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位高手
- 劉sir
- 2793字
- 2023-11-10 18:22:38
定位的原則
我在經歷了創業后,才發現原則的重要性。在創業之前,我的事業直線上升,26歲就成為行業最年輕的高管之一,30歲之前就在細分領域國內排名TOP10的一家公司擔任首席戰略官兼運營副總裁。我合作了很多頭部的大V,對職業有極大的熱情,因為我認為自己可以和全世界最聰明的大佬合作。
直到創業后我才發現,我的事業在走下坡路,因為我的心態飄了。回過頭來看,我要感謝創業。如果不創業,我到現在還像一個巨嬰。自己那么年輕就取得那么好的成績,是因為我年輕時當過民工,后來又回去讀書考上了大學,之后來到北京工作。這說明我年輕的時候內在動力很強,這個特質幫我達到了我做職業經理人的高度。
而創業是促進我成長最重要的經歷,讓我從稚嫩走向成熟,經歷了絕望之谷。
當我創業的至暗時刻到來時,原則是對我最重要的。
在我做職業經理人時,我的頭頂上永遠有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1);但我創業之后,我頭頂的那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消失了。我一開始創業不講究原則,但是公司的價值觀需要變成原則才能夠落地。
我做職業經理人的時候,沒有穩定的內核、價值觀,什么賺錢就做什么。創業之后我才發現,你不能空有理想,你不能空有一個所謂的價值追求,你需要把價值追求、價值觀變成穩定的原則,變成你自己需要穩定去遵循的原則。這樣才能夠幫助你篩選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幫你避開那些沒有必要的坑,而不是什么賺錢做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我總結了定位的兩個心法:
第一個心法是,凡是讓我做起來很費勁的事情,要么是這件事不適合我,要么現在就不是我該做這件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你的核心定位,讓你做起來很費勁的,很可能是因為離你的核心能力圈比較遠。
第二個心法是,與價值觀一樣的人為伍,與價值觀有差異的人為友,遠離價值觀不一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些人你如果跟他長期相處,過于親密無間不好,太冷漠也不好。如果和所有人都有距離感,也很痛苦,因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那么,我們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搞清楚,需要思考的是核心價值觀。因為從長期來看,核心價值觀不一致的,前期看上去再好,后面也難以長久。所以,與誰為伍,與誰為友,與誰為敵,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命題,價值觀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尺。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關于定位的三條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少就是多
做內容行業少就是多,內容行業不是講究二八法則,也不是講究一九法則,而是一和九千九百九十九法則。
我們公司一年只做20個項目,為什么不做200個項目?因為做200個項目的利潤很可能還沒有做20個項目的多。如果要做200個項目,我就要把精力分成10份,每個項目我只能用十分之一的精力。如果我只做20個項目,我就能用10倍的精力把這20個項目做好。其實做200個項目,把每個項目的銷量加起來并不一定就能做得比20個項目多,甚至會少。你專注地做好20個項目就能獲得更大的回報。如果我把精力分散了,每個項目獲得的收益就會少很多。如果復制10個項目,看起來很容易,但很難保證每個項目的負責人都是高水平的。
所以,這不是一個規模化復制的問題,也沒有那么多的好項目。只有把每個項目的細節做到極致,你才可能做得足夠好。你精挑細選的項目就跟做投資一樣,你要提高的是你精準的成功概率,而不是靠量取勝,你做200個項目里面產生爆款的數量,可能和你做20個產品產生的爆款數量一樣。如果做200個項目,可能有10個項目是爆款,那很多項目都是不掙錢的。如果是20個項目,可能每個項目都可以掙到錢,甚至掙到大錢的項目會更多。
做少了能看到更多的細節和機會,也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我和帆書(原樊登讀書)的創始人兼CEO郭俊杰郭總打造過一本叫《簡單做事》的書,這本書里面講到樊登讀書用了10年時間,專注地去研究如何打磨一個產品和營銷一個產品,從0做到6000萬用戶,他們就是從少做到多。它的兩個創始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上海。在不同的城市,他們一起做成了一件事情,而且是跟IP和知識付費都強相關的。這是個體學習的時代最好的一個范本。
第二條原則是,慢就是快
我回過頭來看我的人生,我以前太快了,其實慢一點心態會更好,也許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走得快的人是聰明人,走得慢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
我以前給自己畫了好大一個圈,卻是一個空心的圈,里面很空洞,這是一個讓我感到焦慮的圈。空心的圈看上去機會多,但不是真正能抓住的機會。后來我決定試著慢一點,我畫的這個圈就變成了一個實心的圈,該把握住的機會都把握住了。回過頭來看,慢一點,其實會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當然慢也是要投入精力的,不然就效率很低。大家都知道《射雕英雄傳》里的黃蓉很聰明,她學武功很快,郭靖學得很慢,要練習很多遍,但是武功天下第一的卻是郭靖。所以,不是越聰明、越快才好,底盤穩,慢一點,反而更好。聰明不等于有大智慧,慢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快的聰明很多時候是小聰明。
不善于短跑,那就比長跑。跑得慢點沒關系,耐力強一點,拉長了時間軸去看,慢也就快了。有時候跑得慢一些也能讓你更好地享受跑步的過程,欣賞周圍的風景,放松身心,減少對身體的壓力和傷害。因此,跑得慢一些并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它可能是使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享受跑步過程的一種方式。
如果你匆忙行動,可能會導致錯誤和麻煩,反而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相反,如果你慢慢地、有條理地做事情,你會更高效地完成任務,因為你可以更好地注意細節、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和資源,從而避免錯誤和浪費。因此,有時候要“慢慢來”,才能做得更好、更快、更準確。
第三條原則是,后發先至
后發先至的前提是打造自己的底盤。我做短視頻就是向年輕人學習,我的專業度高,底盤穩,我就能后發先至。年輕人很擅長創新,而我學得雖然慢一些,但愿意用很長時間去研究。
很多人都愿意做短視頻和直播,行家一入場,最后比的還是整體的底盤功夫,因為最后大家還是要和更專業的人合作。一個人的專業度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長時間練習。所以,后發先至的“發”是觸發你去刻意練習新的東西。只要能夠不放棄這個后發,加上10年、20年積累的經驗,你自然能做到后發先至。
一個人如果到三四十歲都沒有很深的積累,那確實要焦慮。焦慮的原因就是沒有底盤的積累,做什么事都是淺嘗輒止,沒有自己的蓄水池。當然,雖然很多大公司做的也不是創新的事情,但是等別人把創新的事做成功了,新的媒介一出現,大公司一入場就能做成,因為大公司有強大的底盤。
人生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找準定位。有定位就不會讓你焦慮,反而會讓你更輕松。
有個朋友問我:“劉sir,為什么你總能知道哪些人能火,哪些人不能火,你看看我能不能火?”
我說:“在這個方向持續深耕,雖然你比別人反應慢一點,但是跟著做,在自己的領域里專注地長期去做,不就會越干越好嗎?事實證明你也是對的,這兩三年的積累,你一直朝著一個方向努力,該出的書出了,該做的課做了,還有很多頭部的IP愿意向你靠攏。”
我覺得我這個朋友雖然慢一點,但他一路向前,這樣的人生才是正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