿易的主要航線。

3.大西洋與地中海海域

大西洋的礦產和漁業資源豐富,沿岸的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對外貿易發達,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沿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發達國家提供了眾多原材料。大西洋的海運業很發達,海上通道眾多,其海域中的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地理位置優越,海上運輸十分繁忙。

由于大西洋的年平均氣溫較地中海的年平均氣溫要低,海水蒸發量小,因此大西洋的平均鹽度比地中海的平均鹽度低,只有約35‰,即使是與地中海相同緯度的鄰近大西洋海域的鹽度稍高一些,也只有36‰,于是形成了地中海和大西洋兩個以直布羅陀海峽溝通的海域,海水平均鹽度高低不平衡的局面。海水密度雖取決于海水的溫度和鹽度,但主要取決于鹽度,鹽度越大,密度越高。因此,地中海的海水密度大于大西洋的海水密度。

地中海的地理位置特殊,海水含鹽量高、密度大,年平均氣溫較高:夏季、秋季,地中海處于副熱帶高壓控制之下,日照強烈,干熱少雨;冬季、春季,地中海海面上刮的是來自大西洋的溫暖西風,氣溫都在0℃以上。另外,地中海四周,除了埃及的尼羅河,沒有什么水流量大的淡水河流入。因此,地中海的含鹽量穩定,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約為38‰,東部海域海水的平均鹽度更是高達39.58‰,比全球海水的平均鹽度高出3‰~4‰。地中海的水壓一般要大于大西洋的水壓,深度越深,壓力差越大。有了壓力差,海水便產生了運動;壓力差越大,運動越劇烈。直布羅陀海峽的洋流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水(200米以上)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下層水(200米以下)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也就是說,地中海底部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底部,使大西洋的海水被抬高;在大西洋表層,被抬高的海水因壓力作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由于該海峽的西端水淺、海底有橫檻,減少了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因此,從大西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地中海的水量大于從地中海流入大西洋的水量。

地中海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有塞浦路斯島、科西嘉島、馬耳他島、西西里島等。其中,西西里島是地中海上面積最大的島嶼。

(1)塞浦路斯島

塞浦路斯島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島嶼,位于土耳其以南。至少在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就在此定居,后來相繼被亞述人、埃及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等統治。直至1960年塞浦路斯獨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國。尼科西亞是其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塞浦路斯島主要居住兩大人群:土耳其人和希臘人。

(2)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的島嶼,也是地中海中的第4大島嶼,位于法國東南部,面積約為8680平方千米。科西嘉島的自然風光優美,是絕佳的度假勝地。不過,在歷史上,科西嘉島與地中海中的其他島嶼一樣充滿了動蕩:先是相繼被腓尼基人、羅馬人等占據,之后又被比薩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占領,直至1768年,成為法國領土,這一現狀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科西嘉島的面積不大,但卻誕生過兩位著名人物:一個是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家——哥倫布;另一個是法蘭西帝國的締造者——拿破侖。

(3)馬耳他島

馬耳他島位于地中海中部,處在地中海東西方的交界處,素有“地中海心臟”之稱。馬耳他島的海岸線長約180千米,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7℃,最高氣溫為40℃,最低氣溫為5℃,年平均降水量為560毫米。馬耳他島的氣候溫和,四季常青,西海岸峻峭平直,東海岸多深水海灣。歷史上,馬耳他島曾相繼被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諾曼底人、土耳其人、法國人、英國人統治。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升了馬耳他島的地位,使其成為蒸汽輪船到達印度與東亞的煤炭集運站。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斗爭,馬耳他于1964年宣布獨立,1974年成立馬耳他共和國。馬耳他共和國主要由5個島嶼組成,馬耳他島是其最大的島嶼。

(4)西西里島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中面積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島嶼,屬于意大利,位于意大利南部、地中海中部,形狀類似一個三角形,在東北端隔著3千米寬的墨西拿海峽與亞平寧半島相望。西西里島在數個世紀中一直是地中海貿易和文化的中心,影響著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希臘、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和諾曼帝國等多個文明在西西里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包括古羅馬遺址、歷史悠久的城市和美麗的文藝復興藝術。

西西里島多山地和丘陵,沿海有平原,多地震,屬地中海式氣候,北部、西部較濕潤,南部較干燥。西西里島最高的山是埃特納火山(海拔為3323米)。埃特納火山是一座大型玄武巖層火山,也是歐洲最高、最活躍的火山。西西里島的農業以小麥、蔬菜、葡萄、棉花的種植為主,并盛產柑橘、檸檬等亞熱帶果品。西西里島的西海岸漁業發達,是沙丁魚和金槍魚的產地。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西西里島被發現蘊藏石油和天然氣,但還是以旅游業為主。

西西里島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地區,也是多種文明的交匯點,盡管屬于意大利,但由于遠離意大利半島,所以西西里島仍舊保留著許多農村地區的生活特點,大部分人說意大利語(也有方言,被認作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語言),少部分人說阿爾巴尼亞語或希臘語。

4.大西洋海域

中國經大西洋海域的重要海上通道如下。

● 經蘇伊士運河至地中海、黑海沿岸國家的航線:中國向地中海、黑海沿岸國家出口商品,從歐洲地區進口商品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 經蘇伊士運河至北海、波羅的海的航線:中國向西歐和北歐相關國家出口商品,從北歐進口商品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 經好望角至西非沿岸國家的航線:中國向西非沿岸國家出口商品,進口西非石油、有色金屬等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 經好望角至歐洲的航線:中國大型船舶來往歐洲進行貿易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經大西洋的主要海上通道大部分分布在歐洲附近海域,其中與中國海上航運安全有關的“要塞”主要有如下幾個。

(1)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是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唯一通道,也是美國海軍宣稱要控制的全球16個海上航道樞紐之一。

直布羅陀海峽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西經5° 36′,北緯35°57′),長約90千米,是一個在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的弧狀構造帶缺口。

● 直布羅陀海峽東窄西寬:最窄處位于西班牙的馬羅基角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間,僅有13千米;西面匯入大西洋處最寬,即在北部特拉法爾加角與南部斯帕特爾角之間,寬度為43千米。

● 直布羅陀海峽東深西淺: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為375米,如圖1.2所示。

圖1.2 直布羅陀海峽地理位置示意圖

直布羅陀海峽除了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還是地中海的“生命線”。直布羅陀海峽的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從北方進入西地中海的淺冷氣團,往往成為低層高速東風,當地人稱其為累凡特風。累凡特風帶動大西洋表層洋流(含有鹽度較低的海水)向東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這種洋流的流量大于地中海深處的西向洋流流量(含有鹽度較高的海水將源源不斷地流出地中海),保證了地中海水量的穩定性。正是因為直布羅陀海峽的存在,使得地中海不會成為一個萎縮的鹽湖。這一自然現象也使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的流向永遠是從西向東,在船舶從大西洋駛往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會因順水航行而速度加快;在船舶從地中海駛往大西洋,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會因逆水航行而速度減慢。

21世紀初,直布羅陀海峽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從西歐和北歐各國到達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國家的船舶,一般均經由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從波斯灣運輸石油的船舶也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運往西歐和北歐各國。時至今日,直布羅陀海峽仍是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航道。

(2)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也稱拉芒什海峽)(見圖1.3)位于英國和法國之間,長度為560千米,平均寬度為180千米。英吉利海峽西通大西洋,東北經多佛爾海峽連通北海,不僅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也是國際航運要道。英吉利海峽的潮汐落差較大,具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

英吉利海峽的面積約為8.99萬平方千米,呈東北(狹窄)-西南(寬闊)走向,形如喇叭。英吉利海峽大體上以從法國的塞納河口到英國南岸的樸次茅斯為界,西南最寬處達240千米,東北最窄處為33.8千米,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對面法國的加來。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為13.6℃,屬于溫帶海洋氣候,冬暖夏涼,常年溫濕、多雨、多霧,降水量均勻,日照較少,氣溫年較差小: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4~6℃;7月最高,約為17℃。在多佛爾海峽的法國海岸一側,全年有200多個雨日,年降水量約為800毫米;英國海岸一側的年降水量要少些,全年有150多個雨日。英吉利海峽終年多霧,再加上白浪滔滔,嚴重影響船舶的航行。

圖1.3 英吉利海峽地理位置示意圖

由于英吉利海峽地處西風帶,又是大西洋與北海進行海水交換的主要通道,因此主要的洋流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該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過英吉利海峽流入北海,因東北風會引起西南向洋流,故北海的部分海水經英吉利海峽流入大西洋。

隨著季節的變化,英吉利海峽的水溫、鹽度也呈現明顯的變化。

● 冬末(2月),海峽表層的鹽度最高,水溫最低。海峽西側的鹽度為35.3‰,溫度為9~10℃;海峽東側的鹽度為35.0‰,溫度為6~6.5℃。

● 夏季(8月),海峽表層的鹽度降低0.1‰~0.3‰,水溫升至15~17℃。

英吉利海峽地處國際海上航運樞紐,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每年平均有20萬艘船舶通過,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于英吉利海峽對西歐和北歐各國的經濟發展起過巨大作用,因此人們將其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3)丹麥海峽

丹麥海峽是指格陵蘭島與冰島之間的海峽,部分延伸至北極圈,是歐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北通北冰洋,南連大西洋,長約483千米,最窄處寬為290千米。

冰島東南部航道(見圖1.4)包括丹麥海峽、冰島及英倫三島之間的北大西洋海域,是通往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國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開展進出口貿易的重要通道。

圖1.4 冰島東南部航道地理位置示意圖

(4)格陵蘭島-冰島-聯合王國海峽

格陵蘭島-冰島-聯合王國海峽是指介于格陵蘭島和冰島之間的丹麥海峽,以及冰島與大不列顛島之間的廣闊海域。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島嶼,面積約為216萬平方千米,在地理位置上屬于北美洲,位于北冰洋與大西洋之間格陵蘭島的冰蓋面積達到了全島面積的80%,放眼望去,儼然是一個冰雪王國。相傳,格陵蘭島由一名挪威海盜發現,曾是丹麥的海外屬地,目前已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委托丹麥代管的過渡政體。格陵蘭全境大部分處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與加拿大和冰島兩國隔海峽相望。

冰島位于北大西洋中部,緊鄰北極圈,為歐洲第二大島,是歐洲最西部的國家,面積為10.3萬平方千米。冰島屬寒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島面積的1/8被冰川覆蓋,海岸線長約4970千米,無冰川流過的海岸線不規則,多峽灣、小海灣,其他沿海地區主要為沙灘,岸外的沙洲形成了潟湖。冰島為盆地形高原,四周為海岸山脈,中間為一高原,大部分是臺地,臺地高度大多為400~800米。冰島的最高峰是華納達爾斯赫努克火山(2119米)。冰島的西部和西南部分布有海成平原和冰水沖積平原,平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7%左右。

(5)佛羅里達海峽

佛羅里達海峽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半島、古巴及巴哈馬群島之間,是連接墨西哥灣與大西洋的重要海上樞紐,如圖1.5所示。

佛羅里達海峽長約480千米,寬為80~240千米,南深北淺(一般深度為500~800米,北部最深處為868米,西南部最深處超過2000米,中部有一群珊瑚礁,周圍水深不足200米)。佛羅里達暖流從墨西哥灣經佛羅里達海峽流入大西洋,與安的列斯暖流匯合成強大的墨西哥灣暖流。佛羅里達海峽的海水流速約為5千米/小時,接近邁阿密(距西岸30千米的海域)的海水流速,在夏季時約為7千米/小時,在冬季時約為4.4千米/小時;表層平均水溫,在夏季時為28~29℃,在冬季時為24~25℃;表層鹽度為36‰36.5‰。

圖1.5 佛羅里達海峽地理位置示意圖

西班牙探險家彭賽·德·雷翁發現佛羅里達半島時,看到半島鮮花盛開,絢麗多彩,便稱其為佛羅里達(Florida),在西班牙語中是“鮮花”的意思。這片區域是美國最溫暖的地方之一,即便在最冷的冬季,溫度也能達到15℃,是避寒和游覽的勝地。

海峽北側有美國的海軍基地,南側有古巴的哈瓦那,沿岸主要港口有邁阿密、卡德納斯、馬坦薩斯等。

(6)阿拉斯加灣

阿拉斯加灣是世界9大著名海灣之一,位于北太平洋的東北角,北美大陸的西北側,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南端,介于阿拉斯加半島與亞歷山大群島之間,為一寬闊海灣,是北太平洋自然條件較好的海灣之一。在阿拉斯加灣的沿岸,分布著安克雷奇、西厄德、瓦爾迪茲和科爾多瓦等港口,是美國宣稱的“必須控制”的海上樞紐之一,如圖1.6所示。

圖1.6 阿拉斯加灣地理位置示意圖

阿拉斯加灣及其南部海域是連接阿拉斯加州與美國東南部的海上走廊,為海上樞紐之一。阿拉斯加灣的面積約為153.3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為2431米,最深處為5659米。阿拉斯加灣的海域表層水溫,最高達12℃,最低低于0℃,表層鹽度為32‰~33‰。環繞阿拉斯加灣的是一條弓形山帶,包括科迪亞克島、基奈山、楚加奇山等,是太平洋東北角的天然屏障。阿拉斯加灣的沿岸多峽灣和小海灣,從西向東主要有庫克灣、威廉王子灣和亞庫塔特灣等。注入阿拉斯加灣的主要河流有蘇西特納河和科珀河。河流不斷地把斷裂下來的冰塊和河谷中的泥沙、碎石帶入阿拉斯加灣,阿拉斯加洋流又將其帶入海洋。阿拉斯加洋流在阿拉斯加灣內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因受加拿大西北岸和阿拉斯加溫和氣候的影響,呈現暖流特征,海水溫度超過4℃。

阿拉斯加州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縱貫該州的阿拉斯加輸油管直通阿拉斯加灣內的北美洲最北部的不凍港——瓦爾迪茲。在阿拉斯加灣的沿岸港口——安克雷奇設有石油管理中心,庫克灣等地所產原油多由此轉運。

目前,阿拉斯加灣已成為北美地區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7)黑海海峽

黑海海峽又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三部分,如圖1.7所示。

圖1.7 黑海海峽地理位置示意圖

黑海海峽全長約361千米,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其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在兩個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內海——馬爾馬拉海。

● 博斯普魯斯海峽長約31.5千米,東北部最寬處為3.7千米,中部最窄處僅為747米,水深為27.5~124米。

● 達達尼爾海峽長約64千米,寬為1.7~7.5千米,水深為57~70米。

● 馬爾馬拉海屬于土耳其內海,南北寬約70千米,東西長約266千米,面積約1.1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為357米,最深處為1355米。

黑海海峽所在地區的年降水量為600~900毫米,冬季多西風,氣溫低,1月平均氣溫在2℃以下,經常有氣旋通過,會形成較多降水;夏季多北風,氣溫較高,7月平均氣溫為25℃,干燥少雨。由于黑海的年降水量和多條大河徑流量的總和大大超過了海面蒸發量,且受狹窄黑海海峽出口處的約束,造成黑海海面比愛琴海海面高出約50厘米,鹽度卻比愛琴海低,只有12‰左右,因此鹽度較小的表層海水從黑海流向愛琴海,鹽度較大的深層海水從愛琴海流向黑海。

黑海海峽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黑海海峽所在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洋流的流速緩慢,灘礁較少,航運條件優越。

(8)好望角

好望角是世界各國眾多超級巨輪的必經之地,對許多國家來說,好望角航線是不可或缺的,如圖1.8所示。

好望角位于南非共和國南部。好望角的英文是Cape of Good Hope,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最初被稱為風暴角。好望角位于南緯34° 21′25″、東經18°29′51″,是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北距開普敦52千米,因希望成為安全、穩定地通往富庶東方的航道,故改名為好望角。在蘇伊士運河通航前,來往于亞歐大陸的船舶都經過好望角。現在,特大油輪無法穿行蘇伊士運河,仍需取此道航行。

圖1.8 好望角地理位置示意圖

好望角多暴風雨,海浪洶涌,是來自印度洋的厄加勒斯暖流和南極洲的本格拉寒流的匯合處。由強勁的西風急流掀起的驚濤駭浪長年不斷,除此之外,還常有“殺人浪”出現。這種海浪的前部猶如懸崖峭壁,后部則像緩緩的山坡,浪高一般為15~20米,在冬季頻繁出現,還不時疊加由極地風引起的旋轉浪,此時海況會變得更加惡劣。這里還有很強的沿岸流,當巨浪與沿岸流相遇時,整個海面如同開鍋一樣翻滾,航行到這里的船舶易出海難。因此,這里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之一。

經常在好望角航行的一位海員對海況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烏云密布,連綿不斷,很少見到藍天和星月,終日西風勁吹,一個個渦旋狀的云系向東飛馳,海面上奔騰咆哮的巨浪不時與船舷碰撞,發出的陣陣吼聲,震撼著心靈。”

好望角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巨浪呢?水文氣象學家研究了多年,終于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好望角巨浪的生成除了與大氣環流有關,還與當地的海況和地理環境有著密切關系。

● 好望角正處在盛行西風帶上。西風帶的特點是西風風力很強,11級大風可謂是家常便飯。這樣的氣象條件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一個原因。

● 南半球是一個陸地小、水域遼闊的半球,自古就有“水半球”之稱。好望角接近南緯40°。南緯40°至南極圈是一個圍繞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廣闊的海域無疑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另一個原因。

● 在遼闊的海域,洋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陸地的側向阻擋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西方國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風帶稱為“咆哮西風帶”,把好望角的航線比作“鬼門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岳阳县| 利津县| 赤城县| 米泉市| 宜兰市| 祁连县| 衡东县| 济宁市| 任丘市| 城口县| 鹰潭市| 黔西| 申扎县| 淳安县| 西宁市| 镇沅| 贺州市| 余江县| 万宁市| 邵武市| 科技| 祁门县| 当阳市| 黎城县| 莱西市| 乐山市| 志丹县| 邯郸市| 抚远县| 巨野县| 沧州市| 通州市| 团风县| 嘉祥县| 宿迁市| 抚松县| 阳曲县| 昌江| 嵩明县|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