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我輩當取之
- 大唐西北有孤忠
- 老廠狗
- 2133字
- 2023-12-13 07:51:54
這些漢蠻子什么時候變得這么不怕死了?
見到陳長風等人舉著長梯悍不畏死的攀爬后,吐蕃士兵不由得心中起了疑惑。
多年占據河西之地,讓吐蕃人覺得漢人不過是一群溫順的綿羊。
當年安史之亂后,吐蕃人趁著大唐兵力空虛,發兵攻打河西之地。
河西節度使楊志烈兵敗身死,吐蕃人接連攻下了甘州、肅州、原州、瓜州、沙州、鹽州、夏州、庭州、西州、伊州等河西各州。
那個時候的漢人雖然也曾頑強抵抗,不過在吐蕃人強大的實力面前,漢人也只能一一成為吐蕃治下之民,成為吐蕃權貴的奴隸。
只不過這些吐蕃人忘了,他們祖輩在敦煌城下多次受阻,敦煌城并不是被吐蕃人攻破的。
唐將閻朝帶領著城中軍民抗爭多年后,在彈盡糧絕之際,不得不同意蕃將的約定,不讓百姓強行遷徙,最后才同意出城投降。
然而吐蕃人后來不僅傷害了當地的百姓,還毒殺了閻朝。
吐蕃人忘記他們曾經的暴行,但是河西百姓沒有忘記亡國之恨。
沙州百姓沒有忘記讓他們得以存活的將軍閻朝,更沒有忘記吐蕃人的背信棄義。
閻朝是敦煌人民心中的大英雄,義軍將士也從父輩口中聽過閻朝的名字。
吐蕃人更加忘了,漢人不是他們口中的漢蠻子,他們才是野蠻的蠻夷之輩,唐人文化和制度都領先他們。
“兄弟們,殺!”
陳長風這個時候已經帶著他屬下的義軍靠近了柵欄,長梯也已經靠在了木制柵欄上。
一手持盾,一手抓著長梯,陳長風帶頭開始攀爬。
至于長刀,陳長風則是用嘴巴咬著刀背。
吐蕃守軍見狀也沒閑著,他們或是用圓木,或是用石塊,對著爬梯的義軍就砸了下來。
“掩護!”
“射他娘的!”
士有必死之志,將不敢有貪生之心。
張安洛從巖石后冒出了頭,用半人高的長弓舉箭而射。
李齡和李慕白也是紛紛招呼各自的部下出密集的箭矢,試圖壓制堡壘哨塔上的吐蕃守軍。
頓時,箭矢如同飛蝗一般遮天蔽日。
吐蕃守軍雖然也有弓箭手進行反擊,然而這個時候醒來不過只是少數。
在壓制了城頭的守軍后,張安洛隨即下令進攻。
數百義軍如同潮水一般涌向堡壘,他們有的手持長槍,有的揮舞大刀,還有的扛著云梯。
吐蕃守軍開始慌亂起來,他們一邊射擊一邊后退。
義軍并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向前沖鋒。
他們攀登長梯,越過城墻,與守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
至于已經身中數箭的陳長風,在揮刀砍斷箭桿后,就帶人奔向了轅門。
……
戰斗來的快,結束得也快。
張安洛率領數百義軍,只是用了半個時辰就拿下了眼前的堡壘。
當然義軍悍不畏死是一方面,吐蕃人心無戰意也是一方面。
在聽聞沙州光復后,各種流言蜚語就傳到了瓜州。
瓜州刺史鳩摩森格不知道的是,他不知不覺間犯下了大錯,挫傷了吐蕃人的軍心。
要是鳩摩森格在第一時間就帶兵攻打沙州,這樣吐蕃人只會認為己方占據優勢。
然而鳩摩森格在得知敦煌光復后的猶豫不決,不但錯過了和尚婢婢合圍敦煌的機會,還讓瓜州吐蕃將士認為這是畏懼義軍勢大。
此消彼長之下,瓜州吐蕃將士也就沒了戰意,人心士氣也就跌落到了冰點。
“啟稟大都督,末將等此番進攻瓜州城外堡壘,出動一千三百五十四人,戰死九十六人,傷者兩百七十二人。”
“末將幸不辱命,攻破瓜州城外兩處堡壘,殺敵一百一十七人,俘獲七百八十四人!”
張淮深恭恭敬敬的站到了張議潮的馬前。
張淮深的身后,是兩處相隔十里,還猶自冒著黑煙的殘垣斷壁。
這次攻陷瓜州城外的堡壘之戰,義軍可謂是大獲全勝。
“安洛,你有什么要說的?”
張議潮笑著下馬,先是拍了拍他侄兒張淮深的肩膀,然后又走到了張安洛的跟前。
“我軍俘獲戰馬三百零六匹,繳獲刀槍一千把,鎧甲四百三十五副。”
張安洛的神態十分謙卑。
“哦?”
“你為何要報戰馬和兵甲之數?”
張議潮起了好奇心。
“回稟大都督,我等義軍新成建制,今后必然還有連番血戰。”
“我等所在之地物產貧瘠,唯有繳獲吐蕃人的軍備,方能壯大義軍,方能于河西胡漢混雜之地縱橫捭闔!”
張安洛的意思,義軍以后人數規模還會擴大。
只有善用吐蕃人留下來的兵器、鎧甲、戰馬、糧草等物資,義軍才能站穩腳跟,才能擊敗吐蕃人,才能繼續光復河西的其他州郡。
這道理,和后世某支人民軍隊一樣。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好!”
“沙州光復之后,這瓜州也不過是義軍囊中之物。”
“然而咱們不止是局限于瓜、沙兩州,咱們還要放眼整個河西。”
“吐蕃人的東西本就是河西各族的民脂民膏,今日我義軍取用之,便是物歸原主,便是物盡其用!”
張議潮雖然說的是義軍今后的戰略,不過義軍將士們都能聽出,張議潮這是對于張安洛極盡贊譽。
至于張淮深,他也并不嫉妒張安洛被自己叔父張議潮的稱贊。
這次攻陷瓜州城外兩處吐蕃人的堡壘,原本是張淮深和張安洛各領一部,分別于兩處同時發動進攻。
也就是說,功勞并不是張淮深一個人的。
張安洛之前特意讓張淮深一起匯報戰果,就是為了鞏固張淮深在義軍中少主的地位。
而且還有一點,張淮深昨夜貪功,貿然率先發動了進攻,并沒有派人邀約張安洛同時出擊。
如此一來,張淮深分明就把張安洛陷入了被動不利之中。
要不是張淮深的疏忽大意,要不是張淮深忘派人通知張安洛,那么張安洛負責進攻那處堡壘中的吐蕃人也不會被驚醒,張安洛也不會攻打得那么吃力。
然而張安洛并沒有提到張淮深之過,反而是讓張淮深將兩處戰果一起匯報。
張安洛這是不計前嫌,這是有心討好,這是以大局為重。
張安洛把出風頭的機會給了張淮深,張安洛很是識時務、知進退。
對此,醒悟自己犯錯的張淮深也是心知肚明。
對比,張淮深自然也就是對張安洛更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