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是什么
框架之上看定位,定位之上看優勢。如果一個人的腦袋里沒有框架,就好像在地球上仰望星空,世界很大,人很渺小。框架之上找定位,就像你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哪個位置。定位的前提是要有框架思維,要了解點、線、面、體是什么,系統地規劃自己的人生線路圖。
點是從心出發,是原點;線是以終為始,是條線;面是發掘自己的稀缺性,要看某個面;體是規劃自己,要基于自身的多面體。
點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最渴望什么,這是最重要的,它是定位的原點,是你堅持做一件事的內在驅動力。如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思考。我不斷地和想出書、做課的老師以及一些大佬對談、觀察、閱讀、思考,就是為了更好地找到他們事業底層邏輯的原點。
我總結出了五個問題,可以幫助你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不斷追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你理想中的人生狀態是什么樣的?(這個狀態是從30歲到80歲的想象,包括家庭、事業、財務、愛人、寵物、生活、城市、業余時間等各方面的思考。)
2.在這個想象的人生狀態中,你每天在做什么?(越具體越好)
3.別人最愿意肯定你的成績是什么?
4.什么是你從小到大自發去做的事情?
5.什么事情是你花了最多時間去做的?
第一步,以上問題可以寫在紙上,或用思維導圖、手機便簽等工具呈現出來,也許一開始你回答不上來,沒關系,把這些問題時時刻刻反復思考,想到了就記下來。
第二步,在上面列出來的問題下面,繼續追問新一輪重要的問題。
1.做這件事時,你的感覺是什么?如果每天8小時、10小時、15小時做這件事帶給你的依然是正面的情緒,那你就已經摸到一點邊兒了。
2.為什么是這件事?這件事為什么讓你樂在其中,是因為別人羨慕的眼光嗎?是完成時的意義感嗎?是幫助別人讓你感到實現了價值嗎?
3.如果這件事暫時不賺錢,你還愿意做它嗎?
4.如果這件事需要你花錢去做,你愿意為了它而付出嗎?
5.如果你已經沒錢了,你在每日追求溫飽之余,依然會為了這件事而努力嗎?
這五個問題要帶著場景去思考,想不出來就讓它懸在那兒,持續地思考,想到就記錄下來。這些都是基于內在原點的思考。
線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想要更好地應對那些變化的東西,就要知道哪些是不變的。圍繞不變的東西,可以放下很多東西。把時間軸拉長看,這就是“線”。也許你暫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你至少需要知道不要什么,人世間充滿了誘惑,它們都在干擾你走向自己的目標。
到了60歲,你最不能丟掉的是什么包袱?這就是你想要的目標。一個人越是清楚自己不要什么,越能把握自己真正要的東西。
面
面就是我們要看到自己的多面性,你有你的個性特質,有你的專業,有你除專業之外的第二興趣,你是一個多面體,從你的專業出發,從個性特質出發,從第二興趣出發,把這三點結合,找到這三點之間的結合部,結合部里面的東西就是你獨一無二的自己。
體
就是要動態平衡地看待自己,是生命體。有人采訪馬斯克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遇到人生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馬斯克思考了幾十秒說:“我人生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確保自己擁有一個糾錯反饋回路,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這種糾錯反饋循環。別人不敢對你說忠言逆耳的真話,想一直保持這個循環太難了。”馬斯克是想告訴我們,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系統,一個能夠不斷迭代、獲取高價值的信息,并且有效地做出選擇、及時反饋的系統,也就是一個能夠讓你自主進化的系統。你要活在一個系統當中,同時要善于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生命體,不斷迭代、進化。
人是活在系統之中的,做一家公司像是打造一個系統。公司就是創始人價值觀的放大器,這個系統必須是他自己喜歡的。對于創始人來說做IP和主業是相互驅動的關系,不應該是相互排斥的。如果相互排斥,那他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主業包括客戶關系、員工關系、投資人關系,它們又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系統,就不應該只從單點出發。我拍短視頻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弱關系的鏈接,做直播是為了篩選弱關系的鏈接,我的低價課程是為了把高質量的弱關系鏈接向強關系轉化,而強關系是我們公司的20個共創內容的項目。因為“書香學舍”這種高質量的關系鏈接,又能夠幫我們篩選共創產品的客戶,能夠讓它更加有效,提高它的勢能。這一切的一切就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它會推動我去做更好的自己。
打造個人IP,就像打造一個外部的網絡,形成一個生命體。我不斷在進化,系統在推動我往前走。什么樣的產品要匹配什么樣的價值,這些串在一起構成了我的整體。
我們的腦海里需要有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是我們打造自己的一個基礎,當你有了框架思維,你的人生效率會比很多人高很多。雖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當你心中有框架的時候,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去打造自己。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好的人生就是讓自己不斷地滾出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