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變力:應對變化和不確定性的8種超能力
- (美)阿普麗爾·林內
- 1139字
- 2023-12-29 14:50:13
飛速演繹的舊劇本
哈佛大學在2010年的調查顯示,除去睡眠,人們剩余時間的47%都在想著沒有發生的事。那時觸屏智能手機這種電子設備才剛面世三年,人們才剛開始適應這樣的生活,殊不知十年之后,除了具備手機本身的功能,在電視、教育、銀行、出行、飲食、旅游、約會、洗衣等方面都可以為我們提供便利。但是以上的每一個軟件、每一個按鍵都造成了另一種干擾,那就是讓你不再關注眼前徐徐展開的奇妙人生,而是看向別處。
如今隨著經濟爆炸式增長,自然人們也就想了解一切,開始全年沖浪、始終在線的生活方式。比如,今天我們認為亞馬遜快遞次日達是理所應當的事;因為接單的出租車司機未能在三分鐘內抵達而感到失望;我們請別人辦事,就為了節省五分鐘“提高”生活質量。但別忘了,這些外包的活動曾經或給我們帶來過歡樂,或是與親友交流的好機會,因此我們更應該保留這“富有成效”的幾分鐘。
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在這奔跑的過程中感到痛苦。千禧一代被稱為倦怠的一代,在社會、教育體系、同輩和父母的壓力下,我們更堅信一個已經固化的觀念,即自我價值與工作量成正比。因此,我們應當全年無休地工作。
但千禧一代的問題還只是冰山一角。企業高管和經理也稱自己的工作量越來越大。領導層在關心團隊利益的同時也深受壓力驅動,優先考慮季度回報而非長期發展;老師需要教更多學生、更多內容,教學環境更困難,教學資源一年比一年少;護理人員及其他服務人員因為工作負荷筋疲力盡;父母們“優化”孩子們的玩耍時間。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在小時候,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想法:我們可以,甚至是應該“竭盡所能”(這個說法在大家的舊劇本中有些許出入)。這種想法一方面可以鼓勵大家滿懷雄心、有所建樹:確實不錯!但同時也會讓人覺得自己好像一直都不夠完美:你還不夠努力、掙得還不夠多或還不夠富有。言下之意就是:你還不夠好,所以繼續加速前行吧。
這到后來就成了一種自我折磨:不是說你沒能力,但如果你能再努力一點,你在任何方面都會變得更好!矛盾的是,這種說法被心理分析師約什·科恩(Josh Cohen)稱為“這是一種疲憊與不安的奇怪組合、一種對自我身份和成就永不知足的狀態,因此我們覺得自己是奴隸而非主人,只有永無止境的工作才能實現所謂的最好的自己”。
雖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有所不同,但加速奔跑確實在現代社會中非常普遍。所有人,不論男女,都渴望“擁有一切”“功成名就”。你跑得飛快,只為還上月度賬單或趕超鄰居炫耀的財富(不管是真是假),而你的鄰居也是如此。問題在于這些奔跑的目標一直在變化,讓我們束手無策,但這種無限循環看起來既無法阻止,也沒人有要阻止的念頭。
其實,放慢腳步和成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人們對實現這兩者的平衡倍感壓力,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世界或者體系當中,無論有意與否,它都一定會阻止我們做出改變。